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篇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又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立治疗原则。所以,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表 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一般比较深重。
       (一)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之证候。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其具体内容详见脏腑辨证部分。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⒈ 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的,称为表里同病。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此即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亦有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所致。
       ⒉ 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状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因素,皆能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若经及时治疗,患者热势逐渐减退,咳喘渐平,则表示里邪外透,由里出表。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多从病人的面色、寒热喜恶、四肢冷暖、口渴与否、二便情况、舌象、脉象等的变化,进行辨别(见表6-1)。
       表6-1 寒证、热证鉴别表
       症状
       证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 渴
       大便
       小便
       舌 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清凉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迟
       热证
       红赤
       燥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⒈ 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临床上所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皆属此类。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稀溏的下寒证,这便是寒热错杂证。
       ⒉ 寒热转化 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若临床中先见热证,后见寒证,而当寒证出现时,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如某些温热病,在危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的元阳,阳气骤虚,可由原来的壮热、目赤而突然转化为面然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一派阳气暴脱所致的阴寒危象,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又如,风寒束肺证,初起表现咳嗽、痰涎清稀、苔白滑,但由于失治、误治,寒邪郁久从阳化热而见发热、咯黄稠痰、胸痛、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痰热壅肺的症状,属于由阴转阳,由寒证转化为热证。
       ⒊ 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因其临床症状与疾病的本质不一致,故需要细心辨别。
       ⑴ 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这些说明内热炽盛是真,而外呈之寒象则是假。
       ⑵ 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则是假。
       三、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主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而虚证则主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⒈ 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⒉ 气虚证 气虚证乃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
       ⒊ 阴虚证 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⒋ 阳虚证 阳虚证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zaozi002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二)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症状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辨别虚证和实证,主要从病人的形体盛衰,精神状态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与拒按,以及舌、脉的变化上相鉴别 。(见表6-2)
       表6-2 虚实鉴别表
       症状
       证
       病程
       体质
       形 态
       疼 痛
       二 便
       舌 象
       脉 象
       虚证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
       隐痛喜按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嫩,少苔
       细 弱
       实证
       新病
       壮实
       精神兴奋,
       声高气粗
       疼痛拒按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苔厚腻
       实而有力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虚证和实证之间发生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等相关变化。
       ⒈ 虚实夹杂 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夹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有的是以实证为主,而夹有虚证的;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的;有虚实证并见、并重者。如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临床上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等实象,但又见形体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
       ⒉ 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故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实证转化成为虚证,多因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成,出现例如低热、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虚证表现。虚证转化为实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临证中多见的是先为虚证,而所转化为虚实夹杂证。如脾虚食滞证,见食少、纳呆、身倦乏力等脾虚症状;由于脾失健运,继而会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四、阴 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此类病证,其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主要见证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此证属热、属实。此类疾病,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主要见证有: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是在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或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的。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亦可出现亡阴,只不过其先后、主次不同而已。为此,在临床上应分别亡阴、亡阳的主次矛盾,才能达到及时正确的抢救目的。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应用八纲辨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如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例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区别,还有表寒里热、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表证如此,其他之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基本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热极的时候,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为此,在运用八纲辨证中,既要掌握八纲其各自不同的辨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这样,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八纲辩证,什么是八纲辩证?
论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刘渡舟
中医诊断方法
望舌辨八纲(肖春宏老师)舌苔薄为表证,舌苔厚为里证;
中医辩证之八纲辩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