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拍 | 珍罕隋代白釉狮时隔半世纪再现拍场

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将于10月5至8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届时将为各位海内外藏家朋友提供从世界各地带来的中国书画、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古典家具以及珠宝钟表尚品等各式珍品。 秋拍部分精选拍品率先于9月15至17日于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精品展,藏家朋友不容错过;全数拍品继而将在10月5至6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公开展出,并随后在10月7-8日进行拍卖,诚为一席艺术盛宴! 是次秋拍,瓷器工艺品部将携“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应物希古——中国古代陶瓷”、“琼玉苍素——美国旧金山私人珍藏古玉遗产拍卖Ⅱ”、“玄礼四方——中国古代玉器”、“妙物心鉴——中国古代艺术之美”及“古道新辉——香港邓氏兄弟旧藏民国瓷艺”六大专场,计700余件珍品与众位藏家同好见面。其中“应物希古”专场将呈现中国古代陶瓷50余件,涵盖的种类及窑口丰富且具有代表性。它们大都源自日本、台湾、香港等私人收藏,且多为1990年代入藏,其中亦不乏埃斯卡纳齐(Giuseppe Eskenazi)、蓝理捷(James J. Lally)、平野古陶轩、云中居、香港古城等知名古董商经手的器物。

隋至初唐《白釉莲台坐狮像》。
本次介绍一件“应物希古”专场的重器,一件珍罕之至的隋至初唐时期《白釉莲台坐狮像》。 它品相基本完好,殊为不易。 来源有序,曾为英国William Aykroyd(1865-1947)爵士珍藏; 1968年于伦敦佳士得售出,其后近半个世纪不曾现世; 直至2008、2009年,先后为著名古董商埃斯卡纳齐、蓝理捷经手。 它代表着中国早期白瓷的巅峰,甚至可以称为登峰造极之作,兼具着重要的艺术、学术及历史价值。
随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隋代陶瓷面貌愈加清晰,学界、市场对其的认知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隋代白瓷,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白瓷的开端,且水平极高。“隋白”一词甚至成为收藏界的专有高级名词,它们的意义远远超出器物本身。

隋至初唐《白釉莲台坐狮像》侧面。

隋朝国祚仅38年,瓷器烧造的时间自然短暂,存世器物稀少,完整者、高品级者则极为稀缺。隋白瓷中最常见的器形莫过于线条极简的深腹杯,此外偶见高足盘、长颈瓶、梅瓶、烛台等。相对于这些容器或实用器而言,隋白瓷中的雕塑类作品可谓凤毛麟角。目前已知的最著名的一件就是2016年6月1日佳士得香港拍卖会售出的编号3102《象形烛台》,时以近2000万港元成交。从而也将隋白瓷的市场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为世人瞩目。

本件白釉狮极为罕见, 查阅目前公开资料,同时期的白釉狮子造像见有三例: 一例藏于洛阳博物馆,底座亦为方形莲台,狮子形象略不同,乃2003年洛阳老城区义勇街窖藏所出; 另见两例海外私人收藏(参见《Ancient China, Jades, Bronzes & Ceramics》,纽约蓝理捷,1999年,图38; 《清 翫 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 器物》,台北,2012年,页8),底座为均为圆形高莲台。 拍品与后两者在艺术风格、胎釉特征等方面更为接近。

本品经牛津热释光测年法检测,测试编号C207n86,证实与定年相符。
在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动物装饰主题中,狮子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中国本没有狮子,所以艺术家也没有机会对照真实的狮子写生,甚至没听过这个名字。但狮子在近东和美索不达米亚广为人知,被视为力量和权威的象征,或是神圣建筑的卫士。东汉时期,狮子作为西方国家进贡而来的奇禽异兽来到了中土,并被饲养于皇家苑囿,只供皇族观赏,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所以在东汉的绘画和雕塑中,基本未见狮形艺术。两晋时期,陶瓷中见有整体塑作狮形的青瓷烛台,有的瓷器上还贴塑狮纹。南北朝佛教兴盛,作为护法的狮子形象也日益增多,有佛的地方就有狮。例如兴建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很多洞窟中的主佛旁都有狮子伴随;当时的寺院门口、佛塔前也常有狮子守门;有的佛事活动还会用舞狮配合;帝王、贵族陵寝中,墓室壁画或石棺、石床等都出现了狮子形象,或绘画,或雕刻。北齐、北周时,狮子不仅存在于佛门,皇宫里也开始出现狮子形象,绘画、石雕皆有。入唐后,帝陵神道中的大型石狮屡见不鲜,三彩制品中也常见有独立的狮子塑像。宋元明清,狮子形象则更为普及,成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装饰题材,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
此尊白釉狮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循常规,别具一格,精采绝伦。其蹲坐于方形莲台座上,整体侧观成三角形结构,稳扎有力。前肢直撑于台面,前爪刻划得异常生动,四趾分张,指甲伸出,尖锐毕现。后肢自然曲蹲,臀部着地。头部圆滚,双耳后扬,宽鼻深目,大嘴闭合,极为少见,一般狮子多为张口吐舌。双眼刻划得特别拟人,深开眼眶,上下眼睑生动,瞳孔处加施褐彩,实乃点睛之笔,瞬间神气倍增。这种白釉加饰黑褐彩的手法,见于隋代高等级墓葬出土的白釉器物上,如河南安阳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的《白釉黑彩门吏俑》。

隋至初唐《白釉莲台坐狮像》足部特写。

狮子的眼眉及鼻翼两侧颊须的毛孔刻划入微,以戳印的小圆点表现,细微之处增添了几分可爱,令人耳目一新。两腮、头顶、脊背处的毛发以简明的斜刻线表现,与前朝北魏石雕以并行线表现神兽鬃毛的手法相同。长尾贴附背部,卷曲而上,尾端有鬃毛。前肢两胛处贴塑简化的短翼,是为汉代石雕神兽形象的遗风。
底承覆斗形方台座,四壁浮雕双层覆莲瓣纹。莲瓣圆鼓,底部出尖微翘,具初唐之前的风格。六朝至隋佛教昌盛,伽蓝遍立。上至王公贵冑,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信佛。而佛教信仰也在当时的艺术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南北朝时期瓷器上最重要的装饰母题莲纹即为佛教中象征圣洁的标志。莲纹在本件坐狮像中亦占有显著地位,又狮子在佛教中代表佛法的威力,常作为护法兽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故此件作品或与佛教相关,且为极其尊贵者所享。

隋至初唐《白釉莲台坐狮像》背面。
整件作品胎质细腻色白,质地缜密。除座底涩胎外,通体施玻璃质透明釉,釉下未施化妆土。釉质莹润无比,积釉处气泡密集,色闪淡绿,晶莹剔透。局部釉面可见稀疏长短不一的片纹。以上特征皆为隋至初唐时期北方白釉瓷所具。
本尊坐狮不怒自威,既追求写实却又兼有图案化的处理,外貌特征还有“虎”气。此种“似狮似虎”的样貌正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狮子形象的早期特征之一。它体现着狮子从早期的神兽化到唐代及之后的自然具象化的过渡,打破了陵墓石刻森严的气氛,开始面向自然,面向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趣味,摆脱了拘谨、冷漠、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本件作品艺术手法精湛,胎釉上乘,可谓中国早期白瓷的登峰造极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奇动物在哪里 | 拍场上的天价“动物园”
隋代 白釉杯
瓷器鉴定要领
北京故宫馆藏(隋唐五代 )陶瓷器赏析
古瓷鉴定要掌握哪些要领?
龙凤西来—唐代的双耳龙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