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饮酒》(其五)教学片断实录

1. 教师提问:题目《饮酒》,诗里可有酒味和醉意,你能从哪些诗句里品味出来?

学生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肯定是喝醉了,不然何以心里明白,却说忘言呢?

学生B:真没有看出哪里有酒味,倒是感觉他很陶然,悠然,莫非还没有喝醉?

2. 教师进一步提问:诗里有没有醉话,即要看有没有颠三倒四的话,仔细读一读,看一看诗里呈现诗人自相矛盾的话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A. “庐”与“人境”有无矛盾?

B. “人境”与“无车马喧”有无矛盾?

C. “人境”与“地自偏”有无矛盾?

通过三组矛盾启发,教师可以点拔如下:

1)简陋的房舍与喧嚣扰攘的尘世是矛盾的,一个是简陋,一个是繁华;一个是寒素,一个是豪奢,这两相对比,突出了陶渊明真实的生存处境,譬之如你,当是如何的心境?指导学生思考,发言。

2)“人境”中却“无车马喧”,“人境”中却说“地自偏”?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就是真实的世相描绘。

古诗有云:“富有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陶渊明困窘的生活处境当如此。当然,这里既有可能是他的被动接受,也有可能是他的主动回避,拒绝“车马喧”,即拒绝了尘世的扰攘。这是一个心气高傲的表现,是一个远离俗尘的表现,这就为他后来能“悠然见南山”垫定了很好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人始终沉醉于“车马喧”里,他如何能见南山呢?而且还是“悠然”而见呢!见不了的,人的内部世界是喧,外部世界见喧,心无静则是无以见山。

3)此“见”字是极妙!为何是“见”,而不是“望”“看”“视”等词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其中之妙境。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能领悟多少全看自我之造化,不强求。重在有自我之想法。

教师点拨:全在那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不刻意,方显自然之得,方见自然之境,方有自然之神韵。

4)大家在思考“人境”却“无车马喧”的矛盾时,陶渊明自己也作了思考,他问道:“问君何能尔?”这是向他人发问,更是一个自问,陶渊明审视自我的内心世界,何以能在这滚滚红尘里做到寂然无声,唯有把“心”放“远”。超越尘世,不为尘世所扰攘,即可做到“地自偏”。这“地”是自我的“心之田地”,唯力耕于自我之心,方能放旷而超拔于心远之境。

3. 教师提问:“采菊东篱下”这句还要解读吗?

东篱下采菊,这是陶渊明独有的经典行为语言,是他的代名词。“东篱”“菊”因为文化人陶渊明这一举动,从此具有了深邃的文化内涵,被冠之以“隐逸”“高士”之名头。周敦颐《爱莲说》里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即是。

4. 教师进一步提问:品味一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能不能直接不要这一句呀?

学生A:不能不要,如果不要,岂不成了律八句了,古体诗嘛,多两句才够天才!

学生B:诗人都“见南山”了,哪里不顺溜坡地写一写南山之景呢,顺道也能通过时间都黄昏了,飞鸟都回家了,陶大爷还不回去,可能是喝醉了,还山中采菊,一个男人采菊,有点矫情啊!这种事情也只能是喝醉了才干得出来的!

教师:这“佳”与“还”字,有无别的深意呢?

学生C:可能有吧!山间云气缭绕,日落黄昏朦朦,醉里看花,雾中看山,山中看飞鸟,如何不是一个“佳”字了得。这“还”嘛,自然作归家解,鸟之有巢,人之有家,能“结庐”而居,能“心远地自偏”,能“采菊东篱”,能“悠然见南山”,其皈依自然之境,有返朴归真之心,陶渊明酒醉之余还有心醉!

以上,即通过教师追问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深入领悟陶诗之妙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语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30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望军专栏】酒中有真意,我今一辨之——《饮酒》课堂实录
八上语文《饮酒》
当内心极度烦闷时,就读读陶渊明这首诗,读懂了内心就安定了!
初二课内古诗文精讲——《饮酒》(其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