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观点!(39)信息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
这些年研究大学语文,遵循“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我”的原则,笔者形成一些独家观点,现陆续撮要出来,有待同行们证明(确为独家观点,或认同此观点)或证伪(并非独家观点,或观点不能成立)。
观点来源将依次为笔者的四种专著和教材:一、《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二、《现代大学国文教育》;三、《大学语文教材》;四、《大学语文课程论》。
观点39. 信息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
《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第218-231页
一、超文本和超链接的意义
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网”与“链”是知识存在的原始方式。然而传统教学中,由于纸质文本不可克服的平面性,更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为了方便教学,方便考试,知识被任意割裂为一个一个孤立的“点”,还美其名曰“知识点”。
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弊病,也想了不少办法重建知识联系。例如古代训诂学著作,除通释语义的辞书以外,常常采用随文释义的形式对古代文本进行注释、解说,注释常用体例有传、说、记、解、注、笺、章句、集解、义疏、正义等,在印刷格式上,多采取正文、注文混排的形式,并以单双行排列或字体大小来表示两者的差别。随着训诂学对象的扩大,到清代已形成了以经、史、子、集各部辗转相训的互文网络。应该说,训诂学采取随文注释的体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传统印刷书籍的空间结构对阅读和行文的限制,是纸质文本时代的“超文本”。然而由于原文不断为注文随意穿插、分割,形成孤立的片段,与注释文字纠结缠绕,又会丧失其作为连贯文本的线性特征,除了专门做研究,一般读者很难有耐心阅读这样的文本。
真正的超文本要在网络时代才会实现。那是一种采用“超链接”方式形成的电子文档。“超文本”(Hypertext),意指文本中的文本,无穷指涉的文本。在超文本中,所有知识都只是超文本中的一个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无穷的链接,就成了知识链、知识网。稍有上网经验的人都会对超文本的形式很熟悉:一个标题,一段文字,或一个语词,为区别于普通的正文,标有下横线或者在显示出来时其字体或颜色发生变化,光标指上去时通常会变成一只手的样子,非常醒目,用鼠标轻轻一点,整个页面就会改变(这样的一个标题,一段文字,或一个语词,叫“锚文本”或“锚词”),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网站转到另一个网站,一切都可以在瞬间转换——这就是超文本。
大多数网页都属于超文本,大多数电子书也能够成为超文本:每一本书都同其它的书相链接,进行无穷的指涉,到最后,我们也许会只有一本电子超级大书,它涵盖了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知识,包括正在完成的文本。
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认为,汉文十分有利于超文本阅读,汉字的多码性使阅读过程能受到形码、音码、义码的多种刺激,得到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复脑性”,使左右脑功能同时得到开发,使阅读富于联想。“意音文字的高度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使它能古今相通、四方互达,具有极大的时空包容性,富于生命力。汉字用相当简约的文字表达相当深邃的意蕴,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巨大空间和创造的广阔天地。”  所以语文教学特别适合采用超链接。
超文本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从教材到教参,到教学网站到课堂教学,从教师教案到学生作业,都可以用到。
二、大学语文与教学网站
链接技术是网站的生命,没有链接,网站资源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资料,体现不出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只有通过超链接,才使网站资源发生联系,一个知识引出另一个知识,另一个知识再引出下一个知识,既可以是知识的“续集”,也可以知识的“前传”,呈现出知识的原生态。所以最好的网站应该是没有“死链”的,目录与文本有链接,文本中的锚词有链接,网页与网页之间有链接,本站资源与外网有链接。这些年笔者制作教学网站,就在超链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笔者教材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网页就链接了如下资料:
课文与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PPT
大中比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高中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备课资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介评(中学版)
平行比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森华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谭帆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参(尚永亮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邢福义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参(邢福义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教案(唐世贵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网络大语版)
相关资料:
孔子的平等交流方式:侍坐
古人的姓名、字号之由来?
《论语》与语录体: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语录体,用肤浅去复辟
《论语·侍坐》的记叙艺术
《论语》和语录体(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尚书》——中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一种表达教育思想的好方式——语录体
姑姑语录(张爱玲)
《徒然草》([日]吉田兼好)
大学语文始业教育:
论母语高等教育(代前言)
大学语文始业课(何二元)
始业课:追求文、理的融通(钱理群)
始业课:大学语文纵横谈(苏自勤)
推荐阅读(电子书):
中国古代常用文体规范读本(语录卷)
朝话:人生的省悟(梁漱溟)
多媒体资料:
国宝档案·彩绘孔子圣迹图(视频)
孔子圣迹图(连环画)
笑傲江湖之琴瑟合奏(视频)
这些资料如果是传统纸质书那就不得了,太庞杂了,而放在网上不过是一个网页。笔者网站各个专栏还都做有“本站资源导航”,把各网页之间的关系做成类似“文献综述”的结构,使网站的6000多个网页呈有序排列。例如“本站资源:大学语文教材导航”,就有“大学语文教材编年”“国内较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等链接,还按照教材性质做了分类链接,例如“人文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就链接了29种教材。有些重点教材,链接资源就更丰富,如徐中玉教材,就链接了他主编的10种大学语文教材,另外还有“徐编教材评价、研究、使用”资料44篇,“徐编教材商榷、指瑕”48篇,“徐中玉谈大学语文”27篇,“徐中玉访谈录”18篇。教材之外,又有“徐中玉教授简介”资料的链接,而这则资料又链接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网页”,“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网页”又链接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简介”“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历届年会简况”“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历届年会论文集”“全国各省市大学语文研究会信息”等丰富资料。以前人们做卡片,做笔记本,都不可能把资料排列得这么有序,方便检索(网站还有检索功能),所以超文本为信息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三、学生作业的超链接
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训练,布置一个作业,或者一篇写作,要求把收集到的、使用过的资料都链接在主页上,当然这样的作业只能交到老师的电子信箱或QQ上。这样的作业,除了有训练的意义,还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例如今后写论文做文献综述,确定选题之后,就可以选择一篇综述型的文章做主干,仔细研读,把该文章中提到的各篇引文、资料都收集到,做成链接;被链接的引文中又会引用到别的文章资料(引文的引文),把这些文章也一一找出来,分层链接;这些文章除了和主干文章有联系外,彼此也会有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也都可以做成上行的、下行的、平行的各种链接。最后不管下载到多少文章,搜集到多少资料,全都链接在这一篇主干文章上,其余文章装在一个文件夹和主页一起打一个包(避免脱链),这样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顺藤摸瓜、逆向还原知识原生态的过程,为下一步论文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训练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今网络上普遍采用超链接技术,几乎所有的网页都有各种超链接,学生阅读也早已不是从前那样一字一行按部就班读下去,而是循着链接在不同网页中跳跃。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不好,几乎任何内容的网页都会被链接到色情、八卦的内容上去,例如介绍一首徐志摩的诗,突然就链接到了与某个女人的关系,从这个女人的长相,又链接到民国美女是什么样子的,穿衣服不穿衣服的,种种色相……学生假如缺少定力,上网阅读就会变得乌七八糟。所以教师更要负起责任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超文本阅读,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四、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将视频、音频、通信等技术密切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而运用这种技术装备起来的教室称为多媒体教室,在课堂上,可按需求随意处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功能教学信息,用它可为教学提供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和良好服务。但是必须清楚,在信息时代,多媒体只是一种“网络终端”技术,假如离开了网络,那么所谓“多媒体”就只是传统“电化教学”的精致化,它是机器时代教学技术的极致,然而却和信息时代无关。
这个认识非常重要,目前一些人往往不自觉地把“多媒体”和“网络”割裂开来,例如一些高校有“网络教室”与“多媒体教室”两种教室的区别,前者指拥有多台电脑,提供学生上网学习,后者专指教师利用电脑和音响、投影仪等辅助设施上课的教室,而并不把上网作为必备条件。笔者就曾使用过多年这种不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有时是没有接入网线,有时是接入了但为了防止学生玩而不开通,有时是即使开通了网速也很慢,不能在课堂实际使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如不能上网,那就只是电化教育而非信息时代的教育。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演示网上学习,例如前面讲的超链接知识,应该是多媒体演示的重点,学生手里拿的虽然还是纸质教材,但是要在频幕上向他们演示教材如何与各种文本相链接,尤其是与网络知识的链接。
仍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课本上自然有注释、导读,教师自然也做了教案、课件,但是这些都已是知识的“终点”,体现不出来我们常说的“过程性学习”,所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不妨把课本先放一放(课本可以课前课后让学生自己去看),在老师的引导下,看看课本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题解,课文标题上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就可以做成四个“锚词”,链接到预定的文本,或者直接用这四个人名上搜索引擎,例如“子路”,百度上有932万条结果,最前面的“子路_百度百科”“子路_维基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百度百科”三个网页里面资料就很多。有的网站还链接有“相关文章推荐”,如中国知网的“吾喜杂志”上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解中的两个要点》文章,就链接了如下推荐文章:(略)
教师备课时可以预先搜索一下,选择内容丰富容易打开的网站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在讲解过程中随机打开锚文本(当然备课时先要了解这些文本中的内容,有些重要内容最好事先转载到教学网站),这就等于向学生演示如何打开获取知识的大门。这样的演示,应该是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它比泛泛地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音响要重要得多,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才是真正的“多媒体网络教学”。
五、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
笔者网站域名“eyjx”是取“二元教学”四字拼音字头,“二元”不仅是笔者的名字,还取“二元教学”的意思,就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百度和谷歌上“二元教学”都各有三四百万条信息。但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师生互动受到很大限制,早在现代学科实行班级化授课之初,大家就有这个感觉,下面这个例子就反映了当年一些教育家的困惑:
1920年代中期,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学校讲课,希望把他想象中的教育理念,落实到现代大学里面去。他希望跟学生们有更多的直接交流,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可讲了几年课,梁启超说自己失败了。上课开口,下课走人——他当时住在天津,每星期和学生也就见一两次面,无法深入交谈。这种状态,和他当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念书,完全不一样。传统中国书院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在一起共同生活,这种教育状态,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教育条件和那时又已不同,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许多高校园区远离教师生活社区,这些都使师生互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大学语文更是如此,大学语文师资匮乏,多数高校都实行大班化教学,课堂互动难以掌控,课外教师忙于备课批作业,更无暇与学生互动了。但是种种困难,到了信息时代,都有了部分解决的可能。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说:
“计算机与信息高速公路相连有助于老师监控、评估和指导学生的操作,老师将继续布置家庭作业,但不久作业中将包括与电子资料库关联的超课本的内容。学生创造自己的连接方式,在家庭作业中使用多媒体成份,作业被电子化地转到硬盘上或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出,老师保存一份对学生作业的累积的记录,这一记录可被随时查看或与其他教员分享。
“Internet对学术机构高校的学术研究帮助尤大,它使得关系较远的机构和个人的合作更容易。计算机革新总发生在大学里,有几个大学是新计算机技术高深研究的中心,许多其他大学拥有大量计算机实验室供学生合作或做家庭作业。此外,现在一些代表大学的主页最有趣的在Internet的WWW的被邮遍全世界。
“一些大学把网络用在不那么全球化的领域,在华盛顿大学,对一些年级的课程计划和作业被传入WWW,讲座笔记也常在WWW出版,这是一种免费服务,如果我还在大学念书,我会喜欢这种服务的。在其他地方,一位英语老师要求他所有的学生都留电子邮件地址,并用电子邮件参与课后的电子讨论。班级成员的成绩根据其电子邮件的情况来给分,就像按他们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给分一样。”
比尔·盖茨说的这些“未来之路”上发生的事情,现在早已成为现实。笔者也早在10年前就尝试让学生在网上交作业,笔者在网上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学生作业只是给老师看的,往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很正常的,试让作家只为一个人写作,他还能那么卖力吗?),而老师写评语也是给一个学生写的(这个学生看不看还不一定),也就没了意思。网络作业则不同了,作业上网,理论上说全世界都能看见(笔者教学网站是COM的国际顶级域名),事实上全班同学也都会看,有时候别班,甚至外校同学也会看,同学们的写作态度自然就认真了。这可以看笔者网站的学生作业区,有一个班级的作业浏览量达到29314人次,另一个班级有21255人次,万次以上的班级就更多了,平均计算,每个学生在授课期间浏览自己班级同学的作业次数可能达到上百次、几百次,这已不仅仅是师生互动,同学之间也有互动,网络作业常常引发同学间互相留言评论,譬如某一篇作业下面的留言:(略)这种评语对作者的鼓舞是比单纯老师批改要大得多的。而老师在批这类网络作业时,也会想到班级同学都会来看,便会格外卖力,当看到好的作业时,老师的评语甚至会变成文艺评论,例如笔者下面这则评语:
“于小娟同学的MSN个人网页中有些非常不错的文字,比如9月1日那篇谈昆剧的《和春光暗流转》。开头是随意的切入,接着便有精彩的叙述,似乎只是叙述而已,其实又已经有了议论,不是教科书说的那种勉强的'夹叙夹议’,一切都已自然而然发生。语言的精巧是很难解说的,也很难学的,这里只拣与同学专业有关的两点来谈。一点是对于色彩的感受,在这篇短文中处处见出美术专业学生的本色当行。比如'陈士争的版本,装祯那样美,大红的封套,黑底红字人物画像烫着金。红是牡丹最盛时的娇艳,红到深处,又不免让人想繁华落尽之后是什么’。比如'钱熠身上换了一套又一套华服,有明黄暗黄的缎袍,大红缎子的衣裳罩着透明白纱,当丽娘张开双臂,在戏台上迤俪行走时,果然极具戏剧效果,总让人想到和服上去(特别是她那把扇子和那件华丽的袍子跟日本富士台时代剧《大奥第一章》里的设计有得一拼!)’这些段落都很见出对色彩与造型的敏感。二是对音乐的感受。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绘画的不懂音乐,音乐的不懂绘画,都不利于本专业发展。声与色本是自然中最和谐的两个元素,勉强分割只能让人难受,比如李乐薇那篇《我的空中楼阁》,对于光与色的观察描写何等细腻生动,然而却是一篇'无声’之作,假如不是结尾终于说了一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简直就是聋子文章。《和春光暗流转》却没有这个毛病,比如'钱熠的声音又厚又明亮。昆曲的悠扬婉转本来是在似断似续的连绵起伏中见功的,她唱到高亢处转入低迴一点不教人觉得突兀,低音又毫不黯淡,平滑地再回荡到高音的唱腔,字正腔圆’。这样的描写让人如闻其声。后面论评弹的一段亦有此妙处。以上这两点(声与色)只要用心,一般同学都是可以学的。至于语言的妙处确实很难学,语感是最玄的东西,能学到什么份上,就看各人的缘分了。”
这样篇幅的评语,如果写在学生作业本上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大一国文时候,批改学生作文,往往评语写得比学生正文还多,但他只教几个学生,今天大学语文教师要给几十上百学生批作业,还能够这样写,只能说是网络教学激发了教师的热情,上面这篇评语,被3400多人读过,所以写得再辛苦也值(辛苦是必然的,写评语的辛苦只是其一,写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作业为自创,以免评了半天竟是一篇抄袭文章)。
这样的互动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同学开始在博客上自由写作,有些同学还建了个人网站,最令人感动的是笔者所教一个班级的网站,至今还在运作,网站不但保存了学生时代的宝贵信息,还有毕业后的联系,报告各自工作岗位的成绩,链接了老师同学的博客,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婚生子成了网站近年来最动人的亮点。这是一个温馨的网站。
这个2002级学生的班级网站,至笔者写作此书时仍然存在。
笔者为该网站题写的祝语
笔者曾经设想,网络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层系统,最上面是校园网,其次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网站,再下面是学生博客或网站,校园网链接教师网,教师网链接学生网,所有网都连接互联网,大家上网不只是浏览,也是创作、互动——互联网的“互”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观点: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网”与“链”是知识存在的原始方式。然而传统教学中,由于纸质文本不可克服的平面性,更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为了方便教学,方便考试,知识被任意割裂为一个一个孤立的“点”,还美其名曰“知识点”。大学语文的网络教学,就是要还原知识的原生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限时48小时免费领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词句与文意精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莫装逼!
课内|05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挖空精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