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哲学家罗素对分析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中就提出了一种逻辑分析的方法,并且把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研究的首要方法,以此确立了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

罗素和弗雷格类似,希望建立一套在逻辑上完善的理想化语言,与弗雷格希望运用一种逻辑完善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相比,罗素的想法更为长远,他希望通过改造日常语言,并消除日常语言的模糊性,通过逻辑的方法建立一套自然的语言,建立一套人工(理想)的语言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知识,从而不会产生意义问题上的差错,以此达到真正科学的目的。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摹状词理论就是罗素在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其中涉及许多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规定。所以只能运用通俗的方式进行介绍。

罗素在这篇文章中,试图要区分我们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并且建议用一种逻辑的方法来构造一种形式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摹状词理论来推翻传统哲学当中的一些形而上学的结论。

摹状词理论试图解决哲学史上的几个难题:

其一,所谓虚构是否存在?指自然研究的句子主语并不是表达逻辑命题的主项,就是哲学史上的不存在事物的存在问题。比如著名的金山难题,即当我们说“金山不存在”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不存在是什么?答曰“金山”。如此回答会发现一个矛盾存在,就是当我们说金山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又会说不存在的是金山。这种矛盾在自然语言中都能被理解,自然语言使用虚拟存在词做主词(主语)的时候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的,但是在逻辑句法中却是矛盾的,因为在逻辑句法中规定任何主词出现在句子首位的时候,其实就是承认这个主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存在的。相当于我们说金山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金山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众所周知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金山的。

言下之意,在逻辑上要判断一个词是否能够作为主词放在句首,首先要确定这个词所指的对象是否存在,否则就是在断定一个存在的东西不存在,这就违背了逻辑上最基本的矛盾律。

实际上,罗素是希望用摹状词理论来彻底的推翻我们以往对虚拟的存在的理解。

其二,就是同一性问题。比如“鲁迅是呐喊的作者”这句话,“鲁迅”和“呐喊的作者”看似同一个人,这里可以采用替换原则,我们把“呐喊的作者”替换成“鲁迅”,就会得到“鲁迅是鲁迅”,这句替换前的句子和替换后的句子构成的两个命题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能给我们提供知识,而后者只是一个同义反复。如此当我们需要获得知识的时候,同一性就出现了问题。

其三,就是传统哲学里面提出的存在的概念问题。可以说,存在问题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在古代哲学里面,哲学家用自然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存在的概念,把谓词作为属性赋予主词,得出属性即存在。在现代哲学里面,在逻辑的层面上使用存在这个词的时候,正如康德所说,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存在不是用来断定主词的。

为解决以上三个主要的哲学问题,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主要内容是要区分我们通常使用的专名和摹状词。

罗素认为逻辑命题的主项(主词)应该是专名的指称物,即当我们使用一个句子的时候,从逻辑上首先要看,作为主词的名称是否有所指对象的存在,以此来分析这个句子是否成立。如果名称所指没有对象存在,说明这个名词在句子中不能做主词,只有作为专名的主词才能放在句子的主语来加以被断定。专名是指称对象的名称,它只能够代表个体物的名称。类似“漂亮”、“美好”这样的抽象词就只能作为一种特征描述,不能在逻辑句式中做主词,此处需要区别于日常语言的句式结构。而摹状词是一种不完全符号,是用以一种描述的方式刻画对象。比如类似“当今美国总统”、“呐喊的作者”这样的语词就是摹状词,摹状词可有两种,一种是限定的摹状词,一种是不具体的摹状词。所谓不具体的摹状词是类似“任何一个人”这样能被任何一个未指定对象替换的类似语词;而限定的摹状词和专名起到相同的作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前面提到的“当今美国总统”、“呐喊的作者”叫做限定的摹状词,虽然它们也指称个体,但却不以专名的方式指称个体,而是以特征描述的方式指称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混淆专名和摹状词,主要表现在某些貌似专名的词,比如“施耐庵”,确实有一个叫施耐庵的人生活在明朝时期,写了小说《水浒传》,但是当我们使用“施耐庵”这个概念名称的时候,我们脑海里所想的却不是那个人本身,因为我们不认识施耐庵这个人,我们只知道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这种情况下,“施耐庵”并不是真正的专名,而是摹状词的缩写形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亚里士多德”,我们提到这个名词的时候,脑子里想起的都是他是“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形而上学的作者”等等。由此可见,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专名。

罗素强调,专名是有着特定的、固定的、明确的个体物存在。所以在罗素那里,真正的专名只有一种,就是逻辑专名。逻辑专名就是我们用来指代某一个具体事务的那个代词,就是“这个”或者“那个”。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这个”的时候,我们心里一定很清楚,用这个词只指的哪一个对象。

由此可知,罗素建立的摹状词理论,其实是为他的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理论做论证的,这个经验理论叫“亲知理论”,所谓亲知,就是我当下感知到的事物。他认为只有亲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一切间接的知识,比如通过书本得到的知识,都不是亲知的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知识。罗素就是通过逻辑的方法来分析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别,从而通过摹状词的分析导致了后来整个分析哲学对语言研究的一个展开,因为只有通过摹状词的研究,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我们人类的语言活动是如何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的。

所以在上述意义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被看作是分析哲学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罗素强调专名和摹状词具有不同的逻辑地位和本体论地位。就上面提到的金山问题(金山不存在问题)而言,罗素认为其实是一个取值和命题函项问题,即X的一切取值在“X是金的”这个命题中的取值而言,当且仅当X取值为“山”的时候,命题函项所得值是假的。所以他把“金山存在”这个实质性的话语转换成了一种逻辑形式语言的说法,类似数学的函数。从而把存在与否的概念转换成这个命题的真值或假值。这样,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将存在问题的自然语言命题还原化解(分析)为逻辑命题之后,存在概念在逻辑里面就不需要了,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罗素认为,他解决了存在问题。

当然,这样的解决方式,虽然对分析哲学和科学领域而言,使用逻辑的方法分析传统命题能够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楚,也对后来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很多哲学家,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哲学家并不认可这种方式和观点,认为罗素仅仅是在玩语言游戏。然而我们不要忘了,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语言来描述世界,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在改变我们如何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方式。

(完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3分析哲学
陈波:罗素的逻辑学和分析哲学
《世界哲学源流史》分析哲学之三:罗素
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
哲学讨论录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