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正梅 |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模式与整本书阅读

彭正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上世纪90年代,我撰写了《解放和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一书,并把对“批判”——批判性思维、批判教育学等等——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们把批判性思维缩写为“C T ”(C r i t i c a l Thinking)。从国际视角来说,国际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在我主编的“面向21世纪能力的教育变革:中国与世界”丛书中进行了专门探讨。我们很关注批判性思维或者说高阶思维培养的有效性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高阶思维。我们做了一个“可见的学习”的系列研究,提出了一个高阶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模式包括了“三种学习”:表层学习、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

今天,我的报告首先在标题上提到了杜威,因为杜威是最早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人。1910年,他出版的专著《我们如何思维》,被当时的美国教育界称为“美国教育改革圣经”,这本书也奠定了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杜威还有一本很重要的书叫《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这本书中,他主张要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把教育的基本理念转向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及至21世纪,这些思想仍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

经合组织(OECD)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这个概念提醒我们,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教育应重点培养人的什么能力?国际上已经形成潮流的“21世纪能力教育改革运动”就给出了答案:“21世纪能力”在国内被称为“核心素养”与高阶技能和行为有关,是用来处理复杂问题和不可预见情境的能力。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跨领域、通用的;第二,它是多维的;第三,它是高阶的。“21世纪能力”的核心是4C(Critical Thinking 反思性思维,Creativity 创新,Collaboration 合作,Communication 交流)。“21世纪能力”是全球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国家战略和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就是21世纪能力的核心。在我看来,杜威提出了一个反思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的模式。这个模式内涵在他的作品之中,但之前没有提出过。这是我最近的研究发现。


杜威的4C论述及反思性思维的模式
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是为了解决问题

杜威对Critical Thinking的界定,其实并非我们熟悉的“批判性思维”,而是“反思性思维”。一说到思维,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逻辑思维”。然而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思维过程不都是逻辑的。思维的结果呈现有可能是逻辑的,但思维的过程不一定会完全按照形式逻辑学等逻辑规律来进行。由此他认为,反思性思维是一种情境逻辑,是一种内容逻辑、过程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尽管里面也可能含有形式逻辑的成分。

杜威将“反思性思维”定义为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反复、严肃和持续不断地深思。它不是想象,不是“想当然”的东西,不是那些不知不觉间进入我们大脑的想法。传统、模仿以及权威指导,都不是思想合理的原因,因为它们或是基于某种形式的权威,或是依据某种利益或强烈的情绪,这类思想不过是一种“偏见”:“它们不是经由观察、收集和检验证据等人类思维活动而得出的结论,而是凭空而下的断语。”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推断出“有证据的思维就是好的思维”。例如,认为地球是平的,有其基于视野内的证据,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些证据作进一步的探究,检验其他证据、寻求新的证据,并据以探讨不同的假设。就算是有可检验的证据,也不能当成一成不变的、唯一的、决定性的东西,因为证据也可能会变化。当证据变化时,我们的假设或者结论都会随之变化。

反思性思维不是一种自发的现象,也不只根据普遍原理而发生,总有什么东西会触发或唤醒它。只有问题才能触发它。因为问题情境要求我们进行猜想,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为使我们的思想更清晰,按照实用主义理念,行动必须有可预想、可预期的结果。因此,提出不同的假设之后,在思想上对此逐一加以衡量、排序,这就是操作或操作化,然后进行实验。这是一种步骤化的思考和学习方案。其简单的程序就是:问题化—操作计划或操作化—实施—验证

问题可以让大脑运转起来。但大脑不能一直运转;一旦运转消耗过度就一定要休息一下、睡一下,所以思维可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一种说法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记忆的,人类通过记忆来解决问题。但用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因为记忆可说是一种“技能”,靠技能就能解决的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只有面对“真正的问题”,大脑才会真正地思考。所以杜威有一个判断,反思性思维是与真实性问题的解决相联系的;或者说,反思性思维是一种生存能力,比如当生命遭遇危机时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

杜威把这种理智的探究方法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的使用,称之为实践的理智化。我们总是生活在充满危险的情境之中,这是人类的基本境况。反思性思维使得人类的实践变得理智化,由此,这种理性不再是康德意义上先验的、纯粹的甚至高尚的理性,而是与生活、实践、生命的艰难联系在一起的理性。

实践的合作转向

杜威所谈的“实践”,其本质是“联合的活动”(joint activity)。在他看来,只有在民主共同体中,个体的潜能才会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人生经历也会更加丰富每一个个体在劳动分工基础上,为整体的维持和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从而也实现个体自治及自由,并不浪费自己的智力资源。民主共同体由于允许和鼓励一种真正的合作探究,因而成为一种更好的智力方式,因此“民主”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实践的交流转向

民主共同体必须具备共享的目的、信仰、期望和知识,那显然,目的一致需要通过交流。而且每个人也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必须有办法使别人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进展情况。这样的交流反过来也可以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从而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改善。

所以杜威认为“民主”是一种更好的认识方式。只有一个人“想问题”,不一定会有满意的答案。但是大家一起“想”,身处别人的质疑和挑战中,反思性思维就会从思维碰撞出来。

真正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产生一种理解和共享的世界,即“共同体”,还可以给反思性思维的产生创造契机。基于这样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最终会产生一个“完满的经验”,或者叫“整体性的经验”“完整的经验”。杜威将其称之为“审美性经验”。这意味着大脑每经历一次反思性思维的运转,就一定要产生一个带有强化性和深度性的结果。所以杜威的论述不仅指向我们的读书、学习或者教学,也指向人类生活的实践。我们现在强调创新,创新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思+合作+交流的技能组合。

实践的创造转向

“不经过批判的创造只是一股冲动;不是为了再创造而作的批判就会减弱冲动,导致思想贫乏。正如吸气与呼气是维持生命、继续生命的共同表现,批判与创新也是同一个生命体的共同表现。”换句话说,个体生命实践即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造的表现,创造表现就是反思性思维与行动的结合

基于这个意义,杜威认为,审美即创造:“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是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是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一方面是严格地禁欲、强迫服从、严守纪律,另一方面是放荡、无条理、漫无目的地放纵自己,都是在方向上正好背离了一个经验的整体。”因此,创造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智过程。在杜威看来,这种不断克服阻力最终达到完整和圆满的和谐状态的过程蕴含着情感和想象力的转化力量。情感推动经验趋于完善并成为一个整体,而想象力则会在不同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使经验成为一种清晰、复杂的和谐整体的能力,将先前经验与新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汇聚成新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反思性思维模式

从杜威的4C论述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杜威看来,个体与世界的反思性思维的关系(即实践关系),是一种必须借助合作和交流的反思性的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审美性(创造性)的经验。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视为杜威4C的反思性思维模式(或实践哲学模式),其中C1为反思性思维,C2为合作,C3为交流,C4为创造(审美性经验)。这个模式超越了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中的反思性思维界定的模式。

反思性思维模式与整本书阅读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经历了某种风暴性的事件,他的性格(人格)便会有所成长。整本书阅读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经历风暴的过程”;而阅读经典更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和日常生活中的战斗不同:你可以反复进行,可以更换或者提升自己的“装备”,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完成。我们可能读过很多书,但真正让你感觉到像“一场战斗”的书只有不多的几本。为什么?其实我们所说的“战斗”,就是用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去阅读我们要求学生去做整本书阅读,是要求他们可以对一本书的内容做分析、推理和论证,而不是告知这本书讲述的内容。但是,杜威告诉我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我们的反思性思维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杜威所讲的最核心的理念,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结合反思性思维,在我们的阅读中,首先就是要提倡可以对阅读的内容有多种观点、多种解读;这些观点和解读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内容胡编乱造,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思考。其次是“讨论”,大家在交流、合作发现问题、搜寻证据、展开推理,进行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才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解,一切高阶能力都源于社会互动。

最后是写作。有了结论,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反思性的思维还可以以写作的方式继续进行。但此时的写作不是让学生各写各的,而是每人写一部分,然后放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整个过程就是在形成“完整的经验”,就像是在经历一个重要的“战斗”过程。学生的个性(人格)从中得到了成长,才会觉得整本书阅读对“我”的生命具有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杜威本人并不强调这最后一步,他只强调“做中学”,这是对的。但在我看来,“做”之后的书面的反思总结,更加有利于形成他后期所说的审美性经验。在他看来,审美性经验最具教育价值,但他却在自己的反思性思维模式中忽视了这一点。因此,是我帮助杜威完成、完善了他的模式。当然,这个模式也内在于他作品之中。我只是帮助它显现了出来。

我们今天讲批判性思维和实践,不仅是阅读一两本书,而是要致力于社会的完善、个性的成长、公民的教育。从这个视角来说,整本书阅读如果能阅读到社会的实践,如果能联系到社会的实践,我觉得将更有意义。当整本书阅读与社会这本“无字天书”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杜威的4C理念,我们就能在整本书阅读这条路上做得更有成就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是个啥
张留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个议题:教人论证,还是教人探究?——罗素、杜威和图尔敏
批判性思维
马淑风, 杨向东|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word范本]
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