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承笔记】广东人的脾胃有什么特点?又该如何调理?

【摘要】从五行学说入手,了解广东脾胃病的特点,分析五行制化理论下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健脾为主,调理气机;调理心肝肺肾,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广东脾胃病;藏象学说;五行生克制化 

脾胃病是现代临床上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体系,广东省因其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等特殊因素是脾胃病的高发地区,祖国医学从五行学说上对病人综合分析,辨证论治,以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广东脾胃病的特点

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沿海地区,天气潮湿,气压偏低,气候多变,自然气候湿热,寒湿为主;脾土易受困而聚湿生痰,即脾生湿;水湿又反过来困遏脾,即湿困脾;当地居民喜欢吃海产品,海产品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致脾气虚衰;所以广东脾胃病的特点是虚实夹杂,脾虚与痰湿互见,多见脾胃阴虚,脾胃温热证。

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两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五行学说以五行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的功能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这种关系把五脏联系成一个整体,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依照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调节肠胃病

中医藏象学说:

脾主运化,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营养及滋润全身,并将多余的水液通过肺和肾排出体外;脾主统血,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气主升,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脾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下降以维持胃肠道的通畅,胃喜润恶燥;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五行学说中:

脾胃属土,从五行的属性上,土爰嫁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生之义,为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五脏是一个整体,当脾胃失健运,脾胃虚衰,会引起其它脏腑的功能失调;其它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

那么,脾胃病如何从心、肺、肝、肾四个脏器进行论治呢?

脾胃病从心论治

心主血脉,心血养脾以维持其运化机能。脾胃虽为气血生化之源,但需心气的气化和心阳的温化作用才能化生血液;心为火脏,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作用。

火生土,即心为脾之母,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如母病及子,心脏功能失常,亦生脾胃疾病:若心火亢盛,火热之邪上炎犯胃,灼伤胃络,气血瘀阻不通而痛,致牙龈肿痛出血,口腔溃烂,心悸气短,胃脘痞痛,烦躁不安,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宜清心导热,以泄胃火及活血化瘀。若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胃之阳,饮邪留于肠中,故腹泻;脾失健运,导致脾气虚弱;治宜温补心阳,清泄肠中饮邪郁滞,宁心安神,健脾益气。通过调心治疗脾胃病,体现了欲治其子,先安其母。

脾胃病从肺论治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运化水液,防止内湿;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肺为金脏,金曰从革,具有沉降,肃杀,收敛作用。

脾为肺之母,脾生肺即为土生金,如虚土不生金,母病及子,肺虚治节无权,令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不和,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助运药物中,伍以桔梗,杏仁,牛子宣利肺气,肺气清肃,治节复常,脾胃乃能受补。

脾胃病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于肠道促进脾胃运化机能;脾主运化,气血生化有源;肝得以濡养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机能的发挥。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

肝为木脏,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肝克脾即为木克土,肝木条达以泄脾土之壅滞;脾土得肝之疏泄,则运化旺盛,如肝失疏泄,脾土壅滞,胃脘胀满疼痛,为肝郁脾虚,治疗上应疏肝健脾,疏肝化湿,疏肝通络;如肝木过盛克伤脾土即木旺乘土,则脾土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不化则泄泻,治疗上应补脾抑肝。以白术补脾燥湿治疗脾虚,防风散肝郁等。

脾胃病从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须籍肾之阳气以温煦,始能健旺;肾藏精及化生的元气,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滋生,方能旺盛;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肾为水脏,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作用,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证属脾阳虚衰,水湿内阻。治宜温肾以振脾阳;如肾阳虚弱,寒湿素盛,不能温煦于脾,脾阳也随之不足,治宜温补脾肾。

综上所述,脾病必生湿,湿邪必伤脾,脾胃里实证以健脾化湿为主,健脾与化湿并重;脾胃里虚证以补脾为主,两者皆须配理气药,使脾胃枢机得利,以恢复脾胃平和;并依照中医哲学思想五行学说指导调理心肝肺肾,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开辟了治疗脾胃病的新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一: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伤寒序二081023
五行学说用于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
邓铁涛论五脏相关学说
五行学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