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八旗战场表现的急剧下降,看起来确实是从多尔衮去世开始的。

突然变得拉垮

多尔衮时期,八旗的表现仍然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

自入关以来,八旗的表现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

前明军队、李自成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都在八旗面前迅速失败。

潼关之雄、蜀道之难、长江之险,都被八旗迅速突破。

从过去的历史看,巴蜀丢失、长江被突破,剩下的就是传檄而定了。

看起来,似乎再没有什么能够推迟大清一统天下了。

然而,多尔衮去世后,曾经所向披靡的八旗却似乎迅速变得“不会打仗”了。

1650年底,多尔衮去世。

1652年,汉八旗,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为李定国所败,自刎而死。

1653年,尼堪又在衡阳为李定国所败,当场阵亡。

“两蹶名王”,李定国扬名立万,而曾经所向披靡的八旗遭遇了前所未见的重大失败。

其后,虽然大清还是攻灭了南明残余势力,但是,更多仰仗的是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汉兵,八旗则鲜有此前所向披靡的表现了。

怎么回事?

多尔衮一死,就变得不会打仗了吗?

短期:转型阵痛

八旗的衰落,根本在制度等深层问题。

然而,深层的衰落,毕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来解释多尔衮死后八旗“瞬间”变弱就过于牵强了。

此时的大清,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期。

1、高层良将集体陨落。

自入关以来,多尔衮始终是统帅,而多铎、豪格、阿济格则是“方面之将”。

八旗入关以来的连战连胜,与这些人出色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然而,1648年,凯旋而归的豪格下狱,随后死于狱中;1649年,36岁的多铎染天花而死;1650年,多尔衮去世;1651年,阿济格被赐死。

在多尔衮去世的前后2年间,八旗统帅级将领几乎全部去世。

一来,这4个人,都只有3、40岁,正值当打之年。“新一代”将领尚未成熟。

二来,这4个人,或死于政治斗争,或在死后受到政治清算,所以,受到牵连的,经验丰富的将领很多,即便是后来战死衡阳的尼堪也“知情不报”而曾受到牵连。这也意味着受到牵连、影响,“军事生涯”受到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个将领,而是几个将领“集团”。

所以,八旗军事指挥能力受到影响,出现短暂的滑坡是无法避免的。

2、皇权对经验丰富将领的压制。

多尔衮既死,顺治当然要夺回大权,并不再愿意“交出去”。

顺治采取加强皇权的举措,并开始从八旗旗主们手中收回权力。

如此,一些没有受到多尔衮牵连的,经验丰富的宗室也受到压制。

比如,在多尔衮与顺治明争暗斗时,一直“站队”顺治,并在“清算”多尔衮中起重大作用的济尔哈朗,虽受到褒奖,但也未再受倚重。

这也意味着,不论在多尔衮时期持何种态度,经验最丰富的八旗宗室们,都不再能够在军事上受到重用。

3、多尔衮弊政的结果。

多尔衮虽在大清入关、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居功至为,但也有“六大弊政”,使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以及屠城!

可以说,这些弊政,使民族矛盾激化,使广大群众反抗满清的意志空前强烈!

因此,此时,清军受到的抵抗越来越强烈!

加之南方多山地、水网,本不适合八旗驰骋,面对抵抗意志强烈的南明军队以及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名将李定国,八旗再难所向披靡!

因此,多尔衮去世后,八旗的表现“跳水式”下降,主要是清军入关后,在政权、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转型所致。

随着转型的持续进行,大清到底还是平定了天下。

持续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在王朝立国之初,由于权力斗争,军队能力,尤其军队指挥能力出现短暂滑坡是很常见的。

这种短期滑坡,一般会随着转型结束而好转。西汉、明代,都是如此,在短暂的滑坡后,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然而,对八旗来说,滑坡却始终在持续,一代不如一代!

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爆发。

多数八旗军队“退缩不前”、“老师匮饷”、“坐失事机”,表现糟糕;只有图海在西北、岳托在闽越、彰泰在云贵表现尚可。

由于许多八旗战力下滑,康熙不得不开始重用绿营,是绿营的地位越来越高。

此后,康雍乾三代君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但总体上,八旗军能用者越来越少了。

到了乾隆时期,多少八旗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只有长期在条件艰苦边地的八旗尚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所以,乾隆东征西战,即使是西南的战事,也非要从黑龙江调索伦兵。

到嘉庆年间,不但普通八旗已不堪用,就是护军、前锋等营也垃圾了。

镇压白莲教起义等作战,八旗都已经完全不堪用,靠着同样堕落,但只是堕落得稍慢一点的绿营,甚至地方团练才能镇压。

能打的越来越少,没法用的越来越多!这是大清朝八旗战斗力的总体趋势!

堕落深渊

从入关开始,八旗就似乎要不可避免的走向堕落了。

八旗制度,本是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生产生活条件下创立的。

关外时,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军事组织。

对于渔猎经济来说,八旗日常围猎,就是练兵。无论是个人骑马射箭技能,还是组织技战术配合,都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这样的八旗,一旦“出则为兵”时,自然有天然的战斗力优势了。

然而,入关以后,八旗进入了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后,一切都变了。

八旗显然已经不可能再进行渔猎了。

如此,朝廷“首崇满洲”,遂让八旗不必从事生产,成为职业军人(或预备军人)。

满洲皇帝强调“骑射为本”。什么叫“本”?本立就会呀!

骑射之所以能成为“本”,是因为那原本就是八旗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谓“本来就会”。

然而,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为本”,已经只是天子的口号和要求罢了。

要保持训练水准,也就只能是进行“大阅”,一般三年一阅。

同时,八旗驻扎之地,多为中心城镇,是富裕繁华的花花世界···

“首崇满洲”,八旗自己地位尊崇;三年才考试一次;不必生产,平时自然游手好闲;花花世界,诱惑多多···

这些条件之下,要保持奋发训练,并不容易。

看官老爷,您读大学的时候,有没有堕落过呢?有没有攀比的不是谁成绩好,而是谁游戏玩得好,谁会打牌,谁会扯犊子呢?

如果有过,或者有见到过,那么···就能理解八旗的堕落了吧!

彻底不堪用

不过,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始终有一些八旗可用。

就好像前面打的比方,你一个学校校风再差,总还是有愿意认真学习的同学。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八旗依然能靠精锐镇住场子。

南方,要靠湘军、淮军,但是,在北方,僧王、胜保的八旗骑兵才是定海神针。

然而,历史已经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落后的军事观念、军事思想、军事装备,是他们在外敌面前不堪一击,精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尽管僧王最终覆灭于剿捻战场,但其精华折损于八里桥。

此后,八旗,已经彻底不能承担起国防任务了。

不独如此。

由于八旗一直是“兵有定额,饷有定饷”,大清给八旗的拨款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推移,八旗人口膨胀,朝廷拨款根本不够,而八旗又被限制参与其他生产活动,因此,生活十分艰难。

所以,最后,八旗,不但大多不愿为大清而战斗,甚至不少人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

多尔衮死后,八旗战斗力的断崖式滑坡,更多是表面现象,主要是大清转型期调整的代价。

不过,自入关以来,八旗的战斗力,确实是一直在缓慢(而从来没有断崖式)下降的。

而八旗的衰落,固然有相当的特殊性,但其实那些特殊性也不必过多纠结。

因为:世兵,大多都是会衰落的,明代的军户、清代的绿营,不也一样都不堪用了吗?

而且,即便八旗一直在走向衰落,但是,客观来说,在清代前期,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还是流过血、流过汗,作出过不可磨灭历史贡献的。即便在近代屈辱的战争中,不少八旗也是奋战到最后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多尔衮的治国理政: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解读清初六大弊政
死了多尔衮还有什么用?通过鞭尸他,顺治帝达成了关内汉人的和解
历史上的多尔衮,到底有多厉害
康熙为何放弃20万八旗兵 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八旗兵的战斗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