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3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期待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性”,势必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见识到创新。而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立,与这种“接触创新”的期待不谋而合。那么,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期待,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对导师、对资源、对师门和对自己的期待入手,具体探讨这种制度期待。

一、期待导师因材施教,以助力大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不同于大规模集体授课的模式,本科生导师制通过“一对一”的培养方式,利于导师对学生的独特关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式既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又促进学生自我监督与把控,加强元认知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导师制以专业兴趣为匹配标准,利于学生与导师之间加强沟通,发掘学生创新潜力。

二、期待导师分享创新资源,以助力大学生项目式成长

导师持有的丰富学术资源,能够助推本科生创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本科生由导师带领参与学术研究会议等,能够了解专业创新研究前沿,拓展创新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创新项目,在其中接受锻炼,能够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项目对于研究人员高标准的能力要求,也能助推本科生自觉拓展知识面,了解理论知识。

三、期待师门朋辈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

导师制使本科生有机会被纳入导师所带领的硕博士学生交流圈,使本科生融入到“师门”科研团队,拥有接受朋辈影响的机会。硕博士前辈为本科生提供创新示范作用,与他们的交流能使本科生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研究兴趣,习得学术研究规范。

四、期待参与科研实践,以尽早获得学术积累

导师的引导示范作用,能够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创新的榜样,有助于提升学生投入科研的兴趣,激发科研深造动机。同时,本科生导师制是研究生导师制的经验拓展,两者在模式上存在共性。本科生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提前适应研究生学习方式,能够为今后的学术深造提供便利。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以因材施教的个性引导模式,丰富的创新资源培育条件,良好的朋辈影响,以及提前适应研究生学习模式的优势,受到人们的热切期待,希望这种制度设计能助力于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
学人专访 | 吴飞,是学者,是老师,是学生们的“同行者”
以中国特色现代书院制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北科大新闻网
【智库观察】谢礼立院士:直面钱学森之问——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之思考
萧氏骄子|带领千年书院 阔步走向未来——记岳麓书院院长萧永明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