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
(接上期)
四十二、上步指裆捶
指裆捶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五种拳法之一。指裆”,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击打对方裆部的动作。但在此动作过程中,右拳的动作幅度不是很大,却也是右拳的运动过程,是从右腰侧向前直打,在动作时首先要保持松腰沉髋、身体重心下沉,身形要达到立身中正”的要求。即使是右拳直打,上体也要保持正直。这样就尽量避免了为了追求直打的效果而失去身体的平衡,产生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错误动作。如果出现了这些错误动作,当然也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中正”的拳理要求。其次在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时,身体要平稳位移,髋关节沿水平位置运动,这是避免在动作过程中身体上下起伏的要点。尾闾中正”要贯穿始终。主宰于腰”,腰髋的转动起着主导作用。左掌、右拳的动作要随腰的转动而动,在腰的左转过程中身体切不可 摇晃,因为晃动必然产生身体俯仰、歪髋,这均与拳理不符。双掌的运转、劲力的变化尤其要注重体会。动作1左臂的摆掌与动作3左掌由右肩前落于右腹前的劲力为截劲”,目的是截击对方动作,使之失却重心,所以要意贯右臂左侧、左臂下侧。右掌握拳提收时,先要意贯肘关节,同时又要具备向下的掤劲,是下掤劲与肘劲的合力。动作1完成时,要意贯双臂,同时含有向外的掤劲。松腰沉髋、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是劲力贯注到双臂的保证。在此劲力意识下,通过腰的左转,将右腿的腿脚之力运用到指裆捶和下搂掌中。在做指裆捶时,右臂边内旋边向前直打,拳面朝前,要松肩、送臂、坐腕,沉肩垂肘,力达拳面。在做下搂掌时,意贯左臂后侧使用撑劲,同时,又要有向下和向外的采按劲。虎口向前是为了便于拿采对方,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独特风格。肩髋上下相对相合,避免了过分强调向前送肩而使两肩高低不平的现象。
指裆捶动作的劲力、步法的变化极其重要,也是要细心体会的,可以通过单式、定式(以定式架势较长时间的练习)体会动作的劲力。在做此式动作时,身体左转,重心前移,以髋关节的水平移动带动上体立身位移,右腿的脚腿之力逐渐移向左腿形成左弓步。
左掌落于右腹前时,掌心向内,掌指向右,意贯左臂下侧,是向下的截劲”。然后翻转掌心向下,意贯左臂外侧,在向前经左膝前弧形搂过于左膝外侧时是横劲”。虎口向前,掌指侧向前,加强了左掌的采、按劲力。同时右臂随身体的转动边内旋边向前打出,此时要松肩沉肘,坐腕前打,拳面朝前。尤其要强调的是,左右脚的横向距离要与肩同宽。定式时,双脚应做到一条中心线”,即在身体的中线左右两侧分”,双脚要在身体中线的两侧,如把前脚直接收回,双脚间距离应与肩同宽。身形的中正安舒,松肩拔背,双臂保持弧形、撑圆,是意贯双臂、力达双掌的必然条件。拳谅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四凸处,勿使有断续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四十三、上步七星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上步七星的动作是从低架式仆步变化到高架式虚步的动作,是步法幅度变化比较大的动作之一,因而习拳者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极其重要。
从低架式仆步,变化到高架式虚步,其中重要的过渡动作是弓步起身。弓步起身的动作,要解决好在身体转动的同时左脚先向外展,脚尖转正,然后右脚随之内扣135度,此时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动作要缓慢完成,要时时注意虚领顶劲,身体沿纵轴方向向上顶起,立身中正,意贯头顶。切不可在起身时髋关节向左侧突歪,用俯身前冲之惯性动作起身。重心随身体左转前移,左掌继续向前穿伸,此时意贯掌指。当弓步形成时,意贯左臂下侧,为立掤劲”。同时右臂内旋,转动勾尖向上,力达右臂及勾背。腰髋松沉,肩背舒展,立身中正。如拳谚所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当。”动作完成后,左脚外转,幅度 在30~45度之间,重心在左腿;右脚要蹬地提起,轻提慢放,成右虚步。做动作时要充分体现出迈步如猫行的劲力内涵。右前脚掌踏地成右虚步时,右前脚掌要有支撑感,身体的重心分配为左七右三。双臂相合,双拳上架,双臂要撑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松腰松髋,气沉丹田,劲起于左脚,力达于双臂,以增加前后之间的张力,保证动作姿态的中正安舒。在双臂举架的同时,不仅力达双臂上侧,同时还要意贯双臂外侧,具有向外的双掤劲。此式动作幅度虽然不大,但要体现出拳谚所云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动作之间的协调一致、上下的相随相辅,是绝不可忽视的。
四十四、退步跨虎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以左虚步,双掌上下、左右分开完成的两个外形相似的动作是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这两个动作虽然外形看似直立,但是动作要领却丝毫无变,即身形上要达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髋、收腹敛臀的要求,既要有向上的挺拔之势,又要含有向下的沉劲,有上下对拔、把身肤拉长的感觉;虽然右臂向上擎托高举,但是松肩、垂肘的动作原理也要充分体现,右肘关节不可扬起,要松沉,右肩与右掌指呈一弧形,双臂也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只有这样才能将腿脚之力、腰髋之劲,通畅地灌注到双掌。前(左脚)三后(右腿)七的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就是整体动作劲力的基础和保证。含胸拔背、松腰沉髋、松肩垂肘,加强了身体重心的稳固性,同时也保证了呼吸的深沉,还能充分体现出太极拳原理中所包含的升、降,虚、实,开、合,采按、擎托等相对、统一的哲理。
以心意之动,寓动作之形。退步跨虎的动作要注重身体左右的转动,在躯干端正、旋转圆活、舒展大方中寓有紧凑之感。定式时双掌左右分开,更须注意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意念。
此式动作右脚提起向右后撤步的方向要保持在右后45度,右脚后撤,前脚掌应先踏地,并随重心右移全脚踏实,右脚尖与前进方向成45度。特别要注意的是身体右转与身体重心右移要协调一致,否则极易产生身体向右倾倒的现象。左拳随身体转动稍向右画弧,意贯左臂右侧,为挒劲,是格挡化解的动作意识。右拳向下收于右腰侧,右肘的动作方向同样 为右后45度,此时意贯右肘,力达肘关节,有向后撑顶的动作意识。身形要达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坐髋。
以腰的转动带动双拳同时而动,同时带动左脚提起踏地成左虚步,上下动作应协调完成。立身中正、松腰沉髋、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动作要领,不仅保证了身体重心的沉稳,同时也将劲力通畅地运用到了双臂。动作外形虽然是双臂向外展开,但要意贯双前臂外侧,为撑掤劲。如拳谚所云: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黏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摺而空;或捆而捋,或挤而按。”
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动作虽然外形相似,但劲力的运用却有相当大的区别:白鹤亮翅的动作,意贯右掌虎口,右掌是向上擎托高举之意,左掌为采按之意;退步跨虎的动作为意贯双掌及前臂外侧,为向外开展、撑掤之意。
四十五、转身双摆莲
在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此式动作名称中,连”与莲”通用,一为延续不断、连接和顺的寓意,另一为此式动作犹如风摆莲花般的象形比喻。动作的连续和顺、快速度的大回转和摆腿是本式动作的特点。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转身双摆莲是唯一的一组大幅度转身、运动速度相对较快的动作组合,对腰腿功夫的要求较高。从整体动作过程来看是向右后转身360度,在具体动作过程中,分解动作1、2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从退步跨虎的定式到本式分解动作2,身体转动的方向应为退步跨虎定式的左后侧方45度,也就是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了230度左右,左脚跟的落点以此方向为宜。在身体转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身法的正确,保持尾闾中正,身体沿纵轴方向旋转,在运行中注意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通过以上方法加强了身体重心的稳固性。练拳中只有身躯中正,才能达到敏捷中求稳定的目标。身体右转,身体的重心要微移于左腿,右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向内拧转,这样方能轻灵自如。以腰转为轴,带动双臂同时向体前圈合,左掌于内,右掌于外,双虎口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意贯双掌虎口,该劲为拿劲。拿劲就是控制对方的腕、肘、肩等部位,以防止对方化脱。同时,要注意步法、身法及动作方向的配合,上下动作要相随相合。身体外形要达到立身中正、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髋、双臂撑圆的要求。该动作身体继续向右后的转体幅度很大,运动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随身体的继续右转,左脚可顺势蹬地,身体沿纵轴而动,左脚提起于右脚前落地。双臂保持上式动作外形,就是为了在旋转时保持身体重心不受干扰。腰髋的松沉也是为了重心的稳固。
动作3是整体动作启、承、转、合的衔接点,腰髋的转动带动左脚的内扣,同时右脚点地成虚步要与右掌的前抹动作协调完成。腰髋为顺势,身形要达到尾闾中正、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髋、双臂撑圆。动作外形不可起伏。此时要意贯左掌、左臂内侧,为化劲;意贯右掌及右前臂外侧为抹劲;肩背舒松,双肘关节要具有撑劲。
腰髋的转动使得身体继续右转,左脚内扣,重心左移,右脚点地成虚步,双掌一引化、一抹掌,把整体旋转动作完成。摆莲脚时,要提顶吊裆,身体沿纵轴方向向上提拔,左支撑腿可微向上顶起,同时以腰的转动带动右脚自左向右以扇形向外摆动,力达右脚背外侧,为横摆劲。动作如张开扇面,双掌同时自右向左顺序拍击脚面。不可将此动作做成向右踢腿,也不可为了击拍脚面而弯腰俯身,失去中正安舒之意。要如拳谚所云: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四十六、弯弓射虎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弯弓射虎是唯一的一组弓步方向与双拳的动作方向在两个不同的隅向的动作。如前面所描述的玉女穿梭的动作,虽然弓步的方向全是隅向,但双掌的动作方向都为顺势顺向。
弯弓射虎上下动作方向的不同,不仅加强了身体转动的幅度,同时也强调了腰为主宰,以腰的力量加强了双拳的力度意识,突出了左顾右盼中定连”的重要性。
弯弓射虎双掌动作的劲力的变化,虽然是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劲力方式出现的,但总的动作意识是延续不断的。如动作1转体迈步时,左腿独立支撑,双掌顺势向体左侧前摆掌,左腕略高于肩,右腕与肩平。右小腿屈收,右膝上提,动作方向为右侧前。在身形上要达到虚领顶劲、立腰竖项、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双臂撑圆、气沉丹田。意贯双掌及前臂下侧,为采之意。动作2强调了右脚迈出时左支撑腿的重心要微微下沉,随腰髋的转动右脚顺势向右侧前迈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迈步如猫行的轻灵稳健的动作特点,也避免了抢步”、砸地”现象的出现。分 解动作3、4在延续采劲的同时,双掌握拳劲力变化为挂带之意,当转体弓步时随腰的转动双拳向前击打,力达双拳面。以腰髋的转动带动双掌向下、向右采掌,当双掌顺序经过右膝前时,双掌握拳。此时身形要做到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松肩含胸、腰髋松沉、双臂撑圆,尤其是右腿的膝关节不可挺直,要微屈,以保证身体的沉稳。右腿的弓步方向为右侧前方,即右前45度,而双拳的打出方向则为左前45度,右腿和双拳在两个不同的隅向。双拳要向右做挂拳,力达双拳。然后双拳随腰髋的左转,折肘向左前侧击打。身形要达到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腰沉髋、沉肩坠肘、肩背舒展、气沉丹田、双臂撑圆。动作意识要如拳谚所云:拳之运动,唯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刚中寓柔,与人不仵;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四十七、收势(合太极)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无极式”就是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预备式”、合太极”的动作形态,也是整套动作的起、始动作姿势。其动作要领也是贯穿整套动作的精髓。《太极拳论》首先就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从整体外观来看,合太极”要做到身体自然直立,动作虽然简单看似容易,但却内含了极其复杂和严格的动作要领。从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和练习法则来看,合太极”动作要做到:头顶悬——虚领顶劲,身体自然挺拔;眼平视——精神提起,意念集中;口微开——舌抵上腭,呼吸平缓;下颌微收——竖项立顶,立身中正;肩松沉——神态自然,呼吸下沉;含胸拔背——身体自然舒松;射微屈——双臂保持弧形,动作饱满;松腰——沉髋,身体重心平稳;尾闾中正——收腹敛臀,身体保持自然弓形;双膝微屈——身体避免僵直;十趾微抓地——身体保持平稳,重心稳固。正如《无极勒所讲:无形无象无分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又如太极拳论所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蝉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双臂边内旋边向前平展,使双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同高。此时要松肩、垂肘,意贯肩关节及双肘关节,使双臂含有向下的沉劲”,同时双掌指含有向前的展伸劲”。双臂的动作外形要强调呈弓形。身形上要达到尾闾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髋的要求。只有这样双臂才具有以上劲力感觉和动作外形的自然撑圆。双掌慢慢下落至两腿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这个动作虽看似极其简单,但双掌的动作过程却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劲力变化。在动作过程中意贯双臂下侧,劲力变化的顺序应是:1.松肩(肩关节的松沉),2.垂肘(肘关节的沉落),3.顺腕(腕关节顺势的沉落),4.展掌(掌指的舒展)。双掌的动作是向下的松沉的劲力变化,而双掌边下落边内收是错误的动作过程。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含胸拔背、腰髋松沉的身法要领是动作劲力变化的关键。双脚自然并拢,身体自然直立,不偏不倚,虚领顶劲,眼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口微开;松肩,虚腋,双臂自然撑圆,双掌指轻贴双腿外侧,含胸拔背,腰髋松沉;气沉丹田,收腹敛臀,双膝微屈,神态安闲。如拳谚所云: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全文完)
4
下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1)
洪拳硬壮二段功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2)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形意拳的一些资料
通背拳-伸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