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地情结(随笔)

  春风又绿田野,大地苍茫,山村着色,树林竹影,如入画卷,隐没在濛濛烟色里。乡间小路旁,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儿。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孩子们撒着欢,追逐着,在草丛花间中奔跑,嬉戏。屋檐下的一群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衔泥筑新巢,庭前院后,一片繁华热闹的美好景象。

  一场新雨淋漓后,土壤松软,泥土溢香。老农,村妇展开久违已久的笑容,忙着荷锄头,下田地,开始春耕播种,种瓜,点豆,育苗,撒下农家小日子里,平淡又幸福的希望。他们牵着老黄牛,扛起犁铧,早出晚归地赶着节气,种下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然后,适时浇水,施肥,锄草,精心呵护着,等待收获的季节。

  我生活在农村,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知道春雨贵如油的道理。很多农作物都是根据其生长习性,而选择节气播种的。如果到了应该播种的季节,天不下雨,播下种子也难,没有雨水,泥土干燥,种子根本就无法发芽,耽误了生长周期,就会直接影响几个月后的收成了。那对于靠田地刨食的农民家庭而言,就是很大的损失了。因为收回来的粮食,除了供给一家人温饱以外,父母亲还要用箩筐,挑一部分去镇上卖掉,那是我们的学费,与家里油盐钱的来源。

  当时,我们一家人守着这些田地过日子,家里也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对播下去的各种农作物,都抱着很大的期望。那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容不得半点差池。然而,靠天吃饭的农家人,又有什么能力,去影响天气呢。晴旱雨涝是常有的事,只能在心里虔诚地祈求天时地利,风调雨顺了。虽然祈求并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可是,在没有其他能力的情况下,信仰,往往能支撑起我们的精神信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解不开,扯不断的情结。他一直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把侍弄好田地作为一生的事业与目标去经营,奋斗。因此,他对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如何呵护等农耕事情,了如指掌。在一家人下田种地时,他就会把他知道的,反反复复地对我们说。既想要让我们配合他,把耕作的各个细节尽力做好,又想让我们记下他这套理论与实践。

  因为,他一直都相信,土地是最忠诚的,播下一分耕耘,就一定会有一分收获。土地永远不会辜负,认真,用心对待它的人,给予它一颗种子,它就会还你粮食满仓,撒下的希望,也终将会迎来丰收的果实。父亲只断续上了两年学堂,他也没有什么其他值得骄傲与炫耀的生存技能。他只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一辈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在他单纯的思维模式里,认为耕田种地就是最基本,也是最保险的生存技能。只要有双勤劳的手,肯吃苦,肯干活的劲头,就一定不会挨饿。

  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儿女们的,所以,一遍遍地在我们面前,重复他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耕田种地的宝贝经验。他也不管能否用得上,他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以后长大,加入社会后,纵然找不到其他好的工作,讨不好生活,还可以退一步,回到农村,扛起锄头,耕田下地,解决温饱。他只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不遗余力地,对儿女们掏出自己的全部。

  父亲的用心良苦,如日月之心,昭然若揭,我们都知道的,只是当时都没有放在心上,言语之间,对他这些意味深长的话,更多的也只是嫌弃与敷衍,只想着他不再在耳边唠叨,就清静了。当年少不更事的我们,一切只道是寻常,错失了太多,等回头再望时,才发现,物是人非,一切都找不回来了。所有的曾经,已随流水远去,消散于茫茫尘海,了无痕迹。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对土地也有着深深的情结。这一份延续在骨子里,在血液里默默回流的爱与希冀,如种子植入泥土,扎根在我的心底深处,沐风淋雨后,愈加葱茏苍翠,枝繁叶茂。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对土地怀着虔诚敬畏的心。对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

  记得那时候,戴着草帽,跟着父亲在炎炎烈日下劳作。当又酸又涩的汗水,湿透衣衫时,我体会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只感觉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压力。但是,当我跟着父亲挥舞着锄头,铲去杂草,铧开泥土,播下一颗颗种子时,我仿佛又看到了生活无限的希望。

  随后,一天天地看着农作物,在雨水的盈润下,在阳光的照耀中,在父亲精心的呵护里,生根,发芽,拔节长高,抽穗灌浆,直到收成。我又体会到了丰收带来的满足感,也体会到了万物生长的神奇,与奇妙的过程。此时此刻,下地劳动时的艰辛,与汗水的味道,早已忘记了,心已被颗粒归仓的快乐与喜悦填满。

  想想也是,一颗种子从下土到收成,就像一位母亲,十月怀胎到分娩,这是一段孕育生命的美妙过程,怎能叫人不感动呢?父亲说得对的,土地是农民最真诚的伙伴,只要用心对待它,守护它,它就永远都不会辜负我们的付出,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土地这片领域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的话,熟悉的语气,仿佛还在耳畔萦绕,可父亲离开我已经差不多六年时间了。父亲一辈子爱着土地,如今,他长眠于黄土之下,与泥土为伴,也许也是他今生,最圆满的归宿了。谁说不是呢,以后的以后,我们谁又能逃离这样的宿命呢?万物归于尘土,我们,谁又能逃离呢?





作者简介



一泓夜雨:真实姓名:罗带娣。对文字抱着虔诚的态度,相信一支瘦笔,能写尽红尘清欢。

QQ号:1273853357

微信号:e1273853357

注:从今天起,我的个人公众号:萤窗小雨,更名为:笔尖天涯,谢谢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朋友们,期待未来,依然有你,陪着我,用笔尖,走天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字引申义136:地老天荒
小说 | 吴树青:村民的春天
赛珍珠《大地》:再苦再难,中国人有了它就什么也不怕
散文:深耕细作
明朝首富沈万三,资助朱元璋险丧命,具有范蠡天赋命运却似胡雪岩
要想田地里不长草,那就种上庄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