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法:“全学科”教学法

《大学语文课程论》第六章第三节

“全学科”教学法,又称“全语文”教学法,据说英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国家写作计划(NWP)”,美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整体语言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在我国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在我国台湾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实际上全美理工院校还有一种“全部课程的写作”教学运动,除一年级开设写作课外,其余各年级各门课均有写作训练内容。  “全学科”“全语文”教学法很早就传到中国(只不过叫法不同),笔者在一次会议上将其概括为“全学科的语文教学法”。

2019年在厦门论坛上的讲话

其实上世纪上半叶便有类似这种“全学科的语文教学法”案例。1927年《小学教育月刊》上刊载了国文教员刘百川的一篇《旅行设计里的国语教学》,介绍江苏第三女子师范附小搞设计教学法的教例:

在那年重阳节以前,学生们有重阳登高的强烈欲望,学校便以“重阳登高”为课题进行教学大单元设计。在常识课里,便和学生讨论“登高的历史”、“秋日登高的好处”、“秋天的风景”、“怎样去登高”等问题;在音乐课里,教《秋之乐游》、《菊花》、《登高》等歌曲;在体育课里,做模仿登高的体操;在美工课里,教学生画“想象的登高”、“记忆的山和树”,并用泥土制作“糕”,以备用。国语课,教师自编两篇课文:《重阳的故事》和《登高》(歌词),教学生读,教学生唱。各种教学围绕“重阳登高”的兴趣中心展开。谁知到了重阳那一天,满城风雨,无法外出,活动只得推迟。到下一周的星期六,活动课题改为“秋日旅行”,旅行地点是“子房”和“子房山”那里,便成了学习中心。国文教员又自编了两篇课文《子房的故事》(文)和《秋天旅行快乐多》(诗歌)。因为常识课上曾讲过张子房吹箫散楚兵的故事,所以学生们读讲子房的故事兴致十分高。待到游子房山归来,就布置学生写游记,常识课里又就旅行中的问题开展讨论。国文教员又编了两篇阅读教材,一是《子房山游记》(文),一是《秋日登山》(诗歌),供学生研读,并与自己的作文比较。这就是设计教学法,一个教学大单元的全部实施过程。 

这个所谓的“设计教学法”从内容看,就是典型的“全学科语文教学法”。今天也有这样的“教学法”,近年来清华大学推行的“沟通与写作”除了文学或历史学背景的老师,还有其他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如生命科学、计算机、人类学等,还继续招聘理、工、农、医、商、法等学科背景的教师。课程研讨的主题则有“西南联大”“个与群”“古代生活”“智能时代”“游戏与人”“九十年代”“网络文化工业”“消费”“解码动物”“工程师”“博物馆”“健康”“《清华周刊》”“社交网络”等等,这也完全符合“全学科语文教学法”。

相比“翻转课堂”和“慕课”,“全语文教学法”虽然没有那么引人注意,但对于大学语文来说,这是更加重要甚至是最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本书一直强调大学语文(乃至整个语文学科)形式与内容的特点:这是一门形式训练课,它没有自己的内容,它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为所有学科提供语言文字工具。这就注定了它必然要采用“全学科”学习法。

所以从“癸卯学制”以来的文件都一直强调这一点,如“癸卯学制”《中学堂章程》规定:“作文之题目,当就各学科所授各项事理及日用必需各项事理出题,务取与各科学贯通发明,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  民初教育部《通咨各省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文》(1912年11月22日)“国文要旨”条规定:“读本文章,宜取平易切用可为模范者,其材料就修身、历史、地理、理科及其他生活必需事项,择其富有趣味者用之。”  1916年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国文要旨”一条也强调:“读本文章,宜取平易切用可为模范者,其材料就各科内择其富有趣味及为生活所必需者用之。”“国文作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常闻见与处世必需者,令记述之。”  

这说明现代语文学科从一开始就和“全学科”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如今网络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发文设置“交叉学科”一级学科。而这些本来就是现代语文学科尤其是大学语文题中之义,所以笔者在一次会议发言中说:大学语文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早期样本。


2021年在绍兴会议上的发言

“全学科语文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要处理好大学语文与“全学科”的关系

语文学科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同时为其他所有学科提供语言文字工具。所以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体用关系,是工具与工具对象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不注意这一点,就会把大学语文上成政治课,上成文学课,乃至其他别的什么课,这是大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翻开大学语文课本,《论语》是哲学或伦理学,《史记》是历史,《水经注》是地理,《诗经》是文学……从内容上看没有一篇课文是叫做“语文”的。语文课文的内容虽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无所不包,但是不等于大学语文就可以包打天下,那只会使自己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年一种“大学人文”的教材声称要取代大学语文,就是针对了我们自己定位上的这一失误。

(二)提炼各学科内容的语文因素

前面我们提出过:《论语》,政治课怎么讲,大学语文怎么讲?《史记》,历史课怎么讲,大学语文怎么讲?《水经注》,地理课怎么讲,大学语文怎么讲?就是强调语文课要讲成语文课,不要讲成政治、历史、地理课。现在我们更积极一点,还要研究怎样从这些课提炼语文的因素,譬如从历史课内容学习记叙文,从地理课内容学习说明文,从政治课内容学习议论文。还有文学类课文,我们要学习的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可以提升我们的母语品味。笔者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还选入了流行歌词,也正是看到了其所蕴含的语文因素。外语也能启发大学语文教学,英语教学中严格而有步骤的写作训练,我们大学语文应该借鉴。甚至数学也有语文因素,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中就有“九章算术”。笔者还看到一本《用数学方法学语文》的书,认为数学的简单和逻辑,可以提供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真心希望众多学科的学者都能加入这样的研究,写出更多这样的书来。

(三)用语文的方法学习各门学科

完整的教学法不但要有教师的教法,还要有学生的学法。大学语文教学时间短,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个学期三十几个课时,短期内不太可能有所改变。大学生专业学习繁重,课外活动繁多,也不可能像“翻转课堂”设想的那样去侵占他们的课外时间,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教给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习各门学科。譬如把思政课作业做成议论文,把历史课作业做成记叙文,把地理课作业做成说明文,把这样的文体写作意识带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学习孔门弟子“课堂笔记”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各学科学习中去;学习范文澜的《水经注写景文钞》,推广到抄录专业课教材中有文采的语段。甚至数学也可以用语文的方法去学,网上有一篇《用学语文的方法学数学》的文章,罗列了25种学习形式,  虽然是讲中小学语文,但是对大学语文学习也很有参考价值。假如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乃至日常生活中(譬如唱歌时留意歌词的写作)都能培养起这样的语文意识,那么就等于增加了大学语文学习时间,同时也实现了大学语文为各学科提供学习工具的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实打工人的一天,他们的18岁给你的孩子提了个醒
刷手机能上瘾,为何学习很难上瘾?搞懂背后原理,你也会学习上瘾
2022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题库(附题目答案)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市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怎么办,我阳了!”这篇漫画早看早知道!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