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二十四节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也称“消瘅”、“消中”、“膈消”、“肺消”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与肺、胃、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共病论》篇)。这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异常,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烁肺胃阴津,发为消渴。正如《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三、肾虚精伤:劳欲过度,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致肾虚与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此即《备急千金方·消渴》篇所说:消渴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
       因此,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虚,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在病变过程中,其虽可伤及五脏,但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肾最为重要。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肺受燥热所伤,治节失职,水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则口渴喜饮。胃为水谷之海,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胃津不足,致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肾主水、藏精,燥热伤肾,气化失常,故小便量多;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则小便混浊而有甜味。三脏虽有所侧重,但往往又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肾失于滋润;胃热炽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也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常相互并见。
       消渴之证日久,迁廷不愈,阴损及阳,则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
       【辨证论治】
       临证时应辨别上、中、下三消的主次,区别阴虚与燥热的标本轻重。在一般情况下,本病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治疗本病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则佐以清热,下消日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
       一、上消(肺热津伤)
       [证候]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 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燥热伤肺,肺失治节,水不化津,直趋下行,则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征。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消渴方(花粉末、黄连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治疗。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无力乃肺肾气阴两虚,可加天冬、麦冬、党参。若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肺胃炽热,气阴两伤,可加党参、石膏、知母。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脾俞,用泻法。
       二、中消(胃热炽盛)
       [证候]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证候分析]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见消谷善饥。火热灼耗胃津,致口干欲饮。津枯肠燥,传导失职,则大便秘结。水谷精微受损,生化乏源,肌肉失养,故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玉女煎(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加黄连、山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玄参以清热生津通便。
       [针灸治疗] 可选取内庭、三阴交、胃俞、脾俞,用泻法。
       三、下消
       (一) 肾阴亏虚

       [证候]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或尿有甜味,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或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脉沉细数。
       [证候分析] 肾阴亏损,固摄失常,气化失司,津液直趋下行,故尿频量多;水谷精微下泄,故小便混浊如脂、或尿有甜味。腰为肾之府,肾阴亏虚,精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不能上濡清窍,则头昏耳鸣;不能营养滋润肌肤,则皮肤干燥瘙痒。阴虚生内热,故出现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 滋阴固肾。
       [方药]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治疗。若出现烦燥、失眠、遗精等症,为虚火偏盛,可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桑螵蛸。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脾俞、中极,用补法。
       (二) 阴阳两虚
       [证候]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甚则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 阴阳两虚,肾失固摄,气化失司,不能约束水液,精微下泄,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水谷精微下注,不能薰肤充身,致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致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则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阴阳两虚之象。
       [治法] 温阳滋肾固涩。
       [方药]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脾俞、中极(灸)、命门(灸),用补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渴辨析与治疗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20课程重点【百病百讲】第二十讲:消渴(糖尿病) “多食、多饮、多尿又消瘦小心是糖尿病!
【中内】20考研进行时-第192天
消渴(中医学人卫8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