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27刘晋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原因何在

       相比于中小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高等学校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更加普遍。隐性逃课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损害教师的教学成效,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有认真分析其具体成因,才能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依据。下文主要从策略、学生、教师三个维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原因。

隐性更划算:

不易被发现而避免受惩罚

      在探讨原因之前,必须首先介绍逃课和隐性逃课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是逃课的概念。逃课一般指学生在规定时间没有按时出现在课堂上且在之前并未向授课教师或有关教育领导进行请假的行为。季亚钦科认为逃课是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既定地点和时间去上课的旷课行为。[1]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都认同其提出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深化,而“隐性逃课”概念的缘起便是由此得出。

      其次是隐性逃课的概念。“隐性”一词的释义是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周琦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隐性逃课”这一概念。[2]丛亮认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上课时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张予蜀认为,“隐性逃课”通常是指学生不认真听老师教学内容并无视课堂的存在。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用“课堂参与度低”、“消极上课”等词汇形容隐性逃课这一行为。本文所指的“隐性逃课”是指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上课时发生背离课堂教学心理的逃课行为,如玩手机、睡觉、准备技能证书考试等。

      最后是逃课和隐性逃课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层面来看,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都属于逃课现象,都对学生的听课质量起到了消极作用。从区别层面来看,一方面,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发生地点不同。隐性逃课发生在课堂上,而显性逃课发生在课堂之外的任何地点。另一方面,教师与学校对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的态度和处理手段也有所不同。对待显性逃课,学校和教师均持反对态度,不允许学生出现显性逃课行为,并通过一些惩罚方式避免学生出现此行为,对于出现显性逃课行为的学生,学校通常会采取警告或处分等惩罚手段;对待隐性逃课,学校和教师虽然同样持反对态度,但如果学生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教师通常对其不予理会或采取简单批评的手段。总之,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有显性逃课可以称之为逃课,而隐性逃课则不然。

      通过逃课和隐性逃课的概念辨析,很容易发现隐性逃课的直接原因——性价比高。通过逃课的隐性化,能够减少被发现的可能,进而能够逃避惩罚。

学生有问题:

内在动机不足及身心状态差

       首先是学习兴趣的缺乏容易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密切相关,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如果学生丧失了所学专业或课程内容的兴趣,那么学习的内在动机也会失去产生源泉,因而隐性逃课现象应运而生。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兴趣有几种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这类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影响为学生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但由于其对父母和老师的观点过于盲从,因而没有对报考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填报了非其本意的志愿,在此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学生个人对其报考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态度意愿。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专业和课程期望落差较大。当学生真正接触到所学专业和课程时,会发现与自身期待差距过大或所学课程内容过于困难,此外,还会存在部分学生是因为服从专业调配制度而成为该专业的学生,因而导致兴趣缺乏并厌倦其专业及所学课程。

      其次是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容易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因素是造成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心理因素在本文中主要指学生对未来道路的发展缺乏清晰规划导致无心上课的状态。大学生之所以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少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缺少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定位。这种情况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前景焦虑从而在课堂上出现隐性逃课行为。

      最后是作息方式的不规律容易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身体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学习并拥有良好学习状态,就需要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而这些都源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规律的作息时间。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习惯刷短视频、玩手机游戏导致经常熬夜晚睡,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出现困倦、乏力等情况,从而无法专注课堂教学内容,最终演变成愈加严重的隐性逃课行为。

教师有责任:

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缺吸引力

      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容易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3]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生的隐性逃课率也会随之降低。在一般的大学课堂教学中,“讲授+多媒体”可以称得上是高校教师教学的普遍方法,“讲授+多媒体”也构成了现今大学课堂的基本授课形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依然因循守旧,简单将教学内容的板书展示转换成多媒体演示。之所以教学方法会出现单一化趋同现象,究其原因,与教师个人学识、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的欠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导致高校中“金课”少,“水课”多,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悄然盛行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当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有些高校教师在对授课信息量的掌控上缺少经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过难或过于简单。这是因为有时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太大,内容重复较多,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过于冗杂;有时输出的信息量太少,学生觉得课程过于简单,可以自学。此外,当教学内容较难时,部分高校教师在前期课程并未铺垫的前提下直接进行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不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许多大学生因难以理解所学内容而感到悲观,因而导致隐性逃课的发生。

       总之,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一些直接原因。在策略层面,隐性逃课更划算,不易被发现而能避免受惩罚;在学生层面,内在动机不足及身心状态差是诱因;在教师层面,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缺乏吸引力难辞其咎。

[1][苏]季亚钦科,朱企儒.大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73.

[2]王静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01.

[3]魏礼飞.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35.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效备课,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张慧腾:论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的三组关系——基于教学公平的视角
探索美育特色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教学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