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9陈何芳/靳娜:硕士生非正规教育体验的研究设计

  全文共7209字,按照“问题-方法-提纲-对象-分析-规范”逻辑,探究非正规教育体验的研究“明确何种问题?选择何种方法?访谈何种内容?招募何种对象?如何分析资料?如何保障规范?”

关键词:硕士生:非正规教育;学习体验;研究设计

摘 要:为了探究硕士生非正规教育体验,需要进行精心的研究设计。一是从“选择、环境、投入”方面明确研究问题;二是基于文献、个案、访谈匹配研究方法;三是立足过程性主客观15题确定访谈提纲;四是招募N校人文社科20人作为访谈对象;五是编码访谈实录开展资料分析;六是聚焦信度效度和伦理性以确保研究规范。

硕士生非正规教育体验的深度调查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是明确研究的问题,其次是确定研究的方法,再次是确定访谈提纲,又次是招募访谈对象,复次是开展资料处理,最后是保障研究的规范性。

一、明确研究问题:选择、环境、投入

阿斯汀的“学生参与模型”可借用于“研究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发展理论中,阿斯汀使用“输入-环境-输出”模型,集中阐释了影响学生发展的起点与过程性因素。在该模型中,阿斯汀用“环境”来代表过程性影响因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环境”被用于泛指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有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校内和校外经历,包括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和教育资源三面。“教育环境”包括院校特征、学校氛围、学生同辈群体特征、教师特征等;“教育活动”包括课程、专业、教育项目、教育干预、课外活动等;“教育资源”包括财政资助、住宿制、导师制、学校设施、附属组织等。[1]以此观之,非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极具价值,是非正规教育中能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方面经历,涉及非正规教育实施方所提供的教育硬件、制度条件、课程质量、教育氛围、教师与同伴的交流交往等。在“输入”方面,阿斯汀集中阐释了影响学生发展的至关因素是学生的个人投入。综合“环境”与“输入”可知,硕士生非正规教育状况的深度调查,必须全面关注教育供给方和求学者的状况,一方面调查教育实施主体的教育硬件、制度条件、课程质量、教育氛围、师生互动等,另一方面需要调查学生主体的投入水平和自我管理状态,两方面因素都会对学习效果和个人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聚焦于非正规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的个体体验,将研究问题划分为三个方面:非正规教育的选择体验、非正规教育的外部环境体验以及非正规教育的个人投入体验。首先是针对“选择”的深度调查,探究硕士生为何要选择非正规教育?在非正规教育中又选择了什么教育内容和形式?在选择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其次是针对“环境”的深度调查,主要是教育方提供了怎样的设施条件?采用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形成了怎样的人际交往?营造了怎样的教育氛围?学生对于这些环境及教育质量是否满意?最后是针对“投入”的深度调查,主要是学习者开展了怎样的自我规划?在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坚持学习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二、选择研究方法:文献、个案、访谈

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内容。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法进行深入调查,以了解学习者在非正规教育中的各种体验,明晰学习者内心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

首先的文献分析法。笔者利用中国知网、高校图书馆及其他途径,全面搜集与“非正规教育体验”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与学术著作,通过仔细阅读、深入分析、系统梳理,对“非正规教育”和“体验”形成了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问题和逻辑思路。文献分析法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是基础性的研究方法。

其次是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从研究对象入手对研究进行一定的限制,增强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选择以N校作为个案,对N校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生进行研究。N校是一所人文积淀深厚的百年老校,其人文社科类学科办学实力雄厚,硕士生招生规模较大,便于寻找访谈对象。N校访谈对象虽然只具有个案本身的代表性,但能排除学校差异带来的影响,使受访者的非正规教育体验更加具有可比性。排除学校差异和缩小学科差异,都是为了凸显硕士生的个体差异,分析非正规教育对“具体个人”的多元影响。

最后是质性访谈法。质性访谈法适合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能够从当事人的视角了解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关注研究对象独特的体验;而且能追踪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保留研究对象多元化的诉说,促进研究者的个体反思。在非正规教育中,被访者客观上“经历了什么”,主观上“如何看待这些经历”,都需要通过质性访谈来了解,以达到深度调查的目的。

三、确定访谈提纲:过程性主客观15题

基于前文的文献梳理,本研究聚焦于调查硕士生非正规教育的“选择”“环境”和“投入”体验。通过预访谈和相应修改,最终的访谈提纲如下:

1.您读研期间接受过哪些除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

 2.您接受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3.您在该教育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育与服务?

 4.您认为该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如何?

 5.您认为该教育有什么令人满意而值得表扬之处?

 6.您认为该教育有什么令人不满而值得批评之处?

 7.您在接受该教育中有什么印象深刻之处或故事?

 8.您在该教育中和老师及同学的互动交往状况如何?

 9.您在该教育中做出了哪些投入与努力?

 10.您在该教育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

 11.您在该教育中应对挑战的状况及结果如何?

 12.您在该教育中有哪些自我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13.您在该教育中的学习感受与在校学习相比有何差异?

 14.您在该教育中有什么感慨或领悟?

 15.您认为该教育对您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

四、招募访谈对象:N校人文社科20人

结合现实条件与研究需要,考虑研究的适切性与便利性,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范围限定为N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N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过万,学科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N校设置了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8个人文社科类学院。这些人文社科类学院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术积淀,具有较强的群体代表性。本研究结合抽样和“招募”方式,确定了如下20位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情况表

非正规教育内容选择表20位访谈对象所选择的非正规教育内容如下:

从非正规教育的内容选择来看,语言类、艺术类、资格考试类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的技能学习较为普遍。其中语言类学习最多,一部分学习者致力于不断精进英语学习,英语口语最受追捧;另一部分学习者则尝试了其他语种的学习。非英语的语言学习者,大多出于对某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兴趣而选择学习,主要源于“闲逸的好奇”。从学习形式来看,目前大部分非正规教育采用了线上的网络课程方式。当然,艺术类课程仍然采用的是线下面授方式,因为艺术类课程的默会知识更多,更需要教师结合情境开展个别化指导。

五、开展资料分析:访谈实录编码分析

在质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如访谈、观察、实物等都可以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由于本研究着眼于个体的学习行为与内心感受,很难通过观察和实物来了解。而且非正规学习处于学校教育之外,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内容上也具有分散性与个性化,必须通过访谈来搜集资料。访谈法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2],通过研究者主动的、有意识的与被研究者进行交谈,被访者回忆、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而全面搜集到想要的资料。因此,本研究以质性访谈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通过精心设计访谈问题,不断调整与改进访谈技术,前后共访谈20位被访者,收集了8.8万字的转录资料。

当然,由于质性访谈是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口头交谈而展开,因此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本研究中,虽然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非正规教育的群体中,但由于学习行为具有共通性,笔者仍然可以获得“类局内人”的身份,加入到被访谈者的谈话,对他们的所思所想产生一定的“共振”与“融合”[3]笔者经历的共通性,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与优势。

(一)抽样的实施

为了保证取样的科学性,笔者对人文社科类硕士生的非正规教育需求进行了考察。如前所述,硕士生的就业压力与求职竞争促使他们在非正规教育中找寻增值。相比于其他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育学似乎是最没有地位的学科,就像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言,“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有如是之谈,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教育学的“专业性”存在质疑。教育学由于专业门槛过低,似乎难有“高深学问的崇高地位”,因此教育学硕士生跟其他人文社科类硕士生相比,往往具有更急迫的非正规教育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将取样的比例进行了一定的偏重,即将大比例偏向教育学硕士生,其他人文社科类硕士生则选取2-3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不过,在具体实施中,部分学院由于笔者接触较少,访谈对象的获取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

为了尽可能的收集到足够的资料进行研究,笔者采用了综合性的抽样方法。具体来说,笔者先后使用了方便抽样、目的性随机抽样和滚雪球式抽样。由于非正规教育在被研究者身上具有隐蔽性,需要研究者主动开展查证。为了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抽样,笔者通过全方位和多方式的方法进行拓展,优先从笔者所在的教育科学学院进行目的性随机抽样。然后立足笔者的人际关系网络,与所涉及到相关学院知情人取得联系,并将他们作为笔者进入“现场”的中介,打开进入其他学院开展访谈的通道。由于笔者人际关系有限,也不得不借助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访谈对象,即每次完成访谈,都鼓励被访人推荐其他访谈对象,最终获得了来自N校7个人文社科类学院的20位访谈对象。

(二)访谈的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由于笔者前期设置的访谈问题太过详细,最初的访谈既繁琐又冗长。笔者在一次次的访谈中不断进行反思,最终形成了相对适合的访谈问题。另外,访谈对象对于“自身内在的”学习体验思考不多,大部分回答都较为简洁,自我暴露不够明显。这可能与访谈本身的局限性有关,也就是访谈不太适合自我暴露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自我批评的内容,往往会给被访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尽量从迂回的角度进行关联,比如询问“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都做出了哪些投入?”、“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人或事?”等,尽量减少提问的对抗性和批判性。但这样实施可能也会对预设的内容有一定折损,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到预设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与预设的内容不大相符,笔者在访谈中也曾产生沮丧,但最终“绝处逢生”,从其他角度也找到了研究的可能与价值。这也是质化研究的魅力所在,虽然预期不一定能实现,但在失去的同时也会有预料之外的收获。这也说明质化研究对研究者本身要求很高,需要研究者有坚定的信念和研究的功底。

(三)资料的整理

在质性研究中,当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就到了质性研究的重头戏——整理分析资料阶段。为了保证资料收集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资料的收集往往在访谈结束之后尽快进行。在本研究中,笔者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及时转录了访谈资料。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笔者将资料的正式整理与分析放在一起同步进行。

本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资料的编号。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编号,本研究中将每一份访谈资料以代号S按顺序进行编号,建立访谈对象情况编码表。其次是资料的转录。将收集到的访谈音频进行转录,形成Word版文本材料。最后是资料的整理与编码。通过熟读访谈资料,建立对访谈资料的熟悉度与敏感度,并在阅读过程中,根据研究方向与内容有意识将重要语句进行标红处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访谈材料导入NVivo11中,采用陈向明三级编码形式对访谈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处理,逐步类目化。材料的访谈编码实例如下:

访谈编码材料示例图

        六、确保研究规范:信度度和伦理性

研究的科学性是对研究质量的一种审视,在考虑研究的科学性的时候,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的真实性、可重复性以及代表性等方面进行检测。在实证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信度与效度来描述研究的科学性。信度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效度是指研究的有效性。内在效度描述了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结果的真实程度;外在效度描述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4]显然这些观点的表述都是基于实证主义范式而言,并不适用于本文的质性研究。所以,笔者只是借用量化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概念来审查本研究的科学性,并不严格遵循实证主义的评价范式。这种科学性检验体现出因地制宜色彩,从大多数质性研究者的普遍观点出发,进行研究方法科学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研究的信度

所谓研究的信度,即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这一概念本身源于量化研究,与走在研究取向另一端的质性研究极为不符。因此,笔者基于大多数质性研究者的普遍认识,即“量化研究意义上的'信度’这一概念不符合质性研究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质性研究没有实际意义”[5],而不追求研究的“信度”。这是因为研究者本身就是整个研究的重要工具,研究者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都会影响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结果的分析。这就导致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往往都会形成不同的研究结果,这是质性研究的必然缺陷。因此,在质性研究中,大家往往不讨论实证研究中的信度问题,而是承认个人差异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二)研究的效度

在量化研究中,关于研究的效度也是其科学性检验的重要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检测办法来加以保障。但在质性研究中,“效度”的定义和检验不如量化研究那样清楚和确定,质性研究者有时会用“真实性”“可靠性”“确定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进行描述。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将研究效度的检验标准确定为研究的真实性与可推广性。

首先,笔者在设计访谈问题的时候尽量保证问题的科学性,避免价值预设的引导。比如对于陌生的访谈对象,笔者在实施访谈中,精心准备一些小零食来打开彼此之间的距离隔阂,帮助访谈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个人敏感性问题,笔者将其中的敏感成分隐去,采用开放宽容的态度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允许访谈对象进行自我延伸与建构。值得反思的一点是,在前期由于笔者太多追求研究的丰富性,也较为缺乏访谈经验,曾在访谈中略微表现出了对访谈回答不够满意的情绪,或许这也是自己前期不能获得有效资料的原因之一。不过,后期在反思总结访谈经验以及请教导师和学长之后,笔者渐渐放松了对这一问题的担忧,自己能打开心扉,也获得了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料。

其次,笔者在访谈中严格记录访谈对象的语言与动作,尊重访谈对象自我建构的价值。访谈后及时转录,客观分析和编码访谈材料,保留最大程度的客观性。贯穿访谈全过程的细节性把握,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再次,笔者虽然在研究中是“旁观者”身份,但由于学习经历的相似性,对于非正规学习的过程与经历也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笔者较容易与访谈对象建立起信赖的关系,便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访谈对象形成扎实的访谈关系,实现了访谈的深度推进。

又次,笔者采用个人自愿的方式征集访谈对象,访谈对象都很乐意与笔者分享他们的经历。有些访谈对象对于非正规教育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也常常会对自己的经历表达各种感慨。加之,笔者在访谈之初就以文档的形式将笔者的访谈提纲发给访谈对象,其中也会特别说明“隐去所有涉及到隐私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有造成名誉损失的关键信息”。在实际访谈开始之前,笔者都会再次说明其中的伦理性。因此,整个访谈过程,访谈对象对笔者有极大的信赖感,访谈内容具有真实性。

最后,本研究基于N校个案,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群体性,可以说是一种本土性的研究。但“如果读者在阅读研究报告时得到了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一种认同性的推论(或称思想上的启发或启示)”[6],即具有推广性。而本研究从“体验”出发,恰恰具有个人情感与经历的同质性,容易与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具有认同性的推广。此外,本研究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被访者的经历与体验对相关理论进行诠释和呼应,故能起到理论的应用推广作用。本研究所依据的学生发展理论、顾客体验理论和校园环境理论,在被访者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也彰显出这些理论在非正规教育中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伦理性

质性研究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考察开展研究工作的伦理规范以及研究者个人的道德品质,在质性研究中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7]在质性研究中,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原则有自愿和不隐蔽原则、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以及公平回报原则等。在本研究中,笔者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发布“招募令”的方式,在访谈者的主动参与下完成访谈工作,访谈内容和访谈目的进行了充分展示,资料收集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其次,笔者在访谈中,注重与访谈对象建立友好关系,充分尊重访谈对象的个人意愿,按照道德原则来公正对待被访者及访谈资料。再次,笔者在开始访谈之前都会交待访谈的保密原则,并在撰写报告时,将涉及到访谈对象隐私的所有因素进行化名处理,必要时也对其中涵盖的敏感性材料进行了化名处理。最后,笔者本着公平回报的原则,每次访谈都很真诚的表达了感谢,同时也附上了一定金额酬劳表达谢意。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笔者谨遵伦理性原则,尊重被访者的人格与尊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


[1]谷贤林.大学生发展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58):28.

[2][3][5][6][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133.100.101.425.

[4]陈向明.如何在行动中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7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
如何做好“深度访谈”?
教育科研常用研究方法介绍
教育研究中人种志、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之比较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018年4月29日┃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之教育调查研究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