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雍正为何办砸追缴欠款差事?不听邬思道老人言,果然吃亏在眼前!

(文史君解读《雍正王朝》第5期)

本期,咱们将关注点放在“追缴国库欠款”上,来探究明面上得到康熙授权支持,暗地里加上邬思道谋略加持,老四胤禛为何最终还是办砸了讨债的差事。

然后,扒一扒胤禛和邬思道,是如何通过首次“失败”的磨合,建立起后来如同刘备与诸葛亮那样亲密无间的双方互信关系。

最早将追缴国库欠款事项,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康熙。

这位执政长达40多年的老皇帝,驾驭群臣的帝王心术,当真是信手拈来。

先是以江南赈灾的功劳,加封胤禛为郡王,挑起儿子们的攀比之心。随即又抛出一个更大的蛋糕——亲王爵位!要的就是儿子们争着抢着比学赶超。

而且康熙还貌似留下了弹性空间,国库被大小官员借去的1200万两白银,只要追回1000万两,零头不要了,挺大的八四折扣大放送。

康熙的套路,现在职场上的企业老板也经常用,美其名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狼性文化”。

具体操作,就是给员工们画一个饼——王大锤,好好干,很快你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迎娶白富美、成为CEO,走向人生的巅峰!

但康熙的儿子们,哪个不是人精?哪里是咱穷屌丝一样好忽悠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谁都晓得这个亲王的帽子不好拿,搞不好就是羊肉吃不到惹来一身骚。

对此,八爷党的核心骨干老十四胤禵,脑袋就很清醒:

“难!这一千多万两银子牵扯到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一下子能追回?就算是追回来了,还不把人都得罪了”

老十四点到了正题上。

老八胤祀运转百官的手段,用的是钱!他这个“八贤王”的美名,说白了是借着管理户部的职务便利,拿国家的钱袋子给买来的。

现如今,要是由八爷党的几个阿哥出面追缴欠款,岂不是把好不容易积攒的官员粉丝们,硬生生给粉转黑了?!

所以,老八决定向康熙递交户部辞呈,还故作谦虚地给老四戴高帽,为的就是将这个既难办好又得罪人的活,甩锅给老四。

同时,太子智囊团这边,也希望由“自己人”老四接追缴欠款的活,来掩盖太子欠下巨额债务的窘境。

这样一来,老四胤禛就被架到了“烤炉”上。

那么,当事人胤禛,是个怎么样的想法呢?

对此,胤禛先向邬思道征询起了意见。

老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按照邬思道对借款官员掰开揉碎、分门别类的剖析,主要是有三类:

第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完全是因为工资太低,被逼着过上了举债养家糊口的苦逼日子。

清朝公务员工资有多低呢?

一品官员年工资180两白银、180斛禄米,二品155两、155斛,三品130两、130斛,四品105两、105斛......

清朝中期一两白银大概值今天的人民币150—220元,一品官员一年顶天也就4万来块年薪,的确是紧巴巴的。

这样的低薪,源自于朱元璋时代,这位贫苦农家出身的乞丐皇帝,对老百姓挺好,但对官员们那可是相当苛刻。

后来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所以公务员的工资还是很低。

因为当真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借的款,所以第一类人欠下的数目,一般不会太大。比如丢失了差事的隆科多,满打满算也才3000两。

不过即便是3000两,对比官员的工资,也是一个很吓人的数目。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清朝的工资制度已经与当时的物价水平脱节。雍正继位后搞“养廉银”制度,变相给官员们加工资,正是基于此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类是不安分而借之

这些人都是跟着康熙熬出来的心腹重臣人数虽不多,但是每个人动不动欠款额达几十万两以上

比如魏东亭,开口就是45万两银子的巨额数字。

魏东亭这类人,就像咱们职场上的老员工、单位里的老干部,年轻时有过贡献,积攒的人脉也很广,稍有点事不顺心就能捅到领导那里去。这波人要是仗着老资格不配合,一个部门还真是不太好运转。

第三类是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这部分人完全是抱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想法来当这个官,什么理想啊、抱负啊,他们是听不进去的,拿今天的话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实中往往是这类人,最后能存下票子、置办房子,物质上个顶个的不吃亏。

这类人的脑袋也很会转,剧中后来跟着老十胤䄉到前门大街卖家当的官员,基本都是这一类,目的就是借老十皇子的身份,来捆绑共同利益,抵赖着不交欠款。

这三波人加在一块,可谓是点多、面广、难度大。

所以胤禛仔细听完邬思道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差事不该接。

但邬思道给出的意见,却是一定要接,理由嘛就是:

如果王爷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

前头把追缴欠款工作比划得那么难,后面又坚持要接这趟差事,邬思道葫芦里卖的药,让胤禛一时挺纳闷,所以用一句“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来结束两人的谈话。

也许站在胤禛的角度,这时的他对邬思道的能力,还是半信半疑的。

毕竟眼前的这个老秀才,没有正经接触过朝廷高层政治,而自己却是浸淫宫廷摸打滚爬多年,因而这回胤禛更多的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真正令胤禛对邬思道刮目相看的,是他第二天入宫时,康熙的那句话:

“朕这么多儿子,就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追款的差事”

胤禛当场就是表情一怔,乖乖!咋跟昨晚邬思道讲的出奇得一致。都说圣心难测,可这个半大老头却是相当走心,对皇阿玛焦虑情绪的判断十分准确。

于是,胤禛顺着邬思道的设想,下决心接下了追缴欠款的差事。

由此,咱们也能大致看出,邬思道为胤禛策划的,是一条主动向康熙靠拢的道路,就是要在不断的办差中显示对父亲的孝心、对皇帝的忠心,以此来博得最高决策者康熙的好感。

但十分可惜的是,这场至关重要的首轮合作,胤禛没有进一步听取邬思道的意见,这为追缴欠款的行动,直接埋下了失败收场的隐患。

咱们来看,邬思道对国库欠款的分析,是用了三类人的分法,对症下药区别对待。

可咱们继续看胤禛“讨债公司”的人员构成和职能划分,基本还是沿用扬州筹款时的老套路:

军队压阵:康熙授予的步军统领衙门调动权,由年羹尧统领;

执行人员:胤禛负责皇子王公的欠款,田文镜承担其余官员的那部分;

情报系统:尽管情报战线没有摆在明面上,但从魏东亭自杀后,胤禛对他儿子纳妾挥霍的情况精准掌握来看,必然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情报来源。

显然,胤禛对追缴任务的分配,并没有按照邬思道策划的“三种欠款官员情形”来针对性得办,只有简单的皇子王公、众官员两大类。

而田文镜,更是来了个一刀切,根本没有考虑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套路,开局便找上了账面里欠款最多的魏东亭,和老资格状元及第的陈文盛,甚至一上来就动用年羹尧统帅的步军衙门兵力,激化了矛盾。

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是魏东亭。

求八爷党,人家晾着他,巴不得通过他给老四制造难题。

走十三爷门路,老十三倒是砸锅卖铁拿出了家底,但又凑不足35万两的巨额欠款。

于是,魏东亭只能走上上吊自杀的绝路。

讨债闹出了人命,而且死的还是康熙的心腹重臣,老四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到此也就算是办砸了。

剧情发展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向来精明的老四胤禛,为什么会忽视邬思道的意见,眼睁睁地看着追缴国库欠款的行动半途而废呢?

关于这一点,在文史君看来,恰恰是《雍正王朝》这部剧最接地气的方面之一。

人无完人,历史上的雍正,单就性格来讲就有很大的缺陷。

知子莫若父,因为脾气过于急躁,康熙特意给这个儿子亲自书写了“戒急用忍”四个字,用意再明显不过,就是劝他修身养性,磨掉身上的那股子浮躁情绪。

剧情没有滥用雍正的主角光环,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足够尊重。

搁在剧中,就是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的失败。类似的失败,在往后的剧情中还有体现,比如雍正登基后表彰诺敏“天下第一巡抚”,就是一个啪啪啪打脸的举动。

可见,如今的胤禛,往后的雍正,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当中,有筹款赈灾的拿手好戏,也有追缴国库欠款的失败经历,经过千锤百炼,百炼钢最终化为绕指柔,成功塑造出一个手段无比老练的雍正皇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东亭为何自杀?因在康熙、胤禛、胤禩的赌局中,任谁卷入都倒霉
雍正王朝:胤禛追查国库欠款,康熙为何不敢彻查?
《雍正王朝》追缴国库欠款邬先生说了三类人,老四为何没对症下药
《雍正王朝》中你看不懂的另一面,邬先生这个角色背后的寓意深长
《雍正王朝》:胤禛的三次关键选择,决定了他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雍正王朝:康熙为追比户部欠款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终毁在胤礽手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