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书 | 那些急于逃离“母爱”的年轻人,都找到自由了吗?

爱应该是一个最美好的词,然而当这种美好超过了某种程度的时候,它会变化成一只巨兽,追迫着被爱的人,压迫着被爱的人,让人感到窒息。对于这种爱,年轻人往往带着愧疚逃离,也许是因为ta无法面对,也许是因为ta渴望自由与解脱。那么面对一份沉重的爱,我们该如何是好?

今天,毛虫班长就为大家推荐一本来自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或许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与生活。

 内容简介 

玛曼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她选择了财无分文的年轻工程师作丈夫。她把一切都投资到爱情之中,却没能获得等量的感情。不幸的爱情使玛曼把全部的爱都转移到了儿子雅罗米尔身上。

儿子成为了她的一切,而母爱也成了雅罗米尔精神和肉体的桎梏。雅罗米尔心灵丰富且敏感,他徒劳地尝试摆脱畸形的母爱,渴望跨过生活的门槛,成为真正的男人。

雅罗米尔爱上了一个出身于农家的红头发售货员姑娘,体验到了爱情给他带来的占有的激情,他的诗歌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获得了成功的他却还是那样的脆弱、虚荣并且专横。红头发姑娘误了他们的约会,为了平息雅罗米尔的愤怒,编造了一个她兄弟企图背叛祖国的荒唐借口。雅罗米尔信以为真并告发了他们。红头发姑娘和她的兄弟因此而被捕入狱。

雅罗米尔不知道文学和现实是不能相容的,他不到二十岁的生命也一步步走向死神,红头发姑娘被捕不久,雅罗米尔患了肺炎,高烧的火焰舔着他的身躯,他的生命之舟被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颠覆了。

 生活在别处:逃离母爱 

文/随喜

看《生活在别处》,看雅罗米尔几乎是病态地逃离母爱,觉得真像我。以己推人,暗自揣测当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独生子女的逃离宠爱脱不开干系吧。

因为母亲的爱,自小就从穿衣戴帽中体现出来,那份被母爱浸泡过的精致笼罩在孩子的整个世界,即使到了15、6岁,即使到了28、9岁依然产生着作用,让这个泡在母爱里长大的孩子永远将“妈妈的小宝贝”几个字镌刻在脸上。

那份该由父亲带来的坚定、自信、独立被单亲家庭屏蔽,谁说单亲家庭没有伤害?我说过,我错了。

为了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独立,为了洗脱“妈妈的小宝贝”的烙印,独子们不得不采用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实现。十几岁的男孩子用斗殴来证明,十几岁的女孩子用怀孕来证明,其实大家不过是在奔跑,向着一个未知的自由奔跑。

绝对自由是存在的,那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为了自由,我们患上了恐爱症,天生对爱敏感,对爱无法投入,对爱小心翼翼,对爱警惕。

要爱,但决不要爱的束缚。于是,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美的欣赏,爱不是嘘寒问暖,爱不是衣食饱暖,爱不是爱人的胃,爱只是灵魂的颤动,爱只是心灵的投契,爱只是可以隔岸相望的忠贞不逾。

其实,我们错了,我错了。爱也许正是愿意为一个人放弃自由的勇气。

用前半生奋力从母爱里奔跑逃离获得的自由,要在另一个人的彼岸失守,也许就是因果报应吧。

 精彩豆瓣短评 

@Nanko: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成此处,崇高感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犹如惊涛骇浪中的小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琴 酒:雅罗米尔始终不真实的爱,母亲的悲剧,自由,假借他人的声音,高处的俯视,以及他作品里不能避免的对媚俗的涉及。镜子是诗人逃不出的理智和期待,那种自我沉醉的可笑结果真是对我们所有装逼和真逼人的绝妙讽刺。连悲剧都得不到。是的,这个原本应当这样却未能这样的世界,生活在这里便是生活在别处。

@布一葵:我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反诗歌的小说,但是我还觉得它是一本反对所有“抒情方式”的小说。因为在这本书中,最会抒情的人,就是最懦弱、无能的人。这本小说是苛刻的、是尖锐的,甚至是残酷的。它戳破了抒情和幻想的气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崇高目标的追求,为什么总是导致暴力横行?
《生活在别处》第七部《诗人去死》读3——雅罗米尔的爱是他的一个梦
大作家昆德拉:性和政治,人在成长中要跨过的两关,生活在别处
人总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要不然凭何慰藉自己
《生活在别处》一个妈宝男的养成记和天才的毁灭史。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诗人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