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动你的认知飞轮,去向你想去的地方

上一期我们聊了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让认知飞轮顺利的转起来,产生自驱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在认知的各个阶段做好交接棒,也就是内控点的衔接。

关于认知飞轮本身,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个介绍。有读者反馈说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认知飞轮的四个阶段具体都是什么,那这一篇,我们就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认知飞轮由四个阶段组成,分别是:

  • 感知;
  • 认知;
  • 决策;
  • 行动。

有些日用而不自知的东西,往往很重要,却因为太过熟悉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认知飞轮就属于这种类型。认知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有人说人和人的差异就在认知上,所以在这个概念上多花点时间,的确值得。

01

认知飞轮的第一个阶段:感知

感知是认知的入口。

在计算机领域,有句俗话,叫做garbage in garbage out,缩写为GIGO,说的是如果将错误的、无意义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自然也一定会输出错误、无意义的结果。

说白了就是垃圾进垃圾出——输入决定输出

你的认知,是由你的感知,也就是你的关注点决定的。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感知是不同的。这里的差异叫做敏感度

在变形金刚里有个桥段。男主被FBI抓住了,问他,有没有见过擎天柱。男主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他!这时,在远方时时监控的FBI大领导敏锐地发现了男主在描述变形金刚时的用词:“he”,然后马上就意识到男主是见过擎天柱的。紧接着,告诉现场的探员说:他用了一个he!立刻,探员用枪指着男主的女儿威胁男主,逼得擎天柱无法背负道德枷锁,只得现身了,留下男主的光辉形象在女儿面前得以保存。

大领导身经百战,见过变形金刚无数,甚至一起对话合作过,普通的小喽啰哪里有这种经历,在他们心中,变形金刚充其量是个“it”。这就是敏感度,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既然敏感度这么重要,为什么普通人的敏感度没有那么高呢?

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概念:认知抑制。这和我们大脑的运行逻辑有关。

认知抑制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忽略大量的信息,这个过程,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因为输入太多,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所以大脑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大部分的信息。这个忽略和过滤信息的过程就是认知抑制。

想要更多的输入,我们需要逆本能,主动的去提升敏感度。

那,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敏感度?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提升敏感度的5个方法,这里将这5点列出来,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脱(敏)还是不脱(敏),你如何选择?》(https://mp.weixin.qq.com/s/CLnsRdBHXWevHxMPAqoF1g )

  1. 屁股决定脑袋
  2. 平凡如我,还是脱敏了吧
  3. 无知是通往有知的钥匙
  4. 多经历,是增加敏感度的快捷方式
  5. 对大事、价值和趋势提高敏感

02

认知飞轮的第二个阶段:认知

所谓认知,就是对感知的加工

人和人的感知有差异,认知同样也是。认知的差异就体现在每个人对感知的加工不同上。

猪肉切成大块可以做红烧肉;带着骨头可以做红烧排骨;切成小块可以做香肠;还能包饺子或者做哨子面。

如何加工决定了认知。

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犯的一个典型的错误,是一分为二思维

汉斯·罗斯林,畅销书《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的作者,他说一分为二是人类十大情绪化本能中的一个,也是错的最严重的一个

我们总是在说,我们和他们,富人和穷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和衰退,好的和坏的,英雄和坏蛋。

问题是这样的划分方法,无法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的理解这个世界。而对于世界的理解,会构成我们基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成为我们的决策依据。

儿子在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选择题:“中国是什么国家”,选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班的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了:发达国家。从考试的角度,选错了。

那,再想想看,我们看中国,北上广深是一个状态,其他的东部沿海城市是一个状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还有一些贫困山区,之间的差异很难让我们一刀切的进行区分。

罗斯林说,不论是家庭生育婴儿的数量、儿童存活率,还是其他各个维度上比如收入、旅游、教育、健康、用电水平等等,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简单的可以被一分为二划分的世界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新的眼光。

他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用四分法看世界

比如,从富裕程度上,这个世界不应该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而应该分为四级。按照每天每人的收入,用2、8、32美元进行划分。这就形成了2美元以下,2~8美元,8~32美元和32美元以上四级。这四级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作者的努力,世界银行从2016年开始,按照作者所建议的四级分类法,取代了原来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用的非常方便操作的认知工具:四分法。

四分法可以帮助我们主动的改变非黑即白的认知。当我们主观的将事情分为黑的和白的两类的时候,刻意的提醒一下自己:中间是不是还可以再区分成偏黑的灰和偏白的灰呢?这样对事情就有了更准确的认知,避免了简单化的错误。

任正非有个著名的管理思路,被称之为灰度理论或者是灰度哲学。系统化地提出这个理念是在2009年1月15日的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任正非做了题目是《开放、妥协与灰度》的讲话。在2015年3月的另一次讲话中,任正非进一步的阐释:“《开放、妥协与灰度》这篇文章应该能代表我的观点。如何理解'开放、妥协、灰度’?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简单问题,黑和白永远都是固定的标准,什么时候深灰一点,什么时候浅灰一点?领袖就要掌握灰度。”

提升认知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掌握灰度,四分法是个简单有效的工具

03

认知飞轮的第三个阶段:决策

决策的本质是选择

选择是受资源限制的。在物质上,能选择的东西越多,说明我们拥有的资源越多;在心理上,能选择的方向越多,说明我们的见识越多。选择更关键的一点是为自己主动的创造选项,主动是选择的秘密。我们可以试着在平时判断的时候主动增加选项,练习自己的决策能力。

增加选项有两个理解的角度。

一个是给自己增加选项;一个是给别人增加选项。

先看给自己增加选项。这一点,和我们上面提到的灰度认知有关。打破那种一分为二的思维偏差,主动给自己构建出黑、深灰、浅灰和白四个选项来。然后,将所有的选项一起摆出来进行决策。比如,方案一、二、三都是什么,都有什么优势,都有什么劣势,然后再去选择。一方面有比较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另一方面选择可以提供掌控感。

第二个,是给别人增加选项。

在一个博弈的场景中,你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别让别人和你玩命。孙子兵法说:“归师勿遏(e,四声),围师必阙(què),穷寇勿迫”。说的都是给对方增加选项,别让对方没有选项只好和你玩命。还有,为什么画家死了作品会升值?因为选项减少了,这位画家不会再有新作品了。

再换个场景。

想更好的促进别人的决策,你需要为对方提供选择题,而不是解答题。

回忆一下,在上学的时候,你喜欢做什么题?是选择题,是吗?与解答题或者填空题相比,选择题占用了我们最少的认知能量。就算是蒙,我们也有25%的概率呢。如果稍微知道一点,就可以将概率提升到50%。

被誉为“最伟大的销售员”的埃尔默 · 惠勒(Elmer Wheeler)有一个销售原则叫做:Don’t ask if – ask which 不要问是否,问哪一个

使用这个技巧,惠勒帮助沃尔格林(Walgreen)公司每年多增加了将近2200万美元的利润。

在上世纪的美国,曾经流行过一种饮料,称之为苏打汽水。有时,人们会在这种饮料中加入生鸡蛋,这样可以使饮料的口感更加顺滑和丰富。

沃尔格林的员工之前的问话是:加鸡蛋吗?

惠勒先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一个还是两个?

就是这句神奇的话,让沃尔格林公司大赚特赚:有70%的客户,至少在他们的饮料中加了一个蛋!仅仅这一项,就让沃尔格林公司每年的利润增加了将近2200万美元。

怪不得,现在,你去麦当劳,他们都会问你:要大杯还是中杯?直接给你选择题。

除了增加选项帮助自己提升决策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决策的就是情绪。

情绪是决策的天敌。

情绪不知道大小。一个小小的矛盾,可能会被激化,最终导致两个人大打出手,冷静下来之后自己后悔万分,感慨说当时怎么那么冲动。

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快捷方式,它起作用的原理就是放大。情绪不管事情的大小,看到了就会放大,快速超过阈值让自己产生行动。这是进化给我们的设定,这是人类祖先面对自然选择的解决方案。但是,放到当下的环境中,却是我们无法理性决策的障碍。先赢200后输100,最后是正的100块;先输100后赢200,最后还是正的100块。从理性角度看结果相同,但是从情绪上呢,哪个会让你感觉更好?

情绪袭来的时候,不要做决策。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情绪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体察,能敏锐的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在发生变化。

职业扑克选手对情绪正在侵袭和蔓延的这种状态有个专业名词,叫做tilt,直译过来是倾斜翘起的意思。就像有些对自己酒量感觉很准确的人,会在喝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说,不行,我不能再喝了,再喝就多了。

我们要学会识别自己的tilt状态,当感觉到tilt,马上给自己设置一个中断:此时绝不要做决策。

不管是口无遮拦的骂人,还是冲动下的投注,或者是一生气的转头离开,都是很小的一个点被迅速放大之后激发出的行动。

克服情绪,尽量使得自己可以在稳定状态下进行决策。

04

认知飞轮的第四个阶段:行动

前面的三个阶段,都是在你的大脑中发生的,只和你有关。

行动,是你和这个世界唯一的互动方式。你怎么想的无法影响这个世界,只有做出来了才能产生影响力。

刘慈欣可以为自己的故事心潮澎湃,故事还是这个故事,只有出版了,印刷了,开卖了才让更多的人产生了感动,才有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

很多人不愿意展开行动,本质上是害怕失败。这无可厚非,源自我们的本能,写在我们的DNA里。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祖先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时间并不像现在,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大部分情况下,原始人是食物。面对严酷的环境,个体的容错能力很小,一个错误可能就会丢掉性命。别人都用这种方式打猎,你非要换一种,结果没成功,轻的忍饥挨饿;重的,可能就丢掉了性命。于是,按照惯例行动成为大部分原始人类的选项,写在基因中,延续到了现在。

近几千年,或者几百年的环境在突变。失败,已经不再是一种可以威胁生命的事情了,甚至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骄傲。硅谷有句著名的口号叫做:快速失败,经常失败。它的意思是主动的通过行动,展现结果,收到反馈,进行改进,直到成功

在认知飞轮中,行动的目的是“打草惊蛇”。前面有一片草丛,该不该走,有蛇怎么办?用棍子拨弄拨弄,前后左右的打打,如果有蛇,惊出来了,我们也好处理;没蛇,直接走过去就好了。行动就是要增加新的感知。这也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原因。

行动带来新的感知,有了新的感知,才可能有新的认知,才会有新的决策,然后促发新的行动。这样,认知飞轮就能不停的旋转下去,带着你去向你想去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藤大学作业2:找到属于你的人生算法
人生算法(下半部)
波哥原创(59) | 学习过程的四分法模型
看到特别喜欢的人,应该怎么开始追?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20190326给未来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