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艺众家第132期】(第三期征文第15篇)故乡的“年味”

文艺众家第三期主题活动征稿:故乡,那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间:11月19日至1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还将有奖励。家中的学童也可投稿,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故乡的“年味

姚常法

 

也不知由于是时代发展的变化,还是年龄增长的缘故,虽然现在物质已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但我和许多人的感觉一样,好像“年味”越来越淡了。

 细究变淡的原因,我认为既是源于当今人情味的变淡;也是源于一些民俗文化的渐行渐远,他们都成了浓重年味的稀释剂。

几百年来,故乡形成了许多有意思的年俗,许多年俗虽然带有严重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它们不仅承载了乡亲们简单朴实的认知和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而且营造出了浓浓的年味。现择一二以飧读者。

 


请仙客

  以前每逢过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仙客。因为在乡亲们的意识里,全家的健康、发财与否都是神仙的恩赐,旦夕祸福也是由神仙左右的。所以用请仙客表达对神仙的膜拜敬仰之意,更重要的是祈求神仙保佑全家平安幸福发财。

俺娘也不例外,而且她把请仙客当成过年的头等大事,即使别的事先不干,请仙客却是必须的。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娘就开始算计着好日子,张罗着赶集买菜品,到代销店置办纸钱、烟酒等。

在所有菜品中,要荤素搭配,鱼、肉、蛋是必不可少的,反正在娘的心里只有菜硬、酒香、心诚,全家就会百事可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生活还是比较艰难,但娘也要凑个双数,至少四大碗。当生活逐渐好转后,娘至少准备八大碗,甚至十几碗。

请仙客那天下午,娘就早早下手,煎炒烹炸,娘忙得不亦乐乎。娘要拿出自己满满的诚意和看家手艺,费很长时间精心准备一桌菜。请仙客的当晚,我们是不能先吃饭的,只能等神仙用过后,我们才能吃神仙“剩下”的酒菜。由于菜做得喷香可口,一年也吃不到几次这样的饭菜,我会趁娘不注意偷吃几口。为了不让娘发现,吃完后,必须把吃过的碗里“伪装”好,然后偷偷照着镜子把嘴抹干净。其实有时娘能看出端倪的,但她从没点破,其实娘心知肚明。

冬天的农村天黑的特别早,天一擦黑,请仙客开始。只见娘把所有房门都打开,意思是把各路神仙请进家门。方桌端端正正地放在堂屋客厅正中,桌子周围放好马扎、小板凳。她把各种菜端上桌面,放好筷子,摆上酒盅,点上烟卷。然后,娘就不断循环往复地酙酒、奠菜、敬烟。屋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娘一边虔诚地按部就班地干着,一边恭敬地说着吃好喝好、保佑全家的话。这时,娘还特别嘱咐我不能随便大声说话,以免惊动打扰了神仙,我一般大气都不敢出。不过,我懂事后,觉得娘的举动有点可笑,偶有顽皮亦或质疑娘的举动,一定遭到娘的一顿呵斥,甚至痛骂。

娘约摸着神仙吃饱喝足了,再烧上纸钱,磕上三个头,送神仙打道回府。 请完仙客的娘如释重负般眉开眼笑,如同了却了人生的一场大事。我也长出一口气,好像神仙走了,我就可以自由放肆了。

现在,请仙客在大多数人家已成为过去时。而娘不尽然,大有把请仙客进行到底的趋势。我们也没有拦挡之意,权当这是娘对天地的感恩和敬仰的表示,也是娘祝福祈祥的美好愿望吧!

 


除夕夜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那时的我还不满十岁,天天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好穿的,更有好玩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幅对联正是对除夕的写照。家乡除夕夜的子时,家家户户准时除旧岁,迎新年。由于这时院里必须要铺一些芝麻秸,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吧,所以家乡把这时的仪式称作“发芝麻”。

“发芝麻”的整个过程繁琐而庄重。“发芝麻”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临近村的鞭炮声我们都能听到,鞭炮发出的光如同闪电撕裂了夜幕。这时,娘忙着烧大锅下水饺,父亲则在天井(院子)正中摆上一张方桌,端上贡菜,斟上美酒,焚香烧纸,燃放鞭炮,三拜九扣。敬完天地后,再把方桌菜品端到屋里敬财神。“发芝麻”完后,全家就开始吃“年夜饭”,水饺是必不可少的。家乡人都认为,只有吃顿水饺,才算真正过了回年,才真正长上一岁。所以有些小孩子睡着了,也被大人硬生生地喊起来吃上几个水饺。有的人家还把一两个水饺包上硬币,谁能吃到硬币,就说明他(她)福大命大造化大,而在父母的心里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吃到那枚水饺。

春节时,互相拜年这是中国人最温暖最甜馨最有人情味的习俗。直到今天,这种礼仪仍然长盛不衰。村里吃罢年夜饭,不管大人和小孩就开始到处拜年。我的家族在俺村是最大的,我的四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养育了七个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们,七个爷爷和嫲嫲(家乡对奶奶的称呼)共生了二十个男丁,就是我父亲这一辈,我们这一辈男丁也不下二十人。吃过年夜饭后,我的父亲和叔们五个一群六个一伙,我们这一辈的伙伴也凑成几帮,按照爷爷们的年龄由大到小去给他们拜年。爷爷嫲嫲(奶奶)们都知道我们要来,早蹲在暖暖的炕上,准备好了炒花生、瓜子、糖块等着我们。不管是叔们还是我们小字辈每到一家,先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给爷爷奶奶分别磕三个头。一边磕,嘴里还一边大声地喊着:“给爷爷磕头啊!给嫲嫲(奶奶)磕头啊!”爷爷嫲嫲最喜欢多子多福,每看到这个场面,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抓紧拿出糖块塞给我们,有时还能领到压岁钱,我们毫不客气,来之不拒。给爷爷嫲嫲拜完年,几个小口袋也鼓起来了。然后再去给我的叔叔们拜年。拜完年后,就约到其中一个伙伴家里甩老K,直到天明。我的父辈们每到一家,除了喝茶水,磕瓜子之外,再端下酒肴喝上几盅酒。有些酒量不大的叔们盛情难却,直喝得醉醺醺的,东倒西歪,废话连篇,唾沫星子乱飞,但那发自内心的欢乐始终洋溢在脸上。

现在,“发芝麻”时的鞭炮声再也没有原来的响亮,而且拜年时再也不行叩头大礼。但我会时常氤氲在小时候家乡的除夕夜,那浓浓的“年味”和亲情里不能自拔,每次想起那时的情景,心里总是暖暖的,倍感温馨! 

家乡的年俗是丰富多彩的,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那令人垂涎的乡村年集,那欢乐逗趣的高跷,那一切的一切共同酿成醇厚绵长的鸡尾酒,让我时时在它浓浓的酒香里情醉!激越!燃烧!



【作家档案】

姚常法

姚常法,山东五莲人,教师,任教于五莲县高泽初中,系日照市、五莲县作协会员,日照市教师书法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及书法艺术,有多篇文章获县以上奖励,《燕归来》《给学生一双飞翔的翅膀》等散文随笔在《黄海晨刊》发表。数十篇散文、诗歌在“日照小小说”、“乐乡游”、“玩转五莲”等公众平台发表。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饺神仙吃法
2023年《红安文艺》专刊第三期
南都深呼吸 第五十三期何处是故乡
怀想
2018年东莞市文艺创作沙龙第三期
过年趣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