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一个小镇做题家的逆袭

我叫白居易,大唐人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明经及第,在地方做着县令一类的小官。

因父亲游宦于各地,自顾不暇,我的启蒙教育便交给了母亲。作为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她亲自拿着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母亲教导有方,加之可能遗传了父母双亲的优良基因,五六岁时我便能学着作诗,九岁已谙熟声韵。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因政局动荡、战火频仍,父母命我到江南依附族人避难,从此我开始了寄人篱下的日子。那年,我十四岁。

远离亲人的日子,很难熬,不过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我才知道,科举考试有明经、秀才、进士等之分,而常设的有明经、进士两科。大家都告诉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因为明经注重对儒家经典的背诵,且录取较多,每年百名左右,而更多涉及对精神义理的个性化解读,难度大,且录取较少,每年不过三十名。所以祖父、父亲以及家族很多其他长辈都果断选择了明经科。可我,却想选择那条更为坎坷也最为荣耀尊贵的路,于是,我比以往更加努力读书学习了。那年,我十五岁。白居易《与元九书》:“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十六岁,我到了梦寐以求的京城游学。那里街市之繁华,人烟至阜盛,自非他处可比。闾阎扑地,贵人弥眼,使我这个小县令之子显得分外渺小。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状着胆子带着自作的诗文去拜访当时以恃才放旷著称的大诗人顾况,他看到我的姓名脱口而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等他读到我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得叹息夸赞不绝。于是,我上了京城的热搜,名噪一时。(尤袤《全唐诗话》):“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

但我不敢懈怠,比起名气带来的暂时性的流量变现,我知道通过科考得到官方盖章的功名才更为长久。

炎炎夏日,我蜗居租赁的小屋苦读,热得汗流浃背,于是思量着出门买些冰降暑。到得街市,问了价格,我不由咂舌,昂贵的价格绝非我等消受得起的。正要转身离去,又被卖主叫住,他热情地说:“你是连上一个月热搜的白诗人吧?你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都会背呢,你小小年纪,便这样厉害,长大更加不得了啊!”这样的话我早听惯了,不以为意,谁知他接下来说道:“天气这么热,拿些冰解解暑吧!希望你能做出更多我们这些人也能读懂品出来好的诗。”说着豪爽地装了一袋子冰塞我手里。“可是,我钱不够……”我不好意思说道。他连连摆手:“送你的,不要钱!能给你带来一点凉爽我很开心,这比钱重要!”那个夏天,是我有生以来最凉爽的夏天,不止他,其他卖冰人也纷纷送冰给我。

父亲来信,因家里经济状况,没办法继续支付我在京城的高昂费用。于是,我无奈结束了京飘岁月,重又回到江南依附族亲。

十九岁那年,我终于回到家乡,和父母兄弟团聚。父亲更见苍老了,作为家中的长子,我理应撑起家业,作弟弟们的表率。父亲奔波几十载,也不过做些州县的小官,我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好好读书、一举中第,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进士科考试主要考作诗、写文,而写出好文章,做出好诗,都离不了一手好字。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精密的作息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我白天写文章,晚上练字,二者间隙作诗,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白居易《与元九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因读书太多,我的口舌生疮;因写字太多,我的手肘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因劳累过度,我瘦成了闪电;因用脑太多,我早早白了少年头;因用眼过度,我患上了飞蝇症。(白居易《与元九书》:“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因为为父亲丁忧,我一直到27岁才参加了乡试,所幸一路过关斩将,29岁就考上了进士。那一年,进士科一个录取了十七人,我,是最年轻的。四年前,46岁的孟郊进士及第,按捺不住喜悦之情,写下“人生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我,29岁就中了进士,更为得意,自然不能不赋诗助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考中进士最快乐的便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所以我又做诗《及第后归觐留别同年》:“擢第未为贵,拜亲方始荣。”我的荣耀,和母亲,和亲人同享,快乐便增加数倍。

可是,考中进士不意味着就有了工作,要想做官,还要继续考试。于是我又报名参加了吏部选拔优秀官员的“科目选”考试,报考了其中的“书判拔粹”科。该科主要考察经义和律法知识,尤其是判词写作能力。判词类似于今天的裁判文书,是吏部铨选即选拔官员时重要的考试内容。从未入过职,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好在头脑尚好使,也不乏勤奋。我翻遍了手头苦心搜寻到的判词,精心揣摩,仔细研究,然后左手出题,右手作答,先拟个案由,然后依律判决并写出判词。为了案由内容全面,能够命中考点,我费了很多心思,案由涉及当时的科举、选官、家庭、婚姻、吏治乃至边防军事等各个层面,集法治观念和礼治思想为一体,如“甲休妻后,妻犯罪欲用儿子的祖荫赎罪,甲不许,怎么判”“某人为父母守丧哀毁骨立,他人非议他礼节太过,此人说是悲哀所致,怎么判”“军中元帅选将多选文士,兵部责问文士无武艺,元帅说用文士之谋略,怎么判”“乙女与丁约婚,已下聘礼,乙女悔婚,丁状告公堂,乙女说未立婚书,怎么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几个月的备考时间里,我积累了上百道判词。考场上,我不由窃喜,因为考题内容恰恰和我准备的其中一条一模一样。那一年,一共考中了八人,我是其中之一,得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份相当轻松的工作,活少钱多,一个月上两天班即可。(白居易《官舍闲题》:“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在这里,我和在以后漫漫岁月里不离不弃的挚友元稹相见相识相知。

我将备考时精心准备的判词汇集成册,取名《百道判》。后来,我听说礼部、吏部选人,大都拿我的《百道判》作为标准答案,那些应考的学子也拿我的判词作为教材。(白居易《与元九书》:“日者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元稹:“百道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

校书郎任期满后,朝廷没有再授予我官职,于是,我和同样处境的元稹决定再考一次朝廷选拔的考试。这次考试难度更大,不能掉以轻心,要有更多的备考时间。我们搬到城外幽静的华阳观,每天闭门读书备考。作为出题狂人,我的理念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打无准备之战,针对要考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特点,我认真研究了历年的真题,出了一百多套模拟卷,并配备答案详解,和元稹互相提问。几个月后,我发现考题再次被我押中了,可惜只考了其中一套。不出所料,我和元稹都名列榜上,他排第一,我居第二。想想费劲心力编了那么多题不能浪费,于是我又编了一本试题集,取名《策林》,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没想到,我编的这套题成为后来公务员考试的必备书目,甚至皇帝拟奏章有时也以我的答案为准。(白居易《与元九书》:“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在考试界,我是个传说。在民间,我更是个传奇。元和十年,因直言进谏,我被贬做江州司马,从长安一路向南,看到学校、旅店、客船、寺庙墙上都题写有我的诗,更是听到很多人吟诵我的诗,我才发现,喜欢我的诗的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甚至不分种族。据说,能吟诵我的诗的娼妓身价会更高。(白居易《与元九书》:“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我其实挺有皇帝缘。宪宗爱我的文采,不次拔擢,召我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我受宠若惊,毕竟诗仙太白,也只做到了翰林待诏。大家会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都知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为我在江州过的是和苏大学士(不好意思,穿越一下)在黄州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其实不然,在那里我的官品不算太低(“江州司马青衫湿”只不过出于剧情需要),俸禄也不少,尤其是顶头上司爱我之才,对我礼敬有加,别说上班摸鱼了,我到庐山玩了半个多月,根本没去过办公室,我的上司一句不满也没表示过。后来,我干脆在庐山建了座房子,常年驻扎,日日欣赏山中美景。(白居易《与元九书》:“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从校书郎起家后,我浮游宦海,虽多有浮沉,却屡罢屡起,最终以刑部尚书(正三品)的身份退休。历任皇帝都爱我诗名,对我礼敬有加。后来我定居洛阳,吃空饷,享晚年,其实都是皇上的旨意。

宣宗皇帝对我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有次国宴上,演唱了我的诗《杨柳词》:“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他问永丰在哪里,侍从告诉了他,他就命人取来永丰柳两枝,种在宫中。

可惜,他即位几个月后,我就驾鹤西去了。他甚至作诗悼念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享此殊荣者,文人可能只我一人。

武宗皇帝素闻我名,欲重用,我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无奈之下,退而求其次,重用了我的从弟白敏中。宣宗即位后,对敏中宠命更渥,封公食邑,都不在话下。甚至谁敢说敏中不是,他先贬斥此人为是。

因我,我们白家达到了巅峰。

我没想到,我这个小镇做题家,竟有如此能量。可能,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吧。

临死前,我精心安排了我的诗文集,确保它们能传于后世,相比我的名气,我更希望大家关注我的诗文。

人海茫茫,相遇是缘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居易与《甲乙判》​——《判词经典》之八
中国常用典故集录大全
白居易与茶
又是一年高考季 看古代学霸如何炼成
学习作诗要背诵平水韵吗?古代科举,考官帮忙选韵发给考生
【节气大全】最美夏至诗 让你清凉一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