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2艾婷婷:“没问题”的大学生——缺乏提问意识和能力的表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均有较为积极的意义,正是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使其在社会中拥有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但由于其原因的纠缠复杂,“没问题”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仍将占据较高比例。

  一、不知问什么

不同于被父母笑称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很多没问题大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一)没有问题

未曾涉及的领域、概念定理似的专业知识、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实际上,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方面的知识容量并不大;同时,广博而不深入的课程学习导致学生难以明确各科课程间的联系,各种知识无法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认知结构。知识容量不大、结构不清晰使得学生无法形成问题。

  (二)忽视问题

在一定量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相关内容某些学生会自认为了解颇深,同时由于人普遍存在的惰性心理的影响,学生对于问题会视而不见,即使有问题的萌芽,也不会予以深究。

  二、不敢问问题

  (一)教师权威的约束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应全程主导课堂发展,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无论是教学过程或是问题设计均需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尽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正改变着传统教师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学生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并接受这种转变,因此,“坐等老师的提问”、“一切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不可能立即消失。

  (二)学生心理的束缚

好学生没问题,自己也不该有问题,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使他们没有勇气去思考、质疑、探索,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动力;同时,面对知识丰富的教师学生还会产生恐惧心理,即害怕问的问题太简单被同学嘲笑、害怕问的问题超出教师授课范围被训斥……。在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大大削弱。

  三、不会问问题

  (一)以前只学“答题”不学“提问”

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的讲授法、追求结论而轻视过程的教学过程、成绩作为衡量尺度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问不到点子上,要么与自己的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表达不出来。

  (二)现在胸无点墨做不到“输出”

高校是高深学问机构,知识含量最为富集。越是需要提问的场合,对知识储备的要求越高。典型的场景是专家报告结束了,进入提问环节,此时作为听众的学生们往往头脑一片空白,能提出一个问题就属于“知识输出”,比听懂的难度更大。如果平时不训练、没有教师指导思维方法,提问能力就很难瞬间拥有。

总之,学生有问题、想提问却由于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的不足使得学生不会问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反思 国培学习研修日记
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