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花太极螳螂拳之特点
螳螂门之十二纲要,亦称十二字诀,乃是螳螂拳法的核心与灵魂。《拳谱.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中讲,“提纲契领,最要之谓也。”故正确理解此十二纲要,是掌握螳螂拳法真髓本质的关键所在,今为弘扬烟台原传王朗螳拳法之真谛,笔者特将此千古不传之秘整理成文,以飨同好。 一. 螳螂门之十二纲要 螳螂拳术,自明未清初先人王朗祖师融合当时十八家古拳法精华创立以来,已历三百余年,由于传承日久,支脉从生,故而各枝所传之十二纲要亦略有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 黏粘帮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闭 2. 勾搂採挂、刁进崩打、粘黏贴靠 3. 勾挂锯锉、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4. 闪转腾挪、挨帮贴闭、刁打擒拿 此四种十二纲要中,第一种为《拳谱.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中所载之古传正宗十二纲要,为太极梅花(含太极、梅花在内)、秘门、以及家门所传之混元一气勍手螳螂等螳螂拳派所遵循。第二种相传为七星螳螂之十二纲要,第三种为招远六合螳螂所传之十二纲要,第四种为八步螳螂之十二纲要,本文仅对拳谱所载之古传正宗十二纲要做一分析,并对第二种十二纲要亦作一解说,至于六合、八步螳螂之十二纲要,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二. 螳螂门十二纲要总说 (一)螳螂门之十二纲要,并不是单纯的手法,乃是螳螂门技击心法和手法的总概括,它贯穿于整个螳螂拳体系之中,各种螳螂手法皆可由此化出,或化归于十二纲要之中,这一点学者犹须明辨。 (二)螳螂门之十二纲要,在对敌运用时,即可互相克制,又须结合为用。这是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互相克制的对立关系表现在:如遇封逼,则取而黏粘,遇黏粘则寸顿急进以帮贴,遇帮贴则顺送提拿而复进,遇提拿则封闭,彼先出,我慎敌,彼不动,我引诱之;结合为用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彼不动,我引诱之,彼击出,我慎敌,并顺其劲路、招势黏粘,进而施以提拿封闭之术打击之,并以帮贴之法将之送出;另外十二纲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见机而用的,如封中可有提拿,拿中可有黏粘,顺送之法又可有帮贴等等,故而《拳谱●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中云:“夫此十二者即可逼敌于下乎?诚尚未也,犹必能调合为用,更迭而行,互相助之,与夫连环制对,方可行而自利也。。。目注三关,手察敌情,见刚而柔,见柔而刚,刚行附柔,柔行附刚,而相济合,种种变化,皆须熟而善行,乃能进取速利,退避巧捷,刚而摔落与提剁,硬崩而实砸,有降龙伏虎之势,无往弗利,气沉丹田,神雄急定,柔则湛湛兮恍恍,影影兮憧憧,忽虚忽实,一来一往,相机以进退,斯谓之妙焉。论之维易,行之维艰,设此十二纲要,了熟于心,相助为用与?学而有恒可耳。”能达于此,螳螂拳术已登堂入室,臻于化境。 (三)螳螂门之十二纲要,在螳螂拳法的招势名称中均有相应的提示,如双提双剁、左封右崩捶、阳勾叫插捶、粘拿天分打、底叫双帮掌、闭手挺身等等,学者循此认真体悟,自可大有收获,另外十二纲要也可每二字或四字一组,表达一个意思,如黏粘、帮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闭等皆是螳螂拳技击心法的一种表现,学者可自悟,此不赘言。 三.螳螂门之十二纲要分析 (一)拳谱所载之古传十二纲要分析黏:黏者,遂手而粘,应手而入之,就像糨糊所具有的那种能使物体粘合的性质一样,在拳术应用中,黏其手即当凝气,以反攻之,步亦随之,身亦行之,手亦顺肩而塌,随彼而去,而黏之之时现柔,其内则刚而不露,凝气聚神,遂手行之,然行则去而非去,则来非来,惟能取利可也。黏的关键在于,与对方一接手便附于其上,就彼之动而取之,顺彼之退而进之,若彼进亦不阻,诱其近而取之,总之,或进或退之手,惟随彼为出入,缠黏不断,勇柔有度,足在气之善行,互法相合也。粘:粘者,近而不离,接而不断之意,有黏才有粘,粘上则如附骨之蛆,彼若动则随之去,彼若退则跟之,彼不动,则就其定而取之。粘的关键在于:身起则气提,身聚则气凝,步近则力趋,手动如风,行之惟速,随机而变,大有春雨连绵、滴洒不断之势,方可用也。 帮:帮即帮手也,双手并行者为正,次行为副,合以并取之为帮。帮之劲须用寸力,寸力者,方寸之间能用全身之力之谓也,帮的使用应视敌情不同而有所区别,小者以手随採而去,中者两臂并力,拧身而进,大则拔步,全身而用皆以为帮。帮有多弊,低头塌腰,学者慎之。帮不可用于长劲,用长劲则易失重心,自身难保。帮要用的恰如其分,若彼近,则就其近,或採或磕,又继之以取。若彼之退,则顺其退,逐跟而取之,用好帮的关键在于,先能使身手步与气相合为一致,心目明敏,而后附以寸力之妙,速勇之利,则自可收效也。 贴:贴者,双方贴近之意。双方贴近,我可用分身八短、分身十二盘肘贴身藏之妙,以身取敌,如彼进取,则採翻而近身,乘机贴取其中,或双方之手皆合,则亦可顺势进而用贴,彼虽欲退避,亦不可得。用贴的关键在于,大胆深入,敢于贴近,无所畏惧,勇敢不怯。 来:来者,慎守勿慌之意。目明了,心意坚确而智敏,应对随机,变化多策,处置适当,但又含仁忍之意,概侠义作为,扶贫济弱,除 惩恶,份内天职,故武术中最尚道义也。若来者,则任其所来,察其所向,观其所行,连以应之是也。叫:出手谓之叫,叫中即採,岂不知两敌相争,利关荣辱存亡,如遇狡猾之人,一任刺激,终不出手,则势必用叫。叫者,非刚亦非柔,指上打下,左出而右取,如虚如实,虚进则退而为虚,虚之非实,虚退则进,而实取之。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引诱彼方出手,又或彼之手防守其密,无懈可击,我则用七手连拳齐力,虚击以攻开,亦为叫。故日叫者,其性为攻,诱耳。 顺:顺者,顺送不逆也。来则来,去则去,来去皆取彼之力,而加以回力,须察言观色,俱进取之智乃顺也,顺彼之势,借人之力,但去来未见其行,则来未见其踪,匆匆行之,盘旋进之,翻来覆去,非刚即柔,而非详可,学者须自会其意,惟手熟法娴,方能运有自如,顺达于上乘也。 送:送者,帮而急进,去之凝力,回则聚气而提,随至随送,乘隙而入, 彼若不追,虚恍叫之, 若来则送之,设其猛击,宜借其力,顺而取之,是以虚出而实之,急採而速进,其法不一,应视敌情,处置有道,则送法合矣。 提:提者,自下而上,状如提物长高。用于小,则须手,中则及臂,若大,则旋于腰。用于手者,则于採而滚,滚而挑,挑又代劈,皆附于提者也,至若用于臂腰者,应用全身之力。总之,勿计其用何处,惟多持手之阴阳,步之寸趋,身神气心专一聚也,方可用之。 拿:拿者,即擒拿之法,擒有三十八,拿有三十四,相合七十二把,若夫擒拿。擒者,抓敌之术。拿者,捆法为之,擒敌难摆脱,此即为拿。欲拿必先施以擒,后施以反筋、背骨、节膜、截脉、拿穴诸法,方显其神效。其关键在于,行手重而不觉,轻而不浮,法行运于掌,而手与身犹有知觉,用力于未知,去则去,来则来,止则止,定而又起,神欲断又忽行,轻重相应,仍求坚精。轻则轻如蜂飘舞,重则重逾泰山,稳固莫撼,妙诀不一,法进于熟,且精美有判,俗妙不同,何碍概论,同室一师,风俗有异,勿得不审之乎? 封:封者,封制彼方着法,使之无隙进攻,自保之术也。若守若进,统而为封。然封者,莫为刚与,盖亦不得而定也,仍须以来为别,人我斗之,自知宜明也。强又未取,取之亦未变,法贵迅捷神定,行贵气合于劲,重则力勇,轻则力妙,妙则变势又存取,取而无利复归守,如定若行,使之揣测乏倪,取进无门,则封可取利矣。 闭:闭者,逼也,逼紧彼方,使之无立足之地,其若守而似攻,欲逼而不纳,则彼虽巧于叫诱,亦不可得而就利。欲开而大进,则彼虽欲进而不可,欲避又不及,我欲动,则彼忙于闪招,失机而不得自主,斯乃逼之灵魂也. (二)第二种十二纲要解说: 勾:即螳螂勾子,螳螂拳之有名者,即为“螳螂勾子玉环步”此乃螳螂拳之标志也,所谓螳螂勾子,是以食、中、拇指三指成勾,小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成勾时,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要按顺序屈起,不要一起动作,螳螂勾子的小指称钩,无名指称撕,中指称採,食指称裂,合称“钩撕採裂”。此为螳螂拳之特色,非他派武功所能比拟,螳螂勾子的用法有刁勾、勾搂、勾击、臂肘等,做勾搂之勾时,手要虚而向外,其性为柔。 搂:拼五指作擒拿之势,手要向内而实,先以螳螂勾子之刁勾试之,若勾之得手,则继之以搂,使彼方不易解脱我连续之手,其性为刚。 採:在螳螂门中,採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同镙丝上扣一样,抓住对方,先入其肉内,再拧转,出手要求阴去阳回,形成自然的拧劲。二是指一种手法,即勾搂採手,所谓勾搂採手,即合前述勾搂两手为採,复加一手便成一组採手之完整手法,先勾者虚,其性属柔,继搂者实,其性属刚,再加拳掌,寓攻击性于其内。便成螳螂手法中著名的勾搂採手了 挂:在螳螂门中,挂可依据其攻防性质不同,分为两种,防守性的挂手,其性属刚,是为破解螳螂门“八刚”中锐不可挡的泰山压顶、迎面直捅等手法而设,若彼用此类手法,攻我上中路,我即可屈肘横拦、斜挂,以化解彼之来手,此种挂手,在家门所传之勍手螳螂拳路如插捶、四路奔打中均有体现。攻击性的挂手,以左挂手为例做一说明,我以左反掌、右正掌,合两手之势,向彼之来手扑去,自外劈开门户后,替出左掌迎头劈落,抢攻于内,外内反复,左右俱进,连环莫止,取彼之上中路,攻击性的挂手其性虽刚,但却有以柔克刚之妙。 刁进:所谓刁者,即前所述之螳螂勾子,螳螂勾子在使用时,性须连以打,即刁即打,刁打连为一体,其间不能有丝毫犹豫。所谓进者,即以螳螂勾子,即刁即进,进而施以螳螂打,刁进中的进字,其真正用意乃是提醒学者,切勿仅得意于刁住来手,而不思进取,贻误战机,而使螳螂打无从施展。 崩打:所谓崩者,是指螳螂门主要手法崩捶而言,崩捶出手有小泰山压顶之势,变化多端,颇为凌历,所谓打者,即刁打之意。刁打之打,乃螳螂打,含太极打、八卦打、挟山超海打、逐步为营打、冲围打、环攻打、顺返打、倒返打、回风打、流水打等一切打法于其内,螳螂打一经施展,则“三盘一体,周身一气,势如蝴蝶穿花,似蜻蜓点水,四面双绕上下,旋转叠如捶山,令人入手无路,而触外受伤,随机应变,浑身是打,达于混然一太极之境。” 粘黏:粘黏者,先黏紧彼方,使之无距离障碍,就彼动而施以粘手取之,粘手者,系由重复採手组成,先自外採入,再自内採出,接而不断,近而不离,自中门抢攻,锐利而敏捷,变化莫测,粘之至尽乃化出各种拳掌之法。 贴靠:贴者,与彼方贴近之谓也,既已贴近于彼,则我可施用一切短打手法,螳螂拳素有“短打总敌”之称,贴身短打乃其专长,一经贴近,彼方即使想退却,亦当为我短打手法所控制,我可乘贴近之机,施以“靠打”之法取之,螳螂门靠打之法,若用长劲,则为发放,若用短劲,则彼不及跌已重伤其中,贴靠之法在施用时,要以本门“玉环步”、“蹬扑”为主,兼以分身八短、分身十二盘肘贴身藏的用法,则腿足提缩似螳螂,势如龙驹扭丝缰,勾错刀叉同互上,谷应山摇一齐撞,头肩肘手足膝胯,七体如一整如铸,自可发挥螳螂打之神效。 (三)两种十二纲要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种十二纲要之间虽有所区别,但其内理却是联系一致的,相比而言,拳谱所载之古传正宗十二纲要,是对螳螂门技击心法与手法的高度概括,可谓匠心独具,符合十二字诀在螳螂门武功技击中总纲、纲领的地位,故谓之“十二纲要”。而第二种十二纲要,则是以螳螂勾子为基础,偏重于对手法的概括,较符合字诀的称谓。 四。整理说明 1. 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光辉 重订本)。家门所传之《混元一气勍手螳螂门拳术秘诀之谱》等古传螳螂拳谱本。以及郝家太极梅花螳螂传人、烟台王朗螳螂门八代正传钟光辉先生的著作《螳螂拳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 2. 螳螂门之十二纲要,原属拳谱中的秘传核心内容,历来不对外公开,今笔者将之整理成文,以期能够加强螳螂同门间的交流、联系,对弘扬螳螂拳法真义尽点滴微薄之力,由于成文仓促,虽三易其稿,亦难免有不足之处,望本门先贤及高明之士给予补正。 螳螂手法纲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术精华【螳螂拳谱】
螳螂拳崩步拳谱
闲聊于某人滥编《螳螂拳》(十一)
太极梅花螳螂拳,手劈中门架肘顶,个人理解自娱自乐
勍手螳螂门练眼功法.刘连洋
螳螂拳—拳谱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