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浙师大交流会上讲话(4)

注:文字整理中增加了一些当时来不及讲的内容,以及和浙师大同行交流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想法。

前面说过,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都有各自的任务,不能互相替代。譬如大学各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的语言文字能力,你中学语文学得再好,即使学成一个学霸,也是不可能提前具备的。有人不相信这一点,譬如钱理群等编写的《大学文学》教材,序言中就说,语文的内容在中学就全都学完了,大学语文难道还能找出比中学语文更高的东西吗?那么我来举两个例子证明。

第一个例子,“议论文”与“论文”。中学语文有议论文教学,写文章先要有一个正确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中学语文都是这样讲的。可是有没有想过写文章怎么可能首先有一个正确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时告诉你的吗?当我们这样讲议论文三要素时,有没有想过同样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公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两个完全相反的思想方式,为什么能够长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并存?有人说议论文(也包括记叙文、说明文)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文体,是“伪文体”,进而提出语文课要“淡化”文体教学。这种说法很能唬人,连高考命题都受了蛊惑,开始说“文体不限”了。然而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就知道不是这样,议论文(以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作为一种教学文体,从众多现实的文体中抽象出来,用于方便教学训练的。这正像绘画专业的画一只眼睛,一只耳朵,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活体,但是没有人说这是伪绘画;正如音乐专业的视唱和指法训练,哆来米发索拉西,没有人说这是伪音乐,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必要的基本功训练。议论文也是这样,它选取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或者稍加思索就能明白的道理,进行文章写作的教学训练,它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议论文”,而是说明文,说明文是说明事理、说明物理、说明道理的文章,所以人们又往往把这两种文体综合起来,叫做“论说文”。而生活中真正的议论文不是这样的“三要素”,而应该是“四要素”,即:论题、论据、论证、论点。这本是逻辑学知识,上世纪初引进中国就是这样的,后来借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为了教学方便,简化为今天这样的“三要素”。那么真正合乎逻辑思维的,合乎人的认识规律的“议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大学的论文写作就是标准的样板。它不能“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而是首先要确定选题,经过对选题的研究,写成开题报告,然后是收集材料,进行论证,最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写作,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大量的时间泡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进行证明或证伪的研究,这在中学是不可能进行的,中学作文要求的是命题作文,当堂交卷,这样才能适应高考作文。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其文体教学,还停留在中学的“议论文三要素”,那就不能怪学生不会写毕业论文了。

第二个例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是语文教学的老生常谈,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大学语文也应该有独特的视角。放在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框架,小学语文,讲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初中语文,讲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高中语文,讲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那么大学语文还能够更进一层吗?我认为能的,大学语文应该讲“回归真实文体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不是生活中真实的文体,是为了方便教学,从真实文体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文体”,这是无可非议的,不是什么“伪文体”。但是到了大学语文,还停留在这种“教学文体”,那就有问题了。大学语文要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展开人生做准备,大学生不能带着“教学文体”走上社会。这些年很有些诟病大学生的段子,说领导让他写篇东西,他问: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病在大学生,责任在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应该把从真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文体”还原到生活中去。应该告诉学生,作为教学文体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如何对应生活中的真实文体。譬如讲了多年的“记叙文六要素”,与“新闻五W”有什么对应关系,以及上面刚讲过的,议论文“三要素”如何转化为“四要素”。现在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单元体例的不在少数,包括全国通用的自考教材,可是很少有讲“回归真实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而是把它们排除在真实文体之外,另搞出一个“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四分法。这是违反逻辑分类原则的。当然责任不全在大学语文,中小学语文就是这样的四分法,而大学语文没有自己的思考,照抄了这个体例。我曾经主编过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种二类六分的体例,即:

实用类的记叙文、实用类的议论文、实用类的说明文

艺术类的记叙文、艺术类的议论文、艺术类的说明文

教材编出来了,但思考还不够成熟,暂时又搁置了,我相信这将是一种终极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体例。

以上两个例子已经说明大学语文有比中小学语文更高的内容,我正在写《大学语文课程论》,就想要总结出十几二十个这样的内容,构成“语文主题单元”系列,以取代目前流行的“人文主题单元”系列。

5.大学语文教材教学研究

最后再简单讲一讲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问题。

教材问题,上面第四点已经讲到一些,这里我再回到现代语文学科的“初心”,讲一讲作为形式训练学科,语文教材应该是怎么样的。

我认为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看,语文教材应该是一种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由课文单元内容构成;一条是暗线,即“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安排。现代语文学科没有自己的内容,所以它的课文内容都是其他学科的,《论语》是哲学(或伦理学)的,《史记》是历史的,《水经注》是地理的,《诗经》是文学的……,语文课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明线反而是辅线,暗线反而是主线。一个语文教材好不好,主要是看有没有“听说读写”这条线索的有序安排,假如只是汇集了一些文章,那就成了“文选”读本(其实文选也有一定的汇编理念的)。民国时期,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每单元除了课文外,还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课文内容只是“凭借”和“例子”,所以不少课文都是编者自己拟写的。当然那个年代收集资料不便,现代作品资料也有限,假如在今天大数据的条件下,应该可以从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找到更多更好的例子。夏丏尊、叶圣陶的这个尝试很有价值,可惜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没能最终完成,今天我们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该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大学语文的教学,这里我只讲阅读教学,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老师为主进行课文分析,我以前也是这样讲课的,但是我一直又有反思,甚至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伪阅读”,因为我自己阅读作品时候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学生将来除了极少数专门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绝大多数也不会是这样,只有我们的课堂上在搞这样的分析阅读,那么这是不是一种“伪阅读”呢?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爱听,应该是很正常的,假如他们竟喜欢上了这样的阅读方式,那就有危险了,他们一生中没有几本书好读了。

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我想借用“文学四维”的理论,就是要注意“社会——作家——作品——读者”这样四个维度。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总是直接面对潜在的读者的,没有一个作者会设想自己的作品要有一个中间人来转述,所以作家对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往往十分反感,对语文教师也很反感,一到了社会上讨论语文教学的时候,他们就猛烈地批评语文教师。那么在这个“文学四维”的框架中,语文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呢?或者说究竟有没有语文老师的位置呢?语文老师的位置当然还是有的,但是和文学批评家的位置不同,批评家的位置可能插在社会和作家之间,或者作家和作品之间,用以批评、指导作家的创作。语文老师的位置则不同,他们主要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也就是在课文和学生之间,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当然他业余也可以当当批评家,写写批评文章,但在课堂上,他应该只是作家的“助教”,而不是批评家。我非常反感(我想作者也一定非常反感)那种所谓的“批判性阅读”,对课文进行随意颠覆,其教学结果是“你不讲我还看得懂,你讲了我反而看不懂了”。当然有些课文确实有问题,可以批评,但那难道不是说明我们编教材选篇时把关不严吗?我们老师可以忽略不讲。

中国传统文论有一种“以意逆志”的说法,我设身处地站在作家的位置想,他在创作之时,心目中一定是有其理想的读者群的,他们能读懂作品,读懂作家,发生同情和共鸣。没有一个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必须经由中间人的转述才能让读者看懂。只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譬如现代读者阅读古代作品,或者中国读者阅读外国作品,会发生一些隔阂(这个时空的差异也可能没有那么大,譬如下一代的读者读不懂上一代的作家,存在所谓“代沟”,或者普通读者读不懂一些描写特定地区生活的作品),这时候需要老师帮助消除这些障碍,仅此而已。而不是对本来没有障碍的语段,大讲特讲,制造新的障碍。假如我们真的能做到这样,那么作者不但不会反感语文老师,还会感谢我们语文老师。

我在给高教社制作视频的时候,其中有一讲,是讲如何讲解现代文(包括用现代语言翻译的外国文)。我提出这样三点:第一点,讲清作品主旨。譬如不要把《安娜·卡列宁娜》讲成一部婚内出轨的小说,那样托尔斯泰一定会不高兴的。第二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节内容,金庸先生在浙大做博导,他出的招生题目,就全是他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出的两份试题(关于《荒凉山庄》和《包法利夫人》的阅读试题),也全都是很琐细的内容。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学生做到文本细读。第三点,如果还有余力,那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可以想象,当一个作家听到他的读者能够背诵出他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他该是多么开心呀!

相比我们现在课堂上流行的那种课文分析,这三点是不是要简单得多?那样的“课文分析”实际上是用二三流的语言诠释一流的语言,即使你老师是语言天才,学生夸奖说“这篇课文老师讲得真好”,也已经堕入歧途,阅读教学的正道是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得真好”。

(完)

代为宣传:高玉主编的浙师大校本教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读写教学应重视文体
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预想
【原创】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谈高效课堂(五)
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内容重构 叶黎明
话题作文不宜于七、八年级的学生
不同文体课文读写结合点的选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