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26陈何芳/邱敏:硕士生对于“培养方案”有何期待

关键词:硕士生;培养方案;期待

摘 要:硕士生成长离不开培养方案的支持。硕士生对于“培养方案”的期待,体现在匹配性和现实性方面。一方面是期待提高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以体现出对于学生需求的匹配性;另一方面是期待严格执行计划并落实目标,以兑现培养方案的承诺。

培养方案是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培养方案的设置是否合理,会影响硕士生的学习过程及最终收获。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以及培养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一、匹配性期待:提高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不同的课程设置具有不同的学生满意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满意度较高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硕士生学业任务的各个方面,既普及了专业知识,也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论文,如何使用科研软件,如何撰写学术论文。访谈中S1说:“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还会请学院比较厉害的老师来授课,感觉很有收获。我们在修课过程中,能见到学院几乎所有优秀的老师。培养方案也包含选修,我们会为了结识感兴趣的老师,再额外选修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学习下来,我对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阅读文献,对完成毕业论很有信心。”可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有助于硕士生的学业成长。

满意度不高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课程是为了满足学分的数量要求,对学生完成学业的帮助不大,导致学生需要靠自学才能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技能。S2说:“我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作用不大,只有那些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才能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但大部分课程都是统一要求,类似于必修,学生为了毕业只能硬着头皮学,实际上对自身成长的作用并不大。”可见,学校设置的课程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学生满意度。还有些课程的考核要求过于简单,也会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既不够投入,又缺乏获得感。所以应提高课程质量与课程考核标准,让硕士生学有所获,而不是对课程毫不在乎,但课后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取科研与实践所需知识。

合理设置的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通过调查A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发现课程类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其中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位外语、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道德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三类课程中必选一门,其他专业选修课任选,达到总学分要求即可。综合素养课程,需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一般为竞赛、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调查,要求提交总结报告。可见,A大学比较强调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比例较大。但对学生而言,参与这类课程收获不大。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参与此类课程的学习时,自己都在忙其他事情。因此,学校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不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采用参与活动,营造思想教育环境,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时,受访者还希望将学位英语更换为专业英语,这样对学习的帮助更大。此外,受访者还表示当前课程考核要求过于简单,随便应付即可通过,只要按期提交课程论文或报告,都不用担心挂科问题。因此,学校设置的课程不能让学生觉得无用,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我们应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丰富课程形式,提高课程考核要求,为学生设置不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二、现实性期待:严格执行计划落实目标

硕士生对培养目标的落实度存在较多不满。培养目标是高校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所提出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硕士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定位是否合理的问题,还有目标能否落实的问题。调查中发现,B大学某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该专业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但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并未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来自B大学的S3说:“我们学校对专硕不太重视,所以我两年读下来,感觉自己既没读到书,也没有提升所谓专业技能。两年内自己的成长不大,在学业方面极度缺乏自信。我当初选择专业型硕士,也是因为对科研不感兴趣,想要获得实践技能。但学校并没有提供校外实践机会,跟学硕的培养没什么区别,文件里写的培养目标,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S3临近毕业,却发现自己两年内并没有达到培养目标所描述的水平。专业型硕士如果想要提高能力,必须自学或是主动寻求校外实习机会。再比如C校的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到该培养目标,C校的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专业型硕士提出实习实践要求,对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类专业型硕士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其中校内6个月,校外6个月),共计6学分。可见,C校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更为切合其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型硕士的实践技能,达到专业型硕士生的预期,学生的收获感也更高。因此,学校应加强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尤其是落实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应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加强校企合作,为专业型硕士提供更多见习机会,才能有效提升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

  总之,硕士生对于“培养方案”的期待聚焦在科学性和实现度方面。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需要考虑学生对学校设定的各类课程的满意度;培养方案的落实度反映了学校落实具体人才培养要求的程度。课程设置匹配学生需要、培养目标如期实现,才能增强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满意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如何提高园艺硕士毕业论文质量
硕士生实习:“机会”还是“鸡肋”
研究生要读几年:因专业、学校和个人情况而异
浙江大学首推两年制硕士研究生
【阿漫问】硕士论文质量水分大,这“锅”谁来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