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临床经方实践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黄柳华

一、现代临床特点

1.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后来居上、在我国反客为主,临床上处主导地位。中医学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仅被纳入非主流、传统医学、替代医学范围。我国600万从事医疗工作者中,中医仅占50万,不足10%。

经济空前发展,环境、社会因素的改变,形成了以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疑难病为主要格局的发病规律,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全球瞩目的热点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其死亡率占全球总死亡率的三分之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我国正面临慢性病的严峻挑战。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位于前4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均属于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已从1973年的53%上升至目前的85%。每年约370万人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

化学合成药不良反应显现、细菌耐药性快速提升,“超级细菌”及“变异病毒”的出现。还有许多诊断清楚、或诊断不明的“现代病”,西医无从对策,或者以有创的治疗令患者无法接受。

2.医患关系紧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从医环境有待改善。

3.WHO1996年“迎接21世纪挑战”

提出从疾病医学——健康医学

从重治疗——重预防

NCD在全球的蔓延已经成为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提出多学科整体化NCD预防战略。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了人们对生命质量、健康长寿期望的提升。

二、选择经方理由

1疗效可靠

《经方》始于实践,张仲景原属南阳大族,拥有二百多口人,但从建安元年不到十年就死亡三分之二,《伤寒论》原序中曾悲怆哀叹“感往昔之沧桑,伤横夭之莫救”从而奋发实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书立说。是以生命鲜血为代价的真知灼见与积淀。

朱老曾说:“中医生命在学术,学术之根源在临床”。临床疗效是中医安身立命之本。《经方实践录》自序提及应用经方“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尤其在治疗许多危重疑难病例中疗效确凿,令人震撼。选择经方是临床的实际需求,是重振中意的利器。

2创新源泉

《经方》上溯岐黄,下逮百世,素有“方书之祖”称位。所创六经辨证、病脉证治,是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典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后世临床大家各有新悟,无不承研《经方》而精成。

3降魔“真经”

中医学界乱象丛生,是源于学术浮躁。一千七百多年前,张仲景已经告诫“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真是精准的画像。

又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理论淡化,不求甚解。

4资源告急

管理体制的所致过度医疗,以及大复方的思维定式,与《经方》方症对应的严格逻辑辨证、药简效卓相去甚远。

竭泽而渔、掠夺式的中药採耗,导致中药资源的浪费、告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令人堪忧。

三、经方实践体悟

1.系统学习、整体把控

中医学有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经方更是灵魂所在,应反复通读层层深入。浮躁学风浅尝辄止,难出精品。

2.病脉证治、重在体悟

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为例。开章明义提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实际上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融在一篇当中探讨。并且在整个一篇治疗当中,既有典型的化痰通阳散结的瓜蒌薤白汤,又有补虚助阳的人参汤。以虚实夹杂、气血血瘀、痰瘀交阻是最主要的病机,颇相吻合。

经典重在领悟,所以经典不单单是读出来,甚至也是背出来的,而是体悟出来的。

3.衷中参西、病症结合

经方实践中可以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采取“拿来主义”,对现代医学有关的客观检测作为重要参考。曹颖甫《经方实践录》以抵挡汤治疗妊娠伴腹腔脓肿病例自按“然当时非经西医之考验……..也断然不敢用此。“尤其是在现行的医疗环境下也是势在必行。另外作为一个治疗前后定性定量的比较也有所依据。

4.超越基于继承、创新才有出路

《伤寒论》原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卷、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继承发扬,源流有序,发展创新了六经辨证。屠呦呦教授依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采取以低温乙醚提取,在第191号样品发现青蒿素。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然超越必须基于继承,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huaxiangyish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须重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胡大一:应对非传染性疾病挑战——关键是行动
中医中的伤寒是指什么?
论经方中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
金匮要略研究(连载十一)
《金匮要略》概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