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终结了几乎全部网络社交聊天群

到现在,只剩下了四个群,其中包括家人群。其中三个群的人数不大于四人。

说实话,我不喜欢网络社交聊天群。

我第一次听说“撕裂”这个词用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话题,就是在疫情初发期间,用来描述朋友圈和聊天群现状的。那时候,面对一个从未遇见过的“新冠”,以及对它的态度,观点不同在所难免,但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平素看上去有着历经数十年浇灌、貌似牢不可破的友谊,瞬间在人们的观点冲突中,遭到瓦解,人与人之间,更是相互动手乱撕。有着交往和友谊基础的人群中,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完全是不着边际地被拉进一个群里的人们。

可以说,聊天群是最容易引发是非的是非地。

我不仅不喜欢聊天群,甚至连网络社交笔谈的形式,都尽量避免采用。

随着相互建立联系变得扫一扫、或者搜索一下就可以互相成为“友”那么简单,这种“加友”已经变得非常廉价和世俗化。一场饭局,一次活动,一个由共同认识的人发起的小范围交流,都可以从此使毫不相干的人成为“友”。

在网络交流中,99.9%通过笔谈。而笔谈这件事,深究起来就复杂了。首先是有没有笔谈的能力。其次是有没有阅读的能力。

1、文字交流,需要表达方,有良好准确的表达水平。

与口头交流一样,交流效果与表达能力正相关,笔头交谈,则需要流畅的笔头表达能力。

实际上,笔头表达,比口头表达还要难——因为文字表达,很难把情绪和语气传递给对方,一个不小心,甚至还走向反面了。这种表达本身,就比口头交流,更容易带来误解。

2、信息接收方的阅读意愿短缺。

越是通情达理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倾听他人,在文字交流中,则容易细读他人的文字,尽量多地吸收他人表达的信息,然后做出反馈。

越是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甚至所处的社会环境差,或者我慢恭高的人,越没有兴趣倾听他人,这从某些细节都可以得到印证。譬如,你刚刚用了很大心血写了一段详细的文字,对方却在之后与你纠缠某个问题,而这个纠缠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你之前发出的那段话所要表达的观点——抱着答案问问题!换言之,无论你怎么表述,对方压根不听(看),只顾着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往往这样的一些人缺乏阅读意愿。

(1)平时就没有阅读习惯的人;

(2)自我为中心的人;

(3)总自己在理的人;

(4)总在委屈,因此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能化解自己的委屈,因此只顾自己发泄委屈情绪的人。

与这样的人,发起文字交流,“味同嚼蜡”这种文邹邹的词,都不足以表达给人带来的愤懑感受。

3、信息接收方的理解能力差,生活阅历不同,同一篇文字,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理解。

用生活中很通俗化的场景来当个例子吧。

譬如,张三和李四是好朋友,有一天发生误会了,激烈对峙。

这时候张三说:“你要是还不能解气,要不打我两拳算了,给你消消气。”

如果这发生在通情达理的人之间,李四大半会消气,或者加上一句,“我打你干嘛,那不是让我犯错误吗?”一言既出,冰释前嫌。

如果发生在三观不一致、认知层次不一样的的人中间,李四可能不理解张三说“打我两拳”的含义——实际上张三用的是一种缓解气氛的交流手段——甚至还这样反馈,“怎么着,你还打算动手打我不成?那你来好了!”

至此,两人之间完全对立!

生活阅历、人生体验、教育水平、乃至于认知体系不同的人之间,人情练达程度和心胸格局都是不同的,在当面交流尚且容易发生误解,文字交流,更加是个风险巨大的事情。

更何况,很多在聊天群里讨论的,压根不是正经事,或者从正经事起头,说不了两句,却偏离了初心,成为泄愤。这如何叫它不翻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真诚疗愈“文字讨好症”
如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社交能力,做一个社交高手?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别拿废话不当话
提高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头条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