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2019.7.27

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该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元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到陈炉镇一带。黄堡窑停烧于明代中叶,陈炉窑经明、清,延续烧造至今,烧瓷历史达1400年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耀州窑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其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展览共展出耀州窑陶瓷珍品116件/套,从唐代“红映黄堡”、五代“云破天青”、北宋“范金琢玉”、金代“月白神韵”、元代“敦厚质朴”、明代“瓷艺传承”、清代民国“民风永淳”七个单元讲述千载名窑耀州窑精湛的制瓷工艺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了解: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代表。铜川旧称同官,因宋代属耀州辖,故称耀州窑。该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元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到陈炉镇一带。黄堡窑停烧于明代中叶,陈炉窑经明、清,延续烧造至今。

耀瓷历代装饰纹饰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唐代耀州窑的瓷器。(唐代618—907年)

第一部分 红映黄堡 (铜川市黄堡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地处京畿之地的耀州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制瓷原料以及广阔市场,初创阶段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格局。

除生产黑瓷、白瓷、茶叶末釉瓷、黄釉瓷、白釉绿彩瓷、白釉褐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花釉瓷、青瓷、青釉釉下白彩瓷等高温釉瓷外,还生产三彩、琉璃建材等低温釉陶。

晚唐以后,窑工们根据黄堡窑的实际,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的发展之路。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唐三彩。三彩主要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它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并且唐三彩均都为随葬品。

三彩女坐俑[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约25.0厘米

2010年铜川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坐姿。头梳双髻,长圆脸,弯眉凤眼,高鼻,小口朱唇。上身外着半臂,内着窄袖衣。左手抚膝,右臂内曲,手执折枝花搭于右胸。长带于胸前相结后下垂。下着高腰长裙,山字形屐头微露,端坐于筌蹄之上。施黄、绿、白三色釉。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三彩幞头 [fú tóu]俑【唐代】

幞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

通高55厘米,底座长16厘米、宽14.8厘米、高7.3厘米

1987年耀州区柳沟唐墓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头戴幞头,身着翻领长袍,腰间束带,脚穿靴,双手隐袖内,拱于胸前,站立于一薄底座上,上身施赭、黄、绿三色釉,作点状装饰,幞头黑色,内裹二并列圆髻,略向前倾斜,面部绘红彩,嘴唇绘朱红,眉毛、眼睛、胡须与靴子绘黑色,底座无釉露胎,胎呈白色。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分类:

平式幞头

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

软脚幞头

软脚幞头是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即假发),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使其平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

圆顶直脚幞头

这是一种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方顶硬壳幞头

这是一种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在造型时可参考采用。

结式幞头

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式,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戴用。

三彩扁壶

三彩炉

三彩骆驼

我们来看这一件三彩器座。

这件器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平面为五边形,中间镂空为筒状,器形硕大,施绿、褐、黄三色,颜色比较深,说明火候较高。运用雕、镂、堆贴、划花等多种装饰手法。下层梯状台座上设五个壸门,内部运用堆贴的技法饰有五兽首,壸门上部覆有三层台阶,台上设有双层莲瓣座。(器座:起到稳定器物的作用)

接下来看到的是三件白釉的瓷器。白釉也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

白釉双系瓶【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31.5cm、口径8.2cm、底径15.5cm

黄堡新村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喇叭口,束颈,宽折肩,长腹下垂,饼足,肩部有对称双耳,颈肩相接处有两道凸弦纹,肩部饰两组弦纹。内施白釉至颈,外施白釉不及底,胫以下露胎,胎色土黄。胎釉间加饰化妆土。


我们看着这一件白釉盒,它分为盖和盒两部分。盖面及外壁施白釉,盖内顶部则是施茶叶末釉,口沿及内壁露胎。同样盒也仅是外壁施了白釉。盒内底也施了茶叶末釉,其余地方露胎。胎呈土黄色,多杂质,较粗。

白釉盒

这两件(白釉绿彩小净瓶,白釉绿彩人头埙 )都是属于白釉绿彩,跟之前的装饰手法有相似之处。它是在坯体上施化妆土、绘绿彩,然后罩以白釉,入窑烧成,属于釉下彩。白釉绿彩清淡雅致,颇显和谐美观。

白釉绿彩小净瓶

白釉绿彩人头埙[xūn](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化妆土: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

白釉碗

这里我们提到了茶叶末釉,那什么是茶叶末釉呢?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常见的产品有执壶、钵瓶之类。茶叶末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我们展柜中就展示了两件比较常见的器形。

茶叶末釉擂钵

其中这一件茶叶末釉执壶,茶叶末釉至施胫部,胫以下至底足露胎,胎色灰黄,质略粗。(执壶:最初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当酒壶使用,是一件酒具)。

接下来看到的是青釉,青釉也是一种传统的釉色,并且出现时间比白釉更早。它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同时青色与碧玉相似,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认为稳重而高雅。

青釉碗

这件是青釉荷叶盖水盂。器物外部均施青釉,釉色呈灰青色,釉层稀薄,釉面均匀干净。盖内子口和盂的底足露胎。盖子上的钮呈卷状荷叶形,翻卷的荷叶贴于盖面之上,再刻划简单的几笔,使小小水盂俏丽动人。(水盂称之为文房“第五宝”。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因小巧而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故在文玩类的工艺品中,属于品位较高的藏品。)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组素胎黑花瓷,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窑的独创,且仅出现在唐代的耀州窑。(制作工艺是在器物坯体上先施一层化妆土,再用黑釉绘出花纹,也有少量器物不施化妆土,直接绘在器胎上。)这种产品装饰简便、经济、实用,又不失美观,属于民用瓷,生产数量很大。展柜中展示的也是比较常见的器形(碗、盘、盖盒、钵。)这种白地黑花装饰,色彩对比鲜明,有着特殊的美感。展现出黑白装饰的艺术特色。看似随意涂画,然而仔细品味却不失章法,杂而不乱。

素胎黑花碗

素胎黑花盘

素胎黑花盖盒

素胎黑花钵

黑釉剔花填白彩双系瓶【唐代】

高29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7.3厘米

2011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折沿,细长颈,圆肩,深弧腹下斜收,饼足,底心略内凹。肩部饰高耸环形双系,内外满施黑釉,内壁釉层薄泛褐色,外厚釉至胫,以下露胎。深灰色胎,质略粗。腹部饰剔花填白彩花纹,白花在黑釉上格外清晰分明,是耀州窑在唐代所独创的一种装饰工艺。

黑釉剔刻花填白指的是在施黑釉的胎体上剔刻出纹饰,然后填以浓汁白彩,烧成后釉色漆黑有光泽,白色花纹清晰,黑白对比强烈,我们来看展示的这一件器物,它的内外满施黑釉,在腹部饰剔花填白彩花纹。

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两件黑釉瓷器。黑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耀州窑黑釉虽然产品不多,但在耀州窑的生产史中是抹不掉的一个独特品种,耀州窑黑釉自唐代至明代中期一直都有烧造,造型多种多样,有碗、盘、壶、盖罐等。

黑釉钵

这一件是黑釉双耳瓶 ,整体比较瘦长,在肩部高耸一组对称的环形。施黑釉至腹下近足处,釉色局部略黄。腹下近足处一侧有窑汗(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瓷窑窑炉内壁上会产生一种玻璃态物质)。

黄釉碗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下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五代(907—960年)

第二部分:云破天青

五代耀州窑制瓷技术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采用了一器一钵,釉裹足支钉装烧的新工艺。产品以青瓷为主,创造性的烧造出天青釉瓷,堪称五代青瓷的翘楚。

器型多仿金银器皿,清新典雅。装饰手法以剔花和划花最具特色。近年来窑址出土了一批带“官”字款的五代青瓷标本,证明耀州窑与越窑、定窑一样,成为五代宫廷烧造贡瓷。其釉裹足支钉装烧工艺、天青釉色、仿金银器皿造型等特征,对两宋时期的官窑青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釉柳斗纹杯

近年来窑址出土了一批带“官”字款的五代青瓷标本,证明耀州窑与越窑、定窑一样,曾为五代宫廷烧造贡瓷。

这一件就是青釉“官”字款标本。

标本为碗底残片,青釉裹足,足上有几小堆石英托珠支烧痕迹,残断处露深灰胎,胎上加施化妆土。圈足内底阴刻楷体“官”字,工整疏朗。


青釉托【五代】:口径15.6厘米、足径7.3厘米、高3.3厘米

2007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与盏配合使用,五葵口,尖唇内收,宽斜沿,浅斜腹,内底心有一浅圆形托盘以承盏,高圈足外撇,足底擦釉,白胎,质细。

青釉盏

青釉盘

青釉划花菊纹盘,青釉划花碗

五代耀州窑在烧制上采用了釉裹足支钉装烧的新工艺。展柜中的青釉葵口碗和青釉盏、托。在他们的足底就都有明显的支烧痕。(五代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青釉葵口盘

青釉葵口碗【五代】

口径15.6厘米,足径7.3厘米,高3.3厘米

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外敞五葵口,圆唇,弧腹,腹部有与口沿对应的5条瓜棱,坦底,圈足略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灰,内有白色云絮状物,外壁有黑点,釉下饰化妆土,满釉裹足,足内底留有3点支烧痕,深灰色胎,质地坚硬。

五代时期的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并且创造性地烧造出天青釉瓷,堪称五代青瓷的翘楚。

这一件正是天青釉杯。器内外施青釉,呈淡天青色,釉质匀净。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器壁较薄,精巧雅致。

青釉划花牡丹纹盘口瓶【五代】

高33.1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11.5厘米

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盘口,束长颈,宽折肩,上腹圆弧,腹下反弧收,饼足外撇。内施釉至沿下,外施满釉,釉色青灰,多小黑点。釉下饰化妆土至下腹,器胎深灰,足底刮釉露胎,露胎处呈红褐色。

通体以划花作装饰,盘口内划团菊纹,盘口外壁及颈部划卷草纹,肩部划莲瓣纹,腹部划缠枝牡丹纹,肩腹相交处以弦文相间。

这一件所采用的装饰手法就是耀州窑五代时期最具特色的划花。

00:12
去APP下载

接下来我们欣赏到的是耀州窑北宋时期的瓷器。(北宋(公元960—1127年))

第三部分 范金琢玉

北宋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制瓷工艺日臻完善,青瓷烧造烧造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除烧造青瓷外,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贡瓷产量达历史巅峰。

刻花青瓷线条犀利流畅,居宋代之冠。印花青瓷布局规整,纹饰丰富,在宋瓷中独树一帜。精湛的制瓷装饰工艺被河南、甘肃、广东、广西等地诸多窑口竞相仿效,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黄堡窑为代表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展柜里向我们展示了一组宋代的青釉瓷器。宋代青瓷与唐代、五代时期的有所不同。宋代青瓷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

青釉刻划花双蝶纹碗

青釉折腹花口盘

青釉碗

青釉外刻花牡丹纹碗

旁边这件青釉盒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器物。盒内底部平坦,中间贴有一莲苞,周围有一个青釉二个酱釉的小子盒呈“品”字排列,子盒间各粘饰一莲梗,莲梗头分别为荷叶、莲实和花蕾,盖已佚。釉呈橄榄绿色,光洁,施釉至圈足。此盒也称三星子母盒,是古代妇女盛放粉、黛、脂的化妆用具。


比如这一件青釉洗就比较典型,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闪黄,釉面匀净。

青釉洗

青釉瓜棱执壶

青釉六曲葵口碗

青釉刻花莲瓣纹碗【北宋】

高7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5.9厘米

2008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微侈,尖圆唇,深弧腹下收,底坦,圈足较大。通体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釉色青绿,釉面纯净,有开片,玻璃质感强。胎浅灰色,质细密。外腹饰刻花三重仰莲瓣纹,外沿下和近足处各以一周弦纹相间。

青釉镂孔复层式五足炉【北宋】

口径19.2cm,高12.2cm

1994年4月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博物馆基建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炉为镂孔复层式,口微敛,曲宽沿,浅曲腹,平底,沿下设镂孔筒形套套粘于炉腹外壁,镂孔为竖眼形,错孔排列,腹下粘五兽面爪状足。炉内腹及外套底部露胎,余处施青釉。釉色青绿,有玻璃质感。灰白胎,质较细。沿面刻折扇纹。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北宋】

盖直径12.2厘米,碗口径10.6厘米,足径4.7厘米,通高10厘米。

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窑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由盖和碗组成。盖:子口,平沿,隆顶,漩涡状钮。碗:圆唇,直口,直腹下弧收,圈足略外斜。盖内及足底露胎,余处施青釉。灰胎,质细。釉色青绿,有玻璃质感。足底胎表成火石红色。盖面及碗外壁饰刻花缠枝牡丹纹,图案清晰疏朗。

宋代耀州青瓷鉴定要点

耀州窑系分布图

这件胡人头瓷塑将胡人形象刻画得传神至极。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纯净明亮。仅残存面部,为合模翻制。

青釉胡人俑头

北宋前期,耀州窑青瓷以刻花技术冠绝一时。线条流畅刚劲,纹饰洒脱自然,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刻花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牡丹纹、莲纹、水波三鱼纹、花蝶纹等,颇具民间生活气息。

青釉刻花蕉叶纹罐

我们来看这一件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碗。碗内外通身施青釉,釉青绿色,器外素面,器内青釉下饰刻花水波三鱼纹。三鱼环绕碗心,工匠仅用了寥寥数刀,三条游鱼就跃然而存,鱼周围还划出层层水波。图案生动活泼,造型精巧规整,是一件反映耀州窑北宋刻划花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


青釉印花西番莲纹洗

这一件是青釉印花水波鸭莲纹碗,器内口沿下印缠枝蔓草纹一周,中心印水波鸭莲纹,两只鸭子首尾相向嬉戏于莲花之间,生动形象跃然碗中。

(补充:摩羯、海马纹以及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道教造像中的博中鹤驾仙游等等,是仅见于耀州青瓷中的稀少纹样,尚不见于其他各窑。这大概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盛行有密切关系。)


这两件瓷器的纹饰就属于植物纹(青釉印花团菊纹碗、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盏)花朵饱满,花纹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青釉印花团菊纹碗

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团菊纹盏内范

缠枝菊纹盏内范

青釉印花摩羯纹碗

水波摩羯鸳鸯纹盘母范

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

交枝牡丹纹盘内范

体验区: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秘色也。

《宋史·地理志》:耀州紧华原郡,开宝五年为感义军节度,太平兴国初改感德军。崇宁户112667, 口347,535。贡瓷器。县六:华原,富平,云阳,同官,美原。

明人陶宗仪《辍耕录》:耀州烧青瓷器,仿汝而色质均不及汝。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耀窑,在西安耀州,亦宋时所建,初烧青器,仿汝而略逊后烧白器较佳。初制者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黄略似虾青色。后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者,胎极薄而带有暗花,釉积细而带有开片,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其实非也。盖其胎虽薄而仍比定略厚,其釉虽细而仍比定略粗,其色虽白而仍比定闪黄也,而暗花开片亦与定微有不同。

青釉刻花花口尊【北宋】

口径12.6cm,底径5.8cm,高11.3cm

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窑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尖唇,六瓣卷沿荷叶形花口,长颈微束,圆鼓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底及圈足内露胎。胎色浅灰白,质较细。釉色青绿,釉面开片。颈部刻蕉叶纹,腹部饰刻花牡丹纹。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北宋】

高30.5cm,口径5.5cm,底径8.8cm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瓶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稍鼓,隐圈足。胎为淡土白色,质细腻,坚致。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有开片,光亮。瓶肩与下腹装饰双层刻花尖瓣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刻缠枝牡丹纹,以盛开的缠枝牡丹花作横竖向四方连续构图,缠枝蜿蜒曲折,刻花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

00:14
去APP下载

青釉镂孔龙纹复层式熏炉【北宋】

高19.2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12.5厘米。

1994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由内腹炉体、镂孔外套筒及喇叭形高圈足三部分组成。内腹炉体直口微敛,宽弧沿,斜弧腹,平底,沿上刻折扇纹,沿下套粘筒形外套筒。外套筒为束腰筒形,周身镂刻三层错位排列的月牙形和不规则形透孔,套底有榫。套筒臂一周贴塑三条首尾相随的行龙。喇叭形足上口与外套筒底榫相套粘,柱形腰处有一周凸棱,斜足面呈四层台式凸棱。内腹体内、高足内及足底露胎,余处施青釉,釉色青绿,均匀透亮,釉面局部开片,浅灰胎,质细密。


瓷器鉴定小常识

前面我们了解了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印花。北宋后期,耀州窑青瓷以精湛的印花工艺名扬于世。印花题材内容广泛,有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

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

缠枝菊纹盏内范

其中人物纹以婴戏为代表,就是这两件器物(青釉印花四婴戏莲纹碗、四婴戏莲纹碗内范)。我们看这一件四婴戏莲纹碗内范,范表面印有四婴孩攀着一把束莲戏耍。婴孩胖圆,大头,圆脸,两臂张开握枝荡秋千。婴孩天真烂漫,极富艺术感染力。

青釉印花四婴戏莲纹碗

四婴戏莲纹碗内范【北宋】

高7.7cm,直径16.8cm

1981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吕家崖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碗范尖圆顶,缓坡形腹,环状平底,有中空内腔,呈圆窝状,腔沿边外撇。腔内留有手指捺印痕。瓷土胎,胎色黄,胎质较粗,坚硬。范表面印有四婴孩攀着一把束莲戏耍。婴孩胖圆,大头,圆脸,两臂张开握枝荡秋千。

青釉折枝牡丹纹盘

折枝牡丹纹盘内范

北宋耀州窑除烧造青瓷外,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在这里就像大家展示了黑釉、酱釉的瓷器,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1.青釉印花飞天纹碗【北宋】

高6.1厘米,口径16.6厘米,底径4.3厘米

2008年12月1日征集入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撇口,圆唇,弧腹,圜底,圈足。碗内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黄,釉面匀净莹润,遍布小气泡。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坚细密,足底有稍许沾砂。内饰印花飞天云纹,两飞天呈s形布局,极富动感。外口沿下刻一周弦纹。

2.青釉印花牡丹栅栏纹盘

3.青釉印花菊纹大盘

4.黑釉兔毫纹盏:盏内釉有银白色结晶兔毫纹,呈金属光泽。

5.黑釉梅瓶

6.黑釉酱斑纹碗

旁边三件就是酱釉,酱釉又称为“柿色釉”,颜色呈棕红色。

7.酱釉小碟

8.酱釉花口碗

9.酱釉钵

接着我们继续欣赏金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金代(公元1127—1234年))

第四部分:月白神韵

金代早期继承了宋代传统的制瓷工艺,以烧造青瓷为主,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仍为宫廷烧造贡瓷。这一时期还成功创造出月白釉瓷,其釉厚如堆脂,青中闪白,白中透青,极富玉石之美。晚期为了提高产量,扩大了窑炉容积,并采用了涩圈叠烧工艺,青瓷呈现姜黄色,质量明显下降。装饰以刻、印花为主,纹样趋于疏朗、简练。制瓷范围由黄堡镇向东扩展到立地坡、上店和陈炉一带。

晚期为了提高产量,扩大了窑炉容积,并采用了涩圈叠烧工艺,青瓷呈现姜黄色,质量明显下降。装饰以刻、印花为主,纹样趋于疏朗、简练。

青釉刻花缠枝纹三足炉

炉内口沿下及兽足底端露胎无釉。其余施青釉,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有开片,深凹处釉层积聚,气泡密集,色调深沉苍翠。纹饰共四层:颈部和腹下刻莲瓣纹,肩部饰回纹,腹部为主体刻缠枝卷叶纹。整个造型浑厚庄重,典雅华贵。

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青釉盖碗

青釉印花莲纹八角碟

青釉刻花鱼鸭莲纹枕【金代】

高11.8厘米,长27.5厘米,宽13.2厘米。

80年代陕西省铜川市黄堡四中耀州窑址出土,1994年4月1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移交,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枕呈上宽下窄的长方梯形,枕面呈下凹弧形,饰刻花缠枝莲纹,前后两面分别饰刻花水波鸭和水波鱼纹,左右两边均饰牡丹花叶纹。背面上方居中处设有排气孔。通体施青釉,底面露胎。釉呈姜黄色,胎色灰白,质较细密紧致。


青釉印花分格牡丹纹盘

青釉印花水波鱼莲纹盘:

通体施青釉,盘内涩圈及足处露胎。胎色灰白,胎质细密。釉色姜黄,釉面开片。器内壁以适合纹样装饰印花水波、莲荷、鱼纹。

青釉印花水波鱼纹碗

青釉刻花缠枝纹碗

青釉印花卷叶纹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

分为盒和盖两个部分,盖的外壁上,一周贴饰六颗梅花形鼓钉。器外施青釉。釉呈姜黄色,釉面开片(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盖面饰刻花折枝牡丹纹。

素胎围棋子:

分黑色和白色围棋子各十枚,均为小圆饼形,上下两面平整。无纹饰。白棋子,胎色土白;黑棋子,胎色灰黑。黑白棋子均素胎,质地细腻。

月白釉执壶【金代】

口径1.5厘米,足径5.1厘米,高11.6厘米。

1988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柳林镇窑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小口内收,窄溜肩,梨形深腹,肩腹部有一扁圆形曲柄把手,另一侧腹下粘一圆管状长曲流,圈足略外斜。器内釉层薄,外满施月白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表呈火石红色。釉色白中泛青,釉质纯净,釉层较厚,有较强的玉质感。

器物为梨形深腹。

青釉直腹钵【金代】

口径13.2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7.8厘米。2012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圆唇,直腹,坦底,圈足,挖足过肩,器内外满釉,足底及足内侧露胎,施青釉,青中微泛白,釉质较厚,光洁如玉,胎色灰白,质细密,坚硬。

青釉刻花牡丹纹花口瓶【金代】

高18.1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7.3厘米。

1973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耀州窑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荷叶式卷口,细长颈,宽肩,八条瓜棱形鼓腹,喇叭形宽台式高足,平底微凹。通体施姜黄釉,底露胎,胎色灰白。瓶颈、肩和足均刻有莲瓣纹,腹部饰刻花牡丹纹。

下面来到的是元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

元代(公元1234—1368年)

第五部分:敦厚质朴

入元以后,耀州窑烧瓷中心开始由黄堡镇向陈炉镇一带转移,产品销售对象完全面向民间。青瓷釉色普遍姜黄,装饰日趋简单,胎体厚重,已失去了往昔精巧秀丽的风格,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黑釉瓷、酱釉瓷和茶叶末釉瓷的烧造数量有了显著增长,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相继崛起,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姜黄釉印花莲纹碗

2.姜黄釉印花牡丹纹盘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黑釉瓷、酱釉瓷和茶叶末釉瓷的烧造数量有了显著增长,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这两件都是黑釉碗,其中这一件黑釉碗,碗内满黑釉,碗外黑釉不及底。釉面上有结晶酱斑纹。

3.黑釉碗

4.黑釉碗

展柜中的这三件(姜黄釉兽流葫芦壶、姜黄釉印花莲纹碗、姜黄釉印花牡丹纹盘)均为施青釉,且釉色呈姜黄。其中这一件姜黄釉兽流葫芦壶,造型比较特殊:

姜黄釉葫芦式兽流壶【元代】

高12.7cm,口径2.6cm,底径5.8cm

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壶呈仿生葫芦形,上半部敛口 圆唇,鼓腹,最大腹径偏下。颈肩一侧有扁条形柄,另一侧肩部贴塑一龙头,昂首,张嘴,流正好从龙嘴中伸出。灰白胎,质较细。施青釉,釉色呈姜黄。


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元代】

口径8.0cm,底径8.1cm,高28.8cm

1993年陕西省富县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喇叭形敞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施青釉至胫部,器内施半釉 余下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青釉呈姜黄色,釉面开片。颈以下采用多层刻花装饰,依次刻弦纹、莲瓣纹、缠枝纹等。

我们继续来欣赏明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第六部分:瓷艺传承

明代以后陈炉窑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制瓷技术和产品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变,民窑之特色更加浓厚。青瓷制品不复多见,黑瓷和白瓷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以绘画装饰为主流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以对比强烈、画风质朴、粗犷豪放、写意性强、极富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陈炉窑的代表新产品,并对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陈炉窑彩瓷装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白地黑花花卉纹罐:

灰白胎,内施黑釉,外施白釉近足。肩部二层台以上至口沿施化妆土无釉,底足露胎。外腹铁料绘黑花写意花卉纹。

2.白地黑花“长命富贵”款碗

通体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化妆土上用铁料绘黑花。内底心书一“福”字,外绘水波鱼纹和圆形开光,开光内书“长命富贵”字样。

3.白地黑花菊纹大碗

器内外施白釉,釉下加施化妆土,铁料绘黑花,底足露胎,器内底心绘弦纹,腹部绘写意菊花纹等花卉纹样。(弦纹:刻划出的单一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在器物的肩、颈、腹、胫等部位)

4.白地黑花花卉纹碗

5.白地黑花老虎纹“福”盆

胎表施化妆土,用赤铁黑料绘纹样,外罩透明釉,底足露胎。盆内底草书“福”字。外壁为主题纹饰,绘一只老虎和一食草动物,两者之间以芦苇、蕉叶等花草相隔,画面生动有趣。

白地黑花婴戏牡丹纹瓶【明代】

口径7.8cm,底径10.6cm,高28.4cm

2002年陈炉镇宋家崖耀州窑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厚卷唇,侈口 短颈,溜肩,肩颈部饰对称双耳,圆鼓腹下斜收,台形宽圈足。器外白釉至足,釉色乳白,釉下加施化妆土;器内施稀薄黑釉,釉面干涩。胎色灰白,质较细。白釉下用铁料绘黑褐色纹样:颈部绘对称牡丹纹,肩部间隔绘水波纹、云纹四组,腹部以两组开光绘出主体纹饰,一组绘婴戏牡丹纹,另一组绘蕉叶和变形云气纹,腹下绘变形回纹。各层间以宽带或弦纹相隔。


白地黑花鱼藻纹盘【明代】

口径19.5cm,底径9.4cm,高3.2cm

2002年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宋家崖耀州窑址发掘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侈口,圆唇,反斜弧腹,大圈足,足内墙略内斜。胎表施化妆土,黑料绘纹样,满罩透明釉,圈足处露胎。灰白色胎,质较细。内底绘鱼藻纹,盘壁绘水波、水草及云纹,上下以弦纹相间。足底阴刻行书“宋奉”二字,上又用黑彩草书“郭奉涛”三字。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部分:民风永淳。这一部分主要展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耀州窑瓷器。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清代陈炉窑传承了耀州窑传统制瓷技艺,生产规模和窑场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炉山不夜”的胜景,被列入“同官八景”之一。产品釉色种类比明代更加多样,除烧造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白釉、白地黑花和白釉黑箍瓷外,还创烧出了香黄釉瓷,以及内白外黑、内白外黄等复色釉瓷。清代晚期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民国时期沿袭清代风格,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装饰特征是绘画与文字题款相结合,图文并茂,相映成趣。

1.白地黑花菊纹盆

外施白釉未及底,釉下施化妆土,底足露胎。铁料绘黑花写意菊纹。

2.光绪三十四年款白地黑花花鸟纹罐

器内施黑釉,外饰白地黑花,足底露胎。罐正面描绘三枝牡丹,一只回首的喜鹊站立在中间。背面楷书题字,中间为一“囍”字,左书“光绪卅四年”款,右书“夏月吉日记”,肩胫部以回纹及弦纹相间。(回纹:横竖折绕组成的如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纹式样)

3.白地黑花朵梅纹盘

胎表施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盘内涩圈及胫足处露胎。器内壁用黑料点绘五组梅花,呈均衡状分布一周。

4.黑釉灯

下承以竹节形长柄,柄一侧有圆条曲形把手,浅盘式座,隐圈足。灰白胎,质较细。灯内外施黑釉,底足露胎。

香黄釉戳印纹三足炉【清代】

口径24厘米,腹径27.5厘米,高12.8厘米

2002年陈炉镇窑场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侈口,束颈,沿部饰对称扁条形人字耳,扁圆鼓腹,内凹形底,三锥形足。耳上方戳印花卉纹,颈部饰一周凸棱,外腹戳印蝴蝶、花卉图案,腹下阴刻一周弦纹。器内颈和器外饰化妆土,罩香黄色釉,内颈以下及足端露胎。胎呈浅土黄色,致密,坚硬。


宣统贰年款香黄地开光黑花四系樽【清宣统贰年,公元1910年】

高30.6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10厘米

2004年陕西省文物商店调拨,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洗口,圆唇,短束颈,折肩,深弧腹,喇叭形高圈足。颈肩两侧各饰一对扁条形系,腹部等分贴饰8条凸棱 。灰白胎,质较细,器内颈以上及器外饰香黄釉为地,开光内施白釉,釉下均施化妆土,足底刮釉露胎。釉下绘黑褐色纹样,肩部绘三层纹饰,内层为莲纹,中间为寿字和莲纹,外层为莲瓣纹,之间以弦纹间隔。腹部八面相间绘花卉和题字,花卉依次为牡丹,鱼莲及莲纹,四面长方形倭角开光,内有题诗,落款“宣统二年11月25日造物”,陈炉耀州窑烧造。

清代晚期出现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民国时期沿袭清代风格,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装饰特征是绘画与文字题款相结合,图文并茂,相映成趣。接下来这部分都为民国时期的耀州窑瓷器。

民国贰十一年款青花题诗樽【民国贰十一年(公元1932年)】

高25.1厘米,口径8.3厘米,抵近10.5厘米

2002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洗口,细颈,成对双系,丰肩弧折,圆弧腹,喇叭式圈足。灰白胎,质较细。器内颈上及器外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底足露胎。

以青花作装饰,口内绘多花纹,外绘变形花卉,花心开光内书一“元”字。肩部花卉的中心开光内书“天下”、“太平”。腹部绘牡丹纹等,纹饰间条幅书“天上云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平/何(河)内鱼多水不清/家中人多心不公”。题款“民国贰十一年/五月初十日”。陈炉耀州窑烧造。

1.香黄地青花黑彩汤盆

由盆和盖组成,胎表通体施化妆土,以香黄釉作地,香黄釉下铁料绘缠枝花卉及花叶纹。开光内施透明白釉,开光内以钴蓝绘牡丹、菊纹等,并书“寿”、“吾味清香/清香味”、“闻香下马”、“旧顺堂”等文字。

2-3.青花人物纹题字罐

器内施黑釉,口沿及器外施白釉。罐肩部绘五组青花菊纹,腹部一侧绘青花仕女人物花卉纹,并褐彩书“写于(民国)卅四年(1945年)”,另一侧褐彩书“抗战胜利”四字。

4-5.青花褐彩骑鹿寿星像

寿星双手捧桃,骑于鹿上。鹿颈、腿部以青花点绘朵梅纹。寿星与鹿中空,内腔局部施釉。座为抹角长方形,施黑釉,底内凹,底边刮釉露胎。灰白胎,质细密。

6.白地黑花鱼纹盘

内外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足端露胎。灰白胎,胎表土黄。器内底线描赭花鱼纹,内壁绘三组水草纹,沿部绘连续的“S”状纹饰。

青花狮钮帽盒【民国(公元1912-1949年)】

通高34.9厘米,口径27.3厘米,底径17.5厘米

由盖、盒组成。盖敞口,圆隆顶,蹲狮钮。盒子口微敛,深鼓腹,隐圈足。器外通体施白釉,釉下加施化妆土,器内和底足仅施化妆土,盖与盒口沿刮釉露胎,胎色土黄,质较粗。蹲狮、盖面与盒腹均装饰青花纹样。盖顶用双线分四栏,相间绘牡丹、菊纹,盖顶下圆肩亦用双线分成八栏,相间绘牡丹、菊、莲、网状纹,其上下以弦纹相隔。盒腹部用弦纹和竖条纹亦分成八栏,绘有主题纹饰:写意山水人物、梅雀、菊纹、并题诗、落年款等。落款草书“时有庚午年炉山造大吉羊年造”。陈炉耀州窑烧造。

宣传片

04:57
去APP下载
05:00
去APP下载

此次展览系统展现了耀州窑发掘和研究成果,不仅增进苏秦两省以及无锡和铜川两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让广大无锡市民及中外朋友能近距离目睹千年耀瓷之风采。

相信到现在大家已经对耀州窑瓷器有了一定了解。耀州窑瓷器是中国青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耀州窑是唯一敢于五大名窑比肩之地,从盛唐至今,默默坚守的匠人们,用不熄的炉火照亮十里窑场的夜空。

(以上文字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更新于 2019-08-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陕西铜川耀州窑陶瓷精品展
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精品呈眼前
Hey,带你领略一场千年风华!
耀州窑,古瓷市场升起的一颗明珠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州瓷
镜头中的馆藏级瓷器首都博物馆中华陶瓷荟萃宋金辽瓷器元青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