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缔组织病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
userphoto

2022.06.25 福建

关注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等,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肌肉、关节、皮肤等结缔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并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的系统性疾病,其中包括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1]。CTD相关的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PN)发病率在既往文献报道中差异较大,SLE为1.5%~45%,PSS为7.5%~45%[2,3]。目前认为产生PN的主要机制是CTD会诱发小血管炎性反应,导致小血管炎性闭塞,从而引起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及功能损害,另外一些特殊病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病等出现的多发结节对外周神经的嵌压也会导致PN的发生[1]。为了更好地了解CTD相关PN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CTD相关PN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TD相关PN患者13例,均仅患有一种CTD并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协会SLE诊断标准[4]或2002年美国欧洲(US-EU)PSS分类诊断标准[5],包括8例SLE、5例PSS,男5例、女8例,年龄29~79岁、平均55岁,起病年龄29~75岁,病程14 d至5年、平均19个月。患者均无糖尿病性、免疫性及其他代谢性、中毒性等周围神经病。

2.临床资料:

详细记录13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自身免疫抗体谱等相关检验的结果、周围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特点以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

3.电生理检查:

采用维迪公司的CKP肌电图仪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收集13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患者平卧,皮温32 ℃~34 ℃。(1)感觉神经传导检查:记录电极及参考电极均使用针电极,刺激电极使用鞍状电极,用顺向法刺激双侧上肢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下肢腓肠或腓浅神经,刺激强度<20 mA,频率1 Hz,刺激持续时间为0.2 ms。(2)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记录电极及参考电极使用表面电极,刺激电极为鞍状电极,刺激持续时间脉宽0.2 ms,刺激频率1 Hz,选择上肢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下肢胫神经和(或)腓总神经。(3)分别收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上肢的CMAP分别在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记录,MCV是计算腕和肘之间的传导速度,SNAP在腕记录;下肢的CMAP分别在踇趾展肌、趾短伸肌记录,MCV是计算踝部和腘窝之间的传导速度,SNAP分别在小腿后部中下1/3近中线、腓骨小头远端2 cm处记录。依据电生理结果分为脱髓鞘型及轴索型。

二、结果
1.临床症状:

(1)8例SLE相关PN的患者中,女∶男=3∶1,年龄为27~79岁,平均50岁。其中4例(50%)患者急性起病,1例(12.5%)亚急性疾病,3例(37.5%)慢性起病。6例(75%)患者以麻木、针刺样疼痛等症状起病,其中1例伴有力弱,2例(25%)以力弱、足下垂等症状起病。6例(75%)患者首先累及下肢,其中4例(50%)以单侧下肢起病,2例(25%)四肢同时起病。5例(62.5%)患者双侧病变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受累的双下肢麻木、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受累范围不对称,3例(37.5%)患者双侧病变对称。8例(100%)患者均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性发展。其中PN病程最短的患者经免疫治疗后肢体麻木、力弱的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所有患者均无体位性低血压、腹泻、便秘、出汗异常等自主神经受累表现。(2)5例PSS相关PN的患者中,女∶男=2∶3,年龄为42~75岁,平均63岁。其中4例(80%)患者慢性起病,1例(20%)急性起病。5例(100%)患者均以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等症状起病,其中2例伴有力弱。3例(60%)患者四肢同时起病,2例(40%)首先累及下肢,其中1例为单侧下肢。3例(60%)患者双侧病变不对称,也是主要表现为受累肢体麻木、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受累范围不对称,2例(40%)患者双侧病变对称。5例(100%)患者均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性发展。

2.电生理检查:

(1) 8例SLE相关PN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检查有4例(50%)患者为多神经病(polyneuropathy),3例(37.5%)多发单神经病(multiple mononeuropathy),1例(12.5%)单神经病(mononeuropathy)。5例(62.5%)患者同时出现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其运动神经的电生理异常均表现为轴索损害,表现为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降低或无反应、针极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其中2例仅累及下肢,3例累及四肢,但下肢更容易出现电生理异常。2例(25%)患者仅出现下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未引出。1例(12.5%)患者仅出现双侧下肢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为轴索损害。(2)5例PSS相关PN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检查有4例(80%)患者为多神经病,1例(20%)单神经病。4例(80%)患者出现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其中3例为轴索损害,表现为CMAP波幅降低,1例为脱髓鞘损害,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3例累及四肢,电生理也提示下肢更容易出现电生理异常,1例只累及双下肢。1例(20%)患者出现四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未引出。

三、讨论

CTD相关PN是一组临床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各CTD相关PN的发病率在既往文献报道中差异较大[2,3,6],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以多神经病或多发单神经病最为常见,不对称分布,下肢较重,表现为麻木、疼痛、力弱等症状,具有长度依赖性,电生理以轴索损害为主,以下肢感觉神经更容易受累[1,2]。目前认为其主要机制是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累及营养周围神经的小血管病或直接累及感觉神经元而导致PN的发生[1]

临床症状方面,本组8例SLE相关PN患者中,以中年女性为主,多为急性、不对称起病,下肢较上肢更容易受累,多同时累及感觉及运动神经,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足下垂等症状,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2,7,8],但5例PSS相关PN患者中,却以男性为主,而且多慢性起病,这与既往文献报道差异较大[2,7,8],可能与该组病例数较少有关。另外,5例PSS相关PN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发病年龄较SLE组大,病程进展较SLE组慢,而且更多以四肢同时起病,这种差异除了病例数少、个体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等有关外,是否与这两种CTD的炎性反应机制、炎性活动程度不同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组中有1例SLE病程仅有20 d的年轻女性患者,其PN与原发病仅相差半月,免疫治疗后PN的症状得到较好改善,但是同组中1例SLE病程为4年、PN病程仅有1个月的中年女性患者,免疫治疗后效果不佳,是否提示在PN症状出现之前,CTD已对周围神经产生亚临床损害,导致PN预后较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生理方面,两类患者均以多发性神经病为主,多同时出现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其中SLE患者更多以下肢受累为主,而PSS更多是四肢同时受累,但下肢的损害程度重于上肢,这与各自的临床特征相符,且两者均以轴索损害更为多见,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2,7,8]。但是SLE相关PN患者的轴索损害表现为CMAP波幅降低,甚至是无反应,而PSS组均为CMAP波幅降低,提示SLE患者的轴索损害较PSS患者更重,可能与病例数不足有关,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了SLE相关PN较PSS相关PN症状更重、进展更快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有1例PSS相关PN的患者电生理表现为脱髓鞘损害,提示脱髓鞘性PN也可能是CTD相关PN的电生理特点。大多数无伴PN的CTD患者未行电生理检查,因此无法与本文患者的电生理结果进行对比。

在回顾病例的过程中,发现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PN的男性患者,其电生理提示四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异常,表现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掌心传导速度减慢、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经肘部传导速度减慢、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经腓骨小头处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存在多处嵌压性单神经病,曾有文献提出因RA易出现关节畸形,以至于常合并嵌压性周围神经病[2,3,9],提示当出现不典型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时,应注意CTD的筛查。

CTD相关PN的临床症状具有个体差异性,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可出现在CTD病程中的任何阶段,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远端麻木、疼痛、足下垂等症状,具有长度依赖性,不对称分布,电生理以双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轴索损害为主的多神经病,临床症状与电生理结合有助于鉴别及早期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例
【专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合并感染:C反应蛋白的特殊判定价值
【学术分享】呼吸科相关疾病的抗体检测(下)
全面认识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执考一句话经典汇总!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