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与临证(一)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二)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内容包括病因、病理、病性、病位、病势等。它概括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失调、邪正交争、升降失常等一系矛盾运动,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着眼点。从辨证施治的内容看,应包括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其中“理”是第一位的,所谓“理”就是指病因病理,即辨析病机,它是立法、选方、议药的依据。《神农本草经》说:“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既然掌握病机如此重要,所以要“谨守病机”,不可有丝毫差错。那么该如何辨析病机呢?本节提出“各司其属”,也即掌握各种病象的病机归属。病机十九条认为,不同症状有不同病机,相同的症状也有不同的病机,不同症状也可能有相同的病机。掌握症状与病机之间的隶属关系,是辨证的关键。临床主要是根据藏象理论五脏六腑的特性、生理功能等,运用类比的方法,辨识病象,探求其发生的原因、病变部位与性质等。如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多风,而风气属阳,性动,故肢体动摇,头目眩晕等病象类风而确定病机多属于肝。有如火邪属阳,其性炎上、急迫,有亢张、灼物、耗液等特点,故其为病多致高热、伤神而神昏、狂乱,伤筋而拘挛抽搐,伤营血、筋肉而生痈肿,病象多向上冲逆急暴等。

案例:沈女,46岁,江苏太仓市人。患胃病史5年余,诉食后饱胀、痞满,嗳气,无泛酸腰酸,久立尤甚,大便秘结,3日一解。患者形体瘦长,长期从事缝纫工作,平素活动少,因食后易胀,故进食不多,尤不喜食油腻,常以素食为主。来诊时形容憔悴,舌质淡苔薄,脉细濡。根据症状及瘦长体形,考胃下垂可能,嘱作钡餐X胃片,结果提示:胃下垂5厘米,伴慢性胃炎。此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胃失腐熟功能,用补中益气汤方加枳壳、鸡金、木香、焦山楂等。先后治疗6个月,同时嘱食荤腥,并作仰卧起坐及腹部按摩等运动。克I复查示胃下垂2厘米。继用前法调治,症状消失,纳便均调,胃中和。

按:患者患胃下垂,辨证时抓住瘦长体形(体质学中属无力型)及胃排空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确定其病机乃中气下陷所致,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坚持用补气升清、消补兼施之法,收效满意。中医所称辨证施治,实质是病机治疗,而分析病机的关键是抓住主症与病机间的隶属关系。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一)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在运气学说中,肾主寒水之气,主温煦蒸腾气化,若肾阳不足,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经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刘渡舟教授认为此少阴阳虚,虚阳外浮,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诚如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标本兼治。

案例:钱某,男,43岁,某酒厂锅炉工,1996年1月9日来诊。

自述2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始以为劳累使然而未及时就医,后震颤逐渐加重,有时端杯饮水亦致水晃溢出,曾在某省级医院作多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患者要求中医治疗而来诊。诊见:双上肢震颤,脉诊时亦然,稍用力固定方止,面色晄白似肿,按之不凹陷,吐灰色痰(可能与职业有关),大小便尚属正常,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治以真武汤方:附片12克(先煎20分钟),白术15克,茯苓20克,生姜10克,芍药15克。嘱服3剂。二诊时病人自述服药后感觉舒服,但笔者观之双上肢震颤并无明显减弱,他症及舌脉同前。因病人服药后自觉舒服,又无其他不良反应,故嘱原方再进3剂。三诊时病人自述震颤偶尔有停止之时,脉诊时亦无需再用力固定,舌脉同前。说明方已对证,再进3剂。四诊时,震颤已明显减弱,端杯饮水已不外溢,面色始转荣,已无似肿之感,脉也较前有力,再进3剂。五诊时,震颤偶作极微,需仔细观察方觉,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咳吐灰痰同前。病已十去八九,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彭雪红《江苏中医》1998年第7期)

按:症以上肢震颤为主诉,考其病因,未经发汗误治,观脉证面色晄白似肿,舌淡,苔白润,为少阴阳虚,寒水之气浸淫经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取真武汤温阳散水气,为治本之举,虽未用解痉止颤之药,病得缓解。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一)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肺主气,司呼吸,外邪入侵,肺失宣肃,气壅郁肺金,或胸闷,或气急喘促;或外邪久恋,病久肺气虚衰,宣发和肃降无能,亦可导致胸闷窒塞,气逆喘促诸症。前者属实,后者属虚,但总归于肺。《景岳全书》的描述颇为周详:“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绝,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所以张景岳把实喘称为“真喘”,虚喘称为“似喘”,“真”与“似”是相对而言,临床所见,往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案例:谢君,男,59岁。就诊日期:1970年2月23日。

主诉:咳嗽气促1周。

现病史:哮喘反复发作已有2年余,近1周来咳嗽气逆,哮吼痰鸣,咳甚则痰中带血,痰多呈稀薄,经夜作咳,不能平卧,口稍渴,大便时见溏薄,服土霉素及氨茶碱疗效不显。今由友人介绍来裘老处诊治。苔薄腻,脉濡滑。

诊治:脾肾阳虚,不运精微,水湿逗留,又感表邪,引动内饮,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发为咳喘。治当先予化痰止咳,肃肺平喘。

处方:第一方:淡黄芩12克,葶苈子9克,北细辛3克,天竺子12克,川贝粉(分吞)3克,净麻黄9克,大生地30克,炙百部12克,炙紫苑9克,生甘草9克,嫩白前9克。3帖。

第二方:龙胆草9克,诃子肉12克,天竺子12克,生百部12克,淡黄芩15克,大熟地24克,净麻黄9克,淡干姜9克,炙兜铃9克,生甘草3克。3帖。

效果:服第一方3帖后,咳嗽大见减轻,痰中挟血已止,哮喘减轻,仍服上方10帖,夜间已能平卧,但喉中仍可闻及痰鸣音。后改服第二方,服药3帖后,哮喘基本已平,咳嗽白天不显,夜间咳嗽稍见,仍服第二方7帖,咳消,痰去,喘平。

按: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系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为气之市”。气因邪阻,宣肃失职,喘咳俱作,治当豁痰宣肺,降气平喘。裘老用麻黄、干姜、细辛温肺平喘;以葶苈子、白前肃肺平喘;以天竺子、川贝粉、紫苑化痰止咳;因痰中带血,故以生地、黄芩凉血清热,痰血即止,咳痰、气促明显改善。患者年近六旬,肾气已亏,脾虚湿重,裘老用熟地、诃子肉补肾纳气以平喘,标本兼治,邪去而正安,喘咳渐平。(《裘沛然医案百例》)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日期:2006(1) 作者:王庆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内经》中审机定治方法探析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推拿治疗学
国医大师徐景藩诊治胃下垂的经验,太珍贵了!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