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经历的传统武术练法

    我是2000年初随马来旺老师练拳时正式开始练习传统武术的。在此之前我已有多年的武术练习经历,小时候练过武术基本功,学过八步连环拳、少林小红拳和简化少林五形八法拳;大学时学过初级长拳、军体拳、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剑等,还自学过朱砂掌、内家八桩和其他气功;97年夏天在赵幼斌先生的学习班学习了传统85式杨氏太极拳,并一直坚持练到2000年初。但2000年前练的东西基本都是套路,仅起到表演和健身的作用,没有练出半点功夫,所以谈不上练传统武术。马来旺老师一开始就让练推手,他所教的练功方法有:双人顶牛,练习整力和脚下生根;双人互相摔,每次各摔几十下,一方面学会摔倒时背部着地、头和四肢抬起,避免受伤,另一方面震荡全身气血、提高抗打能力;排打功,双人互相拍打胸部;摔跤;擒拿;桩功,阴阳掌的基本功,胡保元师兄还介绍过拉皮条的练法,涨力气;套路方面有: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披挂拳,松溪剑法、少林派短棍棍法以及披风刀单式。我在马来旺老师那练习了近三年,进步极大,感觉力气增加了数倍,能轻松对付两三个普通人。

 

    传统武术有踢打摔拿四项技术,马来旺老师教摔拿,但不教踢打,因为过于危险,跟他学的大部分是大学生,一旦有人受伤会惹出很多麻烦,所以后来我参加了一个散打学习班练习了数月散打。2003年铁罗汉牟俊东先生来北京办传统技击训练班,我参加并学习了几个月。牟先生认为:大多数传统拳师都在讲套路中的招式怎么用,这手打哪,那手防哪。但招式都是假的,真打起来根本无法用。只有单操练出来的东西才能用于实战。实战中只要把对方看做一块肉,照着打过去就行了,战斗都是一个照面就结束。铁罗汉的技击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也和我的经验吻合,我现在的观点依然是:套路是养气练气和表演用的,技击和套路关系不大。

 

    2002年秋我开始随白普山师父学习孙氏内家拳,学习了三体式、孙氏形意五行拳和孙氏太极拳。收获最大的是三体式,尽管头两三年站的不是单重三体式,但我感觉比单重三体式效果更好。我将孙氏拳和散打技术及铁罗汉的练法结合起来,两三年后功夫提升了一个层次,打脚靶时几个师弟看着都害怕,不敢和我练对打。

 

    2007年我和陈太平老师练习了大半年,学习武当太极拳和太极球。陈太平的技击理念和铁罗汉基本一致。我收获最大的是他所讲述的发力技术,他提倡速度,拳打出去后要越来越快。张烈先生的博客中也谈到:“形成打击不是依靠的力,打击是动能的传递(比如子弹,虽然本身质量很小,但因为速度极快可以打入物体;比如空中的飞鸟,虽然体重很轻,却可以在撞上喷气式飞机时产生严重的损害)。人的体重是固定的,不可能随意增加,但速度的提高会使动能提高加倍,因此要达到最大打击效果只能依靠追求速度,以达到动能最大(打击效果最大)。”陈太平老师讲述的发力不是现代搏击那种身体旋转的力量,而是身体内部松通后短距离瞬间爆发出的力量。
     
    马来旺和陈太平都是当今第一流的传统武术高手,牟俊东劈拳劲力之整也令人惊叹。2007年末我开始随刘树林老师学习。由于身体原因,刘树林老师只教拳架和规矩。但我从刘师的训练理念中感觉到刘师年轻时在技击方面肯定有相当水平。因为刘师反复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包括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马步桩、无极式桩功、海底捞月以及在地上的摔摸滚打等,只有在技击方面深有体会的人才能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我结合刘树林的所教与陈太平的发力技术,虽然平时很忙,每天练拳时间不多,但三年后功夫再次提升了一个层次,发力已无需蓄力,抬手就有,让一般武术爱好者赞叹。练内家拳松透不到一定程度,力发不出去,不能打人。松到一定程度了,身如弹簧,出手如电,又极为沉重。这只是内家拳的初级层次,人人都能练到,还谈不上什么高功夫。

    下面我对15年多的练法做一点总结。

 

    基本功
    包括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海底捞月、抻筋拔骨等。刘树林老师认为如果时间不多,别的都可以不练,但基本功不可不练。基本功中跑步很重要,业余爱好者,每周最好能跑2、3次,至少1次,每次20-30分钟,快慢不限。肌肉筋骨关节的训练也极为重要,肌肉筋骨关节的强度不达到一定程度发力就无从谈起。前一阵本地资深拳友智叟找我交流时,我给他发了一个力,他也想模仿一下试试,结果非但力发不出来,他还惊呼差点没拉伤自己,这就是基本功训练不足的结果。此外,拳面和腕部的硬度在技击中也很重要,做俯卧撑一定要用拳或手指做,还可以进行拳面撑墙练习。我以前曾找到一个土办法,每次下楼走楼梯,用拳面击打楼梯过道门板,每年能打上数千次,增加拳面硬度。

 

    桩功
    我练过的有马步桩、无极式、三体式、内家八桩、阴阳掌,以及八卦周一门许卓群老师传的拜佛桩。无极式是个宝,刘树林和童旭东两位先生都很提倡,但太耗时间,退休后是必练的项目。但我对站无极式的时间心存疑惑。童先生认为站无极式的时间越长越好,刘老师则说一次别超过一小时,多练伤气。寿关顺先生曾说初学拳站无极式,一站一天,站到头脑爆炸。


    刘树林老师建议初学时不妨站马步桩和马步云手,对练下盘和体力很有帮助。双重三体式对我帮助很大,其练法可参加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单重三体式需要身体素质极佳且年龄不大才能练,刘树林老师不提倡,认为现在没几个人能站对,不如不站,因此他从没让学生们让三体式。我最近思考练单重三体式不妨蹲高点,两脚距离一脚左右,这样站的时间更长,效果可能更好。其余内家八桩、阴阳掌、拜佛桩练的时间不长,收获不大。此外,张西可先生建议站混元桩,作为练透劲的基础。 

 

    单操
    单操可以和基本功一起练。我认为心意、通背、披挂里的一些单操练法非常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若干,加以简化,反复练习。形意里的一些动作,比如虎扑发力,还有劈拳里面前手下抓等,可以拿出来单练,有条件可练习抓树叶。身法步法,身体前后左右移动,也可作为单操的训练内容。

 

    抗打
    据我的体验,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就会具备一定的抗打能力。比如前一阵本地两位资深推手爱好者找我交流,其中年轻的一位体重比我大20公斤,推手时发力能把体重小的初学者直接推翻在地。我让他用最大的力击打我腹部,结果他的拳一接触我腹部,就自动滑向一边,无法对我造成伤害。当然这也和他功夫尚处于推人的层次有关。我在网上看到有拳友谈到:练内家拳练到内气比较充实时,无论用拳、用掌背(包括掌背指骨、掌背骨、腕骨、腕下三寸骨)击打树干,都一点问题没有,薄薄的一层皮肉下的骨头一点痛感都没有,这时的骨膜都充满了气血,拳头握起来骨缝都发涨。用拳和用掌背拍打在水泥墙上一点问题没有。本人尚未练到此境界,不敢妄议,也可见练内家拳无需专门进行抗打训练。   

 

    套路
    据我的体验,孙氏内家拳的套路要优于其他拳术套路,因此我现在基本只练孙氏太极拳和劈崩。至于练习方法,刘树林老师不讲招式的劲路和用法,只讲规矩和节奏,自然地练,松下来,气通了,意就会找你。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开始时人练拳,练到一定水平就是拳练人。陈太平、牟俊东等诸位老师都认为套路练习是次要的,套路不是武术训练必备的功课。我认为套路的主要作用是养气和表演。有人说某大高手与人动手时就是用的太极拳里的某招,以此证明套路的技击作用。其实练到那种层次,别说太极拳套路,广播体操一样能打人,打人的是功夫和技击水平。或许高层次的功夫需要通过套路修炼出来,如内劲,令对方感觉内脏如被电击的能量流。

 

    发力
    据我的体验,发力的关键是松的程度、身体的协调性、肌肉筋骨关节的强度。发力不可多练,因为发力时整个身体运动激烈,头部可能会震的疼。有时即使外形不太明显,身体内部也有剧烈震荡,练多了会伤身。因此,在加强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柔顺的周身协调性发力练习即可。气沉下去,身体尤其是腰胯和肩松开了,各部位运动协调了,养成发力习惯,只要把速度加上去,力就能发出去,一举手身体的重量就能灌到手上,如家常便饭。到了这个层次,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每隔几天进行几十下发力训练就够了。
 
    对练
    包括推手、摔跤、散手,这里面包含的技能和经验非常多,没有足够的散手训练和丰富的散手经验恐怕算不上武术高手。我以前练推手和摔跤较多,跟马来旺老师学拳时周日一练一整天,一摔就是一上午,在水泥地上打滚。散手练过不足百次,且对手都是普通业余爱好者,这方面不敢说都多高水平,这也是绝大多数武术业余爱好者的局限。

 

    以上是本人在传统武术练习方面的一些肤浅经验。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著作语言精炼,文字优美,堪与金刚经和道德经媲美,是武学最高境界的描述和指导。但正如金刚经和道德经无法直接用于修佛和修道,孙公的武学著作也无法直接用于拳术练习。孙禄堂先生当年到底是如何教人的现在已经成了谜,孙存周先生教人的方法张烈的博客有一星半点描述,刘树林老师教拳时也能依稀见到点影子。借鉴其他拳种及现代搏击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许是练好孙氏内家拳的途径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术名家谈桩功
武当太乙游龙拳
学习太极拳,顺序很重要:一、推手;二、套路;三、技击;四、基本功
民间武术的“整筋”“单操”“套路”———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同为内家拳,尴尬的八卦掌
秘传技击国术9式动态教学!第二式最难,第八式威力巨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