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土地上的“中国老农民”

有文有艺聚

众家

· 黄土地上的“中国老农民”  ·

——《苦下到哪达哪达亲》阅读散记

 闵生裕

《苦下到哪达哪达亲》是季栋梁的一部散文力作。就题材而言,亲情散文司空见惯,据说许多刊物对这种题材并不待见。但是,不容否认,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写亲情最深情深沉最通透的文字。作者用细致而深情的笔墨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黄土地上的中国老农民形象,他笔下的父亲身上有中国农民的勤劳、纯朴、智慧和美德种种,也有农民的偏狭、固执、任性和倔强。季栋梁精雕细刻的父亲形象有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它足以与许多现代散文大家笔下的人物媲美,这个父亲形象可能将是宁夏作家给中国当代文学人物长廊又一贡献。在我看来,朱自清的《父亲》比之黯然。罗中立的《父亲》作为艺术形象的刻画固然影响力巨大,但是,文字能抵达的地方,画笔未必能至。

好的散文总是让人百读不厌,而且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与感动。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解读这篇散文。

01




父亲与土地




干活,就是干着活着,这是父亲的哲学。他并不认为劳作就是不幸。父亲的一句口头禅“苦下到哪达哪达亲”将生命与土地的关系诠释到了极致。这是黄土地上不变的主旋律。如果译成雅言,大概就是“天道酬勤”。如作者所说,在土地上他是有活的人,有话的人,有思想的人,有事业的人,有话语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生命的哲学家,是生活的艺术家。人吃土一世,土吃人一口。因为要吃土一世,父亲对黄土地充满了虔诚和敬畏,他用一生的勤劳慰藉着自己的土地。“在土地上,他永远是个利落人,他是在歇着的地里看到一个土疙瘩就不舒服的人”。“他抓起一把土起来说:'你看这地我收拾得像锦缎一样,来年雨水要好,一定有一茬子好庄稼’。”父亲懂地惜地,他用两头牛、一张犁、一把锹把自己那十几亩地整饬得熨帖倍至。季栋梁家所在的同心马高庄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有句话总结得最到位:种了一茬子,割了一抱子,装了一筐子,打了一帽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即使勤劳也仅能温饱,若想致富,何其难也。勤劳的人们播种和耕耘的永远是未知的希望。进城前父亲准备把地租给别人,出价高而且掏现钱的乔东他不给,因为在父亲眼里,他不是种地的人。他把地租给了曾经因为争半块荒地与他结过梁子的长生叔。原因很简单,长生叔是疼地的人。地要心疼地的人来种,不能给二流子种。这便是父亲的逻辑。我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像得道的高僧一样,这个中国老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和理解已上升到哲学和生命层面了。

也许我们认为黄土地上的人们热土难离是一种固执,但作者把躬耕在黄土地上的老一辈对土地铭心刻骨的爱写得入木三分。也印证了艾青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说服父亲进城后,作者感慨,“我完成了一桩可望而不可及的夙愿,然而,对于他来说,我想到一个词:剥离。就像剥羊一样,我感到了自己的极端残忍。”黄土地不仅是父辈的托生之地,更是他们的灵魂家园。老来难啊老来难。自己难,子女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多少老人无法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度化。像父亲这一辈人,他们的经历痛苦而锥心。

02




父亲与母亲




如果说《苦下到哪达哪达亲》里有一个立体的父亲形象的话,还有一个慈母影子。我们的父辈这代人,谈爱情或许奢侈了。但是,季栋梁的父母相濡以沫、一往情深。在农村,不打老婆的男人,一种是脾气好,另外一种是囊包。季栋梁的父亲是硬汉是倔老头,他的脾气并不好,儿子小时吼骂甚至施以拳脚是家常便饭。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当了皇上,也是暴君。但是,他从不打骂母亲。为什么?作者认为一是母亲很善良,很内敛,不多事;二是母亲很聪明,从不顶风硬上,看他齁了,就闪了。在他心情好的时候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对他的批评春风化雨般说出来。这个时候,他会像一个孩子得到奖赏般露出腼腆而讨好的媚相。母亲的以柔克刚也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智慧和美德。

作者写到自己在灯下写字,娘借灯做针线,父亲趴在一边吃烟......娘说把笔给你大,让他写字咱娘俩看看。父亲写了自己的名字,娘说写她的名字。父亲却说你叫啥来着?可他真写起来却写得也挺顺利,原来他在耍诈。这是多么令人温暖的细节,父母之爱,全在不言之中。   

父母最惦记儿子在城里的房贷,在他们眼里,几十万贷款那是天大的事,而且一直搪塞说等房贷还完宽松些他们就进城。那次母亲给了他三万块钱让拿上回去还房贷。他不要,因为首付时父母就给了六万。他抹着泪说:“娘,你们花去,想吃啥吃个啥,想穿啥穿个啥,想戴个啥戴个啥。”娘笑了说:“当我们十七十八哩,年轻时候想穿想戴哩,穷得没有么,现在老面瓜瓜的穿戴个啥都不好看了,赶紧拿回去还贷。”自己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有病硬撑着不看,但总念叨着儿子的不容易,把攒下来的钱给儿子还贷。这就是我们的父母。

月儿月儿亮汪汪,照得我家像殿堂。

树树金叶赛梧桐,招来凤凰栖枝上。

地长五谷满穗宝,山生牛羊遍丘岗。

先盖瓦屋后盖楼,前庭后院琉璃墙。

我儿走路气堂堂,坐在里面像皇上,

月老云端抛红线,娶个仙女当娘娘。

这是作者在母亲灵前望云思亲,回忆关于慈母的往事片段,也是母亲许多童谣中的一首。作者说这也是娘为自己描绘的未来。自己像攒钱一样给母亲积攒的幸福最终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母亲的去世留给作者深深的痛。他连自己母亲得什么病离开这个世界都不知道。但是,这或是一代人的宿命。读到此处,我想起了“草民”二字。在这里毫无贬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许父亲固执地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老病死全是寻常之事。黄土地上的人们早习惯了视己如草。父亲身上有中国农民的狭隘,他疼地疼牛,还疼钱疼粮。母亲患病,他们一来疼钱、二来疼儿子,一直瞒着。他说得了这样的病,就是寿数尽了,就是到北京也看不好?大医院是好进的?拿钱往出铺路,癌症就是个死病,就是把钱花光把人看死。在我们看来,这个父亲疼地疼牛,疼粮疼钱,就是不够疼人,但对此作者从来没有敢当面抱怨父亲。这似乎是中国农民讳疾忌医的“原罪”。

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作者有同感。我母亲69岁那年突然眩晕,在县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我带到银川治疗确诊心脏病并决定做搭桥手术,父亲坚持认为是老病,说没必要再花钱折腾了。母亲手术前一天是中秋节,父亲从老家宰了一只羊扛到银川,一则是过节,另外,他或许想着,这么大的手术一旦人下不了手术台,这或许是我们一家人和母亲的最后晚餐。但是,在我忙着在厨房炖肉的过程中,他竟然在沙发上叹了口气,当着母亲的面说,临了临了,还要糟整儿女。母亲像一个撒了汽的皮球,瘫软在沙发上,潸然泪下。为此,我很生气地责备父亲,我说有你这样说话的么?幸亏我妈一生卑微,如果换个有个性的老伴不得当场气死,还搭什么桥,做什么手术?在一边的妹妹说我话说得太重。她说,你不见老爹头都低下了。从前是父亲凶我,近年来我偶尔凶他。用父亲给别人的话说“别又把我擦了一顿”。他说的“擦”就是训,是严厉的批评。当然,我的努力最终挽回了母亲的生命。如果像季栋梁的父亲说的那样,病没治好落个人财两空,他便有了说辞。  

父亲进城后因为种种不适应,陷入了深深的孤独,时常半夜半夜睡不着抽烟。就连孙子也觉得爷爷可怜。有一天他讲述梦见母亲的情景,他说,自进城以来一直没有梦见她。他心里骂过,真的走了,真的缘分尽了,连个梦都不托。父亲梦见自己在南山坡上犁地,母亲送饭,他吃饭时她在纳底子,纳的是“蛇抱九蛋”“喜鹊登梅”。吃完饭她提起罐子就走了,本想让她等再犁两趟卸了牛一起回,可是母亲头也不回。父亲是在呼喊中把自己喊醒的。这催人泪下的怨嗔和娓娓讲述背后是含蓄而深沉的思念。父亲的的确确是想老伴了想老家了。这让我不禁想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父亲不是文化人,梦境中的母亲不是临窗梳妆,而是在给老伴送饭纳鞋,但是那份深情与凄凉与东坡先生的悼亡词如出一辙。每读此处,无不令人动容。

03




父亲与儿子




父亲一方面教子从严,而且只给好心不给好脸。他让儿子读书,改变命运,走出黄土地。另一方面自己无比深沉地爱着这块土地。在作者的成长中,父子一直在相互疼爱与体恤中斗法、博弈。母亲去世后,他再次劝父亲进城。此时的父亲“已像一个失去靠山的人没势了,活在下风子了,一下子成了弱势群体,一点脾气没了,蔫了,说话看我的脸色了,不吼着喊着说话了。他硬,我还能讲理,他不跟我来硬的了,这倒把我给拿住了,我再逼就是恃强凌弱了。”他说:“今年墒落得好,明年有料子好庄稼哩...... 作者对付父亲的战术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是说人要“得济”么,小的时候我不得你的济,你到那世罪孽深重;你老了不得我的济,我到那世罪孽深重,你忘了?这一军把父亲将到了死局。

最初父亲不进城,儿子妥协,但又于心不安。后来,是父亲妥协,但进城后却六神无主、怅然若失。几经努力,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儿子彻底妥协了,他像放生一样把父亲送回了农村。人老了应该享儿女的福,但是,许多时候,福或许不只在衣食所安,恰在于心安,所谓安心即福地。对儿女来讲,所谓孝顺,既要孝敬,还要随顺。“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那首《北国之春》唱得多好。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有时候,爷俩发烟吃着,相对无言,滴泪于心。

父亲回到村上后,对儿子说,你大一辈子都砸在这里了,离不开了,你就是当了国家主席紫禁城他也住不惯。看着父亲快活的模样,作者突然明白,他们的幸福永远潜藏在他们习察不焉的苦难的空隙里。我以为,这是父子之间难得的一份理解与懂得。季栋梁说这篇散文原来的题目是《我是父亲的想象》。父亲曾给孙子说过,你爸就是爷的活,就是爷的一个想象。这话睿智而深刻。望子成龙的父母,把儿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超越自己的样子,他是自己的杰作,这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事。父子一场,他只乐见儿子振羽高飞,因为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舍此之外,别无所求。

04




父亲与他的“伙计们”




丹青妙手给人物造像时,得有一个道具,即他要抄一件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家伙。正如团扇之于仕女、拂尘之于道士,或说青龙偃月刀之于关羽、丈八蛇矛枪之于张飞。一篇好的散文常常能给读者以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感。读了《苦下到哪达哪达亲》,如果给季栋梁笔下的父亲画张像,其题目便是《掮锹的父亲》,作为黄土地上的中国老农民,他与土地的关系得有一个介质,季栋梁笔下的父亲是负责修理地球的,季栋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画面——蓝天之下、黄土塬上,一个头戴老式土帽子的老山汉掮着一把铁锹横亘于田间地头,雄视苍茫大地,似乎有几分平民英雄的范儿。

“抽完一根烟,他溜下炕,从门背后拉出锹掮着就要出门了。他出门总是掮着锹,就像城里人出门总夹个包......锹是一个万能的农具,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只要掮着锹,总会有活做。”对于黄土地上的父亲来说,没有一把锹不能搞定的事。在这块土地上,掮一把铁锹,他就是侠客,他就是王者。

土居三十年,无有不亲人。除了农具之外,还有他的黄牛和黑狗,无一不亲。如果这时你还想给父亲再画一张像,那便是《抠牛的父亲》,黄牛是父亲耕地的主要畜力,你对黄土多好,我就对你有多好。所以,除了侍奉土地外,他还侍奉那头黄牛。“我从外面回来,父亲蹴在院子里抠牛。架在墙头的录音机唱着秦腔,他跟着哼唱。牛舒坦得躺得展展的。他抠得很仔细,腿裆、蹄腕、胳肢窝、耳碗都抠到了。”他还说,隔两三天他就抠一回牛,说抠一次等于上一次料。父亲不但把地卖给长生叔,而且连牛羊鸡猪狗猫一总子给了他。临走时还给长生塞了一百块钱,叮嘱他这是“给牛加料,别给自己上料了”。言外之意,老怂你要是把这钱花在自己身上,给自己“上料”,你就是个牲口。父亲离开村子时大黑撵得不行,强行拴住后,大黑抓狂得呜呜叫着,四只爪子抠着地面,抠得尘土飞扬。一个老人活到土壅到脖子的份上,他对自己的牛自己的狗,自己的锹、自己的犁以及所有伴他劳作和生活的“伙计们”都充满了感情。

05




父亲与城市




父亲对黄土地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自己依恋难舍,而希望儿子逃离。父亲不进城,因为城里生活成本高,不愿拖累儿子。父亲不得已进城,因为不愿儿子落得不孝的名声。在黄土地上,父亲是王,家里那盘土炕,他或斜躺卧横卧或蹴或坐,怎么舒坦怎么来,怎么爽快怎么来。有一次发脾气出门了,到吃饭时他想去找,母亲说别管,饭口上他走到哪家碰着就吃了。这个细节我们能感觉到父亲的敞亮和在村上受人尊重的程度。

而在城里,父亲是那么卑微那么局促,就连在家和儿子说话都小心翼翼。带他逛街他没兴趣,看着公园的老人“砍牛腿”,他说玩得太大,一把几十块钱的输赢。带他去理发店,一看全是清一色的女的,他不干,说男人的头咋能让女人动。因为爱惜粮食,他在爆米花摊捡米花,他试图吓唬人的方式阻止小孩子撒爆米花的浪费行为,孩子母亲骂他神经病、老不死的。父亲还有一种担心,自己要是死在城里,儿子可能会把他火化,这可不行。他告诉孙子,哪天爷爷头一歪死了,可千万不敢把爷爷烧化,我得回去给你太爷暖脚哩。当然,他可能也惦记着回归黄土,陪伴自己的老伴去。

作者还写到一个细节,有一天他上班忘带手机,回家取手机走到门口听到了父亲呜呜咽咽的哭泣声。他知道父亲呆在城里不容易,没想到这么不容易。那一刻,他感到一种痛,那是一种钝痛,你说不出道不明哪儿痛,但却感到周身痛。作者说,这是他的痛,我感受到了。于是他在门口站了站,又上班去了。

在农村,父亲是少有的有主意有自我的明白人。所以,他从来没想着进城,没想着和儿子一样就成为城里人。老伴走了他不大会做饭,照顾不好自己。他也努力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但最终没有在城市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他知道,城市千好万好,但不属于自己。其实,口腹事小,心肠事大。儿子的一片孝心他辜负了那么多年,真到自己慈悲地想成全儿子竟然是那么难。进城享福真是为难他了。他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身在苦中。所以,他更遵从内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儿子,像季栋梁这样让父母进城的事我也做过诸多努力。虽然,我的父母进城三年,但最终还是回到他那块土地。我们父辈这一代农民,进城后水土不服者大有人在。让一个黄土地上的“王”囚幽在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里,那是一种精神贬谪。所以,最终你还得“放生”。回归他的灵魂故乡是你无法改变的选择。我父母进城前我老三爹说:“娃娃,你是让你爹妈进城呢,享福呢。你把三爹的话记着,不出三年就会把老家伙的老屁给胀了。”当时,我觉得我三爹说的不过是一句言过其实的玩笑。没想到,一语成谶。三年后,母亲又一场大病不治,回家放命。值得庆幸的是奇迹发生了,母亲的病竟被盐池县中医院治好了。但是,从此,他们再也不进城了。

关于散文的评品,我不专业不学术更不严谨,但我只知道真与美是优秀散文应有的模样,《苦下到哪达哪达亲》最可贵之处在于真情与深情,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书写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中国老农民的心灵史,这样的文字注定会不朽。我们应该向伟大的天下父母致敬,向撼人心魄的文学经典致敬,更应该向为生命立言的作家致敬。


作家档案

闵生裕(本平台特聘名作家)宁夏盐池人。专栏作家。擅长杂文时评,足球评论,艺术评论等。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出版杂文随笔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闵庄烟火》《操练自己》等七部。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稿选粹】牛撇捺|​《苦下到哪达哪达亲》札记
10416期张维清||我是农民的儿子
黑土地,黄土地
【散文界】张兰洲:缴公粮
【人间章回】致敬脚下的黄土地与我勤劳不辍的父母亲 | 徐善义
细读会醉┃命运与荒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