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桥乡毛嘴村的记忆片断
有家乡的微信好友给我留言,叫我有空写一写毛嘴村,因长时间在外打工,对于毛嘴村过往的历史,和现在的新情况了解得很有限,故一直没有落笔。但我的塆村与毛嘴村隔河相对,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毛嘴村多有关系,故此,就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把关于毛嘴村的点滴印象写出来,为向桥乡的历史文化,留下一点不被岁月风化、可堪保存的记忆。
 
向桥乡东北面地势高,全是高山,西北面较低,是小块平原和丘陵的组合,千百年来,在大自然力的作用下,水向低处流,这些山峰塑造出了境内的三条小河流,一为斌冲河,一为博士河(其下游称为白水河),一为姜冲河,与我国长江的水流相反,向桥乡境内的三条河流皆是由东向西流,最后在县域的边缘汇入长江。毛嘴村就位于斌冲河与博士河的交汇处,在两河相抱的位置上,有一座外形如海螺的小山,当地人称之为“海螺山”,这是毛嘴村面对县城方向的门户,也是毛嘴村具有标志性的地方。
 
我的塆村与海螺山遥遥相望,清晨一打开门窗就正看到海螺山,隔着一条河,两边村庄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一样的。早晨都是牛哞、猪叫、鸡咯咕咕地闹,夹杂着农人们的喝斥声……夜晚,吃完了晚餐,这边的灯光拉熄了,那边的灯光也逐渐熄了,只有河水在夜光下静静地流淌着,奔向县城之后的长江。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隔河看了几十年的海螺山,也觉得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倒是海螺山旁边的那排高大笔直的水杉树,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农村人们都有栽树的习惯,但他们都只是在房屋的周围因地制宜,零散地栽种,只是考量这棵树将来的个体价值,能成为未来房屋中的一支梁,还是一件家具,树与树之间的协调审美,这是无从顾及的,所以这些乡村散树自始至终无法形成让人心动的风景。但是啊,在记忆深处,毛嘴海螺山河口平原上的那排水杉树,是白水公路边的一道醒目的风景,那个时候,从白水向向桥方向开车行驶,只要你是一个懂得生活之美的人,是很容易感觉得到。那一排整整齐齐的笔直水杉树究是何人主导载种的,已不可查考,它明显地昭示出了这么一种含义,生活在这处的毛嘴村人,是早早地就有了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向桥乡(或许也可也牵涉到白水公社时期的尾巴)境内,全乡境内到处都是褐色的田土,灰黄的土屋墙壁,放眼四望都是萧瑟和艰困的意境,很难找到有生气的地方。有生气、有热闹的地方,必须是有商品购买与交易的地方,而那个时期的向桥乡境内,只有宛如弓背的短短向桥街,呈丁字形的白水街,再加上这毛嘴村,才有东西可买,才可看到橱窗里五颜六色的城市商品,只有这几个地方,才是有点热闹的场所。在白水到向桥公路上向左拐过海螺山坡,再下坡,眼前就是两行法国梧桐树,这里有一座供销社商店,有一家油铺,还有一座小小的供销社废品收购站,毛嘴村村部和小学校也在这里。在那上坡的地方有一间打铁铺,门口常有一堆黑黑的炉灰煤渣。
 
童年时光,乡村各处生长有木梓树,这种树在别处叫作乌桕树,古拙、苍劲、高耸,与樟树的茂盛外形类似,它到了秋天就叶红如火,降了霜之后,红叶掉光了,树上就是满枝的白木梓,大小如同薏仁米。这种白木梓听说是造蜡烛的原料,是可以提到供销社卖钱的。与到向桥、白水相比较,到毛嘴供销社商店是最近的,因此,在小时候,我们同村的伙伴常常去山野里采木梓,收集种田弃用的旧尼龙纸,和一些旧胶鞋、玻璃瓶去毛嘴村卖,然后在那里观看油铺的打油过程,和山坡上瘦黑铁匠的叮当工作。返回时,红红的夕阳正在西方晚空燃烧,照耀得白水河里金光一片,那种时刻,是乡村少年们最兴高采烈的时候。
 
如果要按地势来区分,向桥乡境内可以分为山区村和平畈村两大类,毛嘴村是西北边平畈村向山区村的一个缓冲过渡区,大致兼有二者的一些相同特点。在它的身后,是胡山、宋树、斌冲、桐油畈、曹大山、龙井等山多田少的村区。如果找对门路,这些村向外界可输出的物品比较多,因此运输的重要性就比别处显得更重要一筹了。不知道是哪一年,由斌冲到向桥的沿山公路修通了,只是中间隔着白水河,没有修桥。高大的货车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在海螺山下浅浅的河水中小心翼翼地通过。要是碰到下雨涨水时,汽车就只能停在铁匠铺旁边,等待天晴河水变浅了,才能涉水缓缓通行,爬过河床,大吼一阵,冒出一缕缕黑烟,向白水方向驶去。这里曾是向桥乡中部交通的一处喉咙要道,直接制约着身后几个山区村的物品交易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字标语写满了各村的粉白墙壁,各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于是,斌冲公路与白水公路的无缝连接问题提上了日程。毛嘴村海螺山口处要修大桥了,这是当时的大新闻,也差不多是改革开放后向桥乡第一项重大工程,乡人们都爱看热闹,对于派遣到这里来出工的差,都乐于接受,空手专程来看热闹的人,每天也不在少数。众志成城,石拱公路桥修成了,被政府命名为“博士河石桥”。那时的小学课本里的有一篇文章叫《赵州桥》,介绍隋唐时期的造桥工程,有些小学的老师,每逢上到这一课时,为了能形象地教学,特地把全班学生指挥到毛嘴村的博士河大桥边远近观察,细细考察石拱结构,以便回去各人能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出来。
 
毛嘴村口,博士河石拱桥的修成,为境内人员的往来和货物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人们意料之中的。出于乡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这座石桥的出现,竟成为向桥乡境内一处新的经济增长点,造出了一片新的商业风景。最开始是王塝村人在桥头边开了一间小商店,为过往行人提供烟、酒等日常小商品的便利。这间小店最初真的是很小,高个子的人进门一定要低着头才成。这桥头边处于斌冲、向桥、白水三个方向的交叉之处,人流量不输于向桥街,小店生意的不错,尽入过往乡人的眼睛,那个时期,种了大半辈子田地的农人,只要有从事商品流通的想法,发点小财是很容易的事情。在这间小店的启发下,不到几年的时间,博士河桥头至向桥街之间的商业空白,被逐一填补上了。
 
新建的各类店铺和迁来的人家,都是本乡头脑中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和会赚钱的人士交心深谈过,出过远门,到过武汉或北京、上海,见过世面,他们敢借钱,敢贷款投资,乡间人需要哪些东西,他们晚上用心地盘算过,于是就在博士河桥边建起了房,开起了各类商店。最初这些店铺是瓦房平舍,与乡村民舍无异,待赚到了钱,就笑嘻嘻地亲手请人折了,在旧基上再修档次高一级的房屋,经过如此几番的升级,现在博士河桥边的商业楼群,平均已有三、四层高,已经不输于向桥街、白水街的气派了。
 
上毛嘴村,过了博士河石拱桥,第一个自然塆村叫黄卢嘴,这村曾有一名全乡人都认识的盲人,叫王惠来。他是一名乡村说书艺人,厚道大气,善与各类人物接话茬交谈,因此他也成为向桥乡一带盲眼艺人的领导者。乡村的各类红喜事,总少不了盲人们前去说书庆贺的,这是本乡农民们最原始、最接地气的娱乐节目,说得较好的,就自然成了农民们的偶像明星,他们也自然成了全乡的公众人物,在道路上遇见了,多会和他们打声招呼,如果开车顺路,也会热情地请盲人师傅上车,送他们一程。如果碰上黄道吉日,四邻八乡都有喜事操办,多位盲人各到哪里去赶唱,王惠来师傅居中安排的话语,其他年轻的盲人多是听从信服的。王惠来师傅不仅会说书,也会算命,全乡各个村庄,他几乎都去过,各个家庭的饭桌,他也几乎都坐过,哪户人家请他算命测八字,那饭桌边总是围满了左邻右舍的人,堂屋里总是充满着笑声,那种情景,是乡间农户中很常见的场面。
 
自从博士河石拱桥修成通车后,毛嘴村的面貌,变化得越来越快。村里主事的人注重道路交通的建设,现在过年回乡时,如果有事情经过毛嘴村,除了海螺山那天然的山坡无法避免外,其余各处的村道,都已经实现了硬化建设,且路面都很平坦规整。毛嘴街道两旁的民房,规划得整齐有方,不久的时候,毛嘴村这里一定会形成一个宜居有趣的乡间小镇,会逐渐辐射、影响到它身后的几个山区村,会以乡间公路为线,把各处塆村串成一体,形成一个既有山林美景,又有街市热闹的新型农村山乡生态模式。
 
 

家乡文化天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传播乡土文化

欢迎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水煮海螺
【分享】牧羊河穿越
蓬安县村名
在恩施这个地方,可以让你玩消失1周以上!
早些年,我们的老家是哪个乡哪个村?你还记得吗?
尹潇逸《昇安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