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劫》仁医吴又可写就我国首部传染病专著(上)

传染病是一类在人体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古代欧洲的黑死病、美洲和非洲的黄热病、西班牙的大流感,近年发生的“SARS”(非典)、禽流感病毒(AIV)等事件,都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我国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等原因,传染病流行,给广大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明清时期传染病更是频繁发生。据统计,明朝共发生大型传染病64次,清朝共发生74次。

差点摧毁欧洲的黑死病事件(网络图)

中医称传染病为疫病或瘟疫。虽然历代医家对瘟疫的防治都很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医典《素问·刺法论》中就有对瘟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千金方》等书也有对瘟疫的相关论述,但这些资料都不系统。开创传染病学系统研究之先河,也是我国首部治疗传染病的专业著作,诞生于3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当时,农民起义、满族入侵给朝廷“人祸”打击的同时,比非典厉害数倍的“明末SARS”也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天灾”中催生了一部奠定传染病理论基础的名著。

2003年5月11日北京地坛医院,抗击非典的战役进行中。(网络图)

游医矢志攻瘟疫

“督师如晤。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又可有心无力唯有不辞而别,乱世苍生各有宿命。”这是电影《大明劫》中,督师孙传庭劝说吴又可随军出关,吴又可却不辞而别,临行时留给孙督师的信的内容,寥寥几字写出了他出生乱世的选择。影片最后,他带着师妹赵云舒及其孩子隐居苏州洞庭湖边,凭借着自己对抗瘟疫的经验,奋笔疾书,为后人控制瘟疫留下了一部可作参考的医典。

影片《大明劫》中,吴又可正在采药。(冯远征饰,网络图)

抛开影片情节虚构的成分,孙传庭、吴又可都确有其人,剧中故事背景、人物生平也与历史相符。但历史上关于吴又可的记录比较少,幸运的是他留下的那部专业医典,可以让后人找到其人生足迹。而吴又可征服瘟疫的故事,要从明末那场著名的“SARS”说起。

1641年春,瘟疫之魔降临人间。十数年来,瘟疫接连不断,此次更是最严重的。农历五月,瘟疫蔓延到江苏、河北、山东等地,百姓死伤无数。江苏吴县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更有甚者,家里的鸡鸭牛羊等禽畜也受疫而亡。

瘟疫给古代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网络图)

对此,大部分医生都墨守陈规,依照千多百年前的医典《伤寒杂症论》,生搬治疗伤寒的方法,结果不但病人没好转,医生也常常染病而死。

59岁的吴又可不同于一般医生。他本名吴有性,用字“又可”行世。看到守旧的积习,痛定思痛后,他大胆提出“法无古今,惟为时所以时所宜”的治疫思想。他很明白,成天坐在书斋冥思苦想,或钻进旧书堆里找资料,不可能征服瘟疫;要想找到控制疫情、治疗病人的方法,就是走进疫区,接触病人。

于是,吴又可不顾个人安危,背起药箱,戴上口罩,或进出牛棚羊圈、鸡窝鸭舍,观察禽畜的疫情;或深入百姓家,一个一个悉心治疗。这日,他来到平民朱海畴的家中。朱氏因患瘟疫整天躺在床上,只有口、眼能动。吴又可诊断后,一边让他与家人隔离,一边开列“十二两大黄”的药单。正如影片《大明劫》所说,大黄号称“将军药”,药性峻猛,具很强的泻下作用。按说朱氏发病多日,体质甚虚,此药下肚恐有性命之虞。吴又可艺高人胆大,毅然让朱氏按天服用大黄,遂将肚里的毒素系数排出。如此调理一个多月,朱氏恢复正常。

“将军药”大黄(网络图)

凭借年轻时阅读的医学典籍,以及多年的行医经验,吴又可救活了不少患瘟疫的百姓和兵士。人们都充满感激之情,他所过之处都是赞美之词。

首次提出疠气说

赞美归赞美。吴又可很清楚,自己虽然救活了不少人,但没完全弄清瘟疫的病因。之前主流医家都认为瘟疫主要由传统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四时季节反常则是“六淫”的催化剂。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发现它们都不是瘟疫发生的必然条件。反复思考和验证后,吴又可提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气称之为“疠气”。为了解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疠气,他进一步指出:“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无象可见,无声无臭。”大致意思是,人们接触到疠气时并不知道,只有发病时才晓得。他把这些理论写在本上,准备将来记入书里。同时,他深入研究牛羊鸡鸭等动物与人体疫病的联系,总结其传染特点、潜伏期、治疗原则等,最终提出疠气传播广、潜伏期长等先进观点。

疠气通过空气传播(网络图)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疠气又叫戾气、疫气、异气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易通过空气和躯体接触而进行传染的病邪。疠气病邪实质是一类用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的病原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具有专易侵犯某些动物组织系统的特性,比如脑炎病毒就很易侵犯神经系统。吴又可提出关于疠气的认识,比西方科学家得出的类似结论早了两百多年。

吴又可能创造性地提出疠气学说,绝非偶然。他不是一般游医,而是知识广博的儒医。年轻时,朝廷聘请他到太医院任职,他不喜宫廷争权夺利的氛围,没干几天就回到家乡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市吴县)。姑苏是当时的纺织业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医汇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有更多机会接触良好的医学教育,同时也受到了新兴思想的影响。医术上,他扎下了坚实的基础,渐渐闻名四方;思想上,他种下了追求革新的种子,并最终提出创新学说。

吴又可画像(网络图)

为匡救时弊,立志革新,吴又可生出拯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深深明白,要想根本控制瘟疫,有效治疗患疫病人,为后世留言,必须要写一部关于瘟疫的医书,从瘟疫的根源、控制原理、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也只有这样,他才称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大医”。或许影片《大明劫》的编剧正是由此读懂了吴又可,所以才设计出前文“留书夜辞孙督师”的故事。

吴又可多久才写出那部论述瘟疫的医书?那部书有何亮点?对后世医家有何影响和现实意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集分解。
——————————————————

   【参考资料】

    1、 论文《江苏名医吴有性》,作者长青,《山西中医》2005年。

    2、 论文《传染病学的先驱——吴有性》,作者林功铮,《中国医学》2003年1月。

    3、 电影《大明劫》,2003年上映,冯远征扮演吴有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医写瘟疫
文史宴|医瘟疫还是医天下?——被埋没的好片《大明劫》
《大明劫》游医吴又可,身不由己小人物也可成为末世大英雄
明代名医吴又可
温病学连载。吴又可瘟疫论-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达源散新思维4
​明朝灭亡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