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设施草莓总得白粉病,到底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防治?


导语

白粉病是草莓栽培中常见病害,其发生期长、危害严重、易大规模流行,因此及时、有效的预防及防治白粉病在设施草莓栽培过程中十分重要。同时正确辨识白粉病有利于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效果,从而提高设施草莓的产量及品质。

病虫害管理是草莓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经济角度出发,适时适度的植保措施能培育壮苗,确保草莓的产量及品质,在经济阈值允许的范围内,避免病虫害大规模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从成本角度出发,及时有效的病虫害管理措施,能节约劳动力,减少药剂投入,从而有效降低草莓生产成本;从生态角度而言,正确的病虫害处理方式,能降低药剂使用剂量、避免药剂残留,确保鲜食草莓的质量安全;同时能有效避免药剂对土壤、水源的污染,从长远意义上为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般草莓病虫害根据发生原因不同可以分为3类:①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一般引发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光照、温湿度、水分、有害气体、肥料等。病害表现为没有传染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发病面积较大。②侵染性病害,又称传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源物造成的,一般引发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害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初期发病面积较小,后逐步扩大。③虫害是指有害昆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伤害。表现为有传染性,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白粉病是草莓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侵染性病害之一,在整个生长季均可发生,危害严重,因此白粉病的防治必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由于草莓是鲜食水果,其果实成熟期防治白粉病,必须考虑食品安全问题。

症状描述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器、果实、果柄。叶片受害症状: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白色丝状菌丝(图1),后形成白粉;发病中期随着病菌的进一步侵染,形成灰白色的粉状微尘(图2),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形成叶片蜡质层;发病后期叶片褪绿、黄化,其表面覆盖着白色霉层。

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花器及果实也是白粉病危害的主要器官。花器危害表现为花瓣呈粉红色(图3),花蕾不能开放。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危害表现也是不同的。幼果期受害后,果实停止发育,不能正常膨大(图4),严重时果实干枯、硬化,形成僵果,其表面覆盖白色霉层;成熟果实受害后,果实表层有大量白粉、着色差并硬化,失去商品价值,严重时果实腐烂(图5)。

白粉病发病初期症状是叶片打卷,正确辨识白粉病和其他引起叶片打卷的原因,有利于及时分辨病害并针对性解决问题。①缺水:轻度缺水能引起叶片打卷,叶缘能观察到白色绒毛,随着缺水程度增加,叶片打卷严重且白色绒毛明显,严重时叶色加深,叶片表面有白色绒毛层;②高温日灼:危害初期新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随着危害程度增加,叶缘呈褐色或黑褐色干枯坏死且干枯由叶缘向中心扩展;③白粉病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形成叶片蜡质层,叶背面出现白色丝状菌丝(图6)。

发病特点

白粉病菌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一般低于5℃或高于35℃均不发病。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较重,但过分干旱有时也容易发生病害。草莓白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病菌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寄生,条件适宜时即可发病。

发病原因

造成白粉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导致植株长势弱;管理粗放水分不合理,导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氮肥施用过多,草莓种苗长势过旺,导致田间遮阴,湿度增大;品种抗病性差连作障碍温室结构不合理

传播途径及侵染过程

日光温室草莓生产多采用促成式栽培,白粉病菌不经过越冬,由于病菌具有专性寄生性,能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寄生,因此当环境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即可成为初侵染源。白粉病侵染速度很快,病菌孢子接触健康叶片24h后,病菌就可萌发;5天后,病菌在侵染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病斑;7天后,病菌分生孢子成熟,可再次侵染;10天后,病源周围快速感染;若无有效防治措施,一般14天后病害大规模流行。

防治措施

在草莓栽培过程中白粉病多发,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白粉病高发期一般有4个,不同时期引发白粉病的原因不同,其防治方法不同。

第一个发病高峰是9月下旬~10,此时是草莓旺长期。发病原因主要是扣棚膜后温室内湿度大,温度提高,适宜白粉病发生。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定植前可选择抗病性高的品种栽培,此种方法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且能从源头上遏制病害发生。

2在扣棚膜前喷施一次广谱性杀菌剂,及时预防病害,以免将病害扣到棚内导致其大量发生。杀菌剂多选择内吸性的,一般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施。

3扣棚膜后及时通风散湿,以免湿度过大引起棚膜滴水,从而导致病害发生及侵染。

掌握日光温室中白粉病高发的位置,有利于集中观察发现病害,同时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①温室距后墙2m处发病最重。发病原因为此处空气流通快,利于分生孢子传播;②温室前棚脚靠近棚膜1m的地方次之。发病原因为未开下风口前,此处温度较高,且离进水口较远,易浇水不均匀,出现干旱及高湿交替,导致发病;其次拉开下风口后,此处空气流通快,有利于病害传播;③温室中间部分发病较轻。发病原因为此处温湿度适宜且空气流通缓慢,不利于病害发生及侵染。

第二个发病高峰是12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此时是草莓一茬果期。发病原因有以下方面:果实吸收养分较多,导致植株抗性下降;果实膨大期,草莓需水量较大,导致棚内湿度过高;这段时间北京地区多阴天少日照,温室内温度不高且湿度较大,适合白粉病发生。

花、果期是病害防治的一个敏感时期,此时既要合理控制病害,又要防止药剂对草莓花器及果实的影响,因此花、果期防治白粉病需采用综合手段。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为确保草莓植株长势、避免抗性下降,可追施一次全元素肥料,以弥补果实养分消耗过大。

2)冬季中午阳光好,无极端天气时可适当通风,降低温室内湿度,此时湿度控制在30%~50%为宜,营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病的环境条件。

3及时清除病残体,有效降低温室内病原数量,避免病害流行。病残体是白粉病再次侵染的重要源头,摘除时需谨慎,具体操作过程如下:①摘除白粉病残体时一定要轻摘轻放,避免病原菌到处飞溅,加速病害的传播;②病残体必须带到室外集中销毁,以免产生多次侵染;③采取农艺操作时尽量控制风口,降低空气流通,以免病害进一步扩展。

4适当采取补光手段,改善草莓光照不足,同时提升棚内温度,减缓病害的发生。一般常用的补光设施有补光灯、反光膜等。

5硫磺熏蒸。667m2悬挂8~10个硫磺罐。一般硫磺罐在傍晚盖上棉被后使用,从19:0023:00。注意通电前要检查硫磺粉用量,一般硫磺粉用量在硫磺罐的1/3左右,当硫磺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以免干烧发生意外。熏蒸防治的扩散性好,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6微生物杀菌剂防治。微生物杀菌剂是一种活芽孢菌,其防治原理是微生物杀菌剂喷施到叶面后,活性芽孢利用叶面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在叶片表面迅速繁殖,并分泌具有杀灭病菌的活性物质,达到有效排斥、抑制和杀灭病菌的目的。同时它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病原菌进一步侵染。微生物杀菌剂作为新型防治药剂,具有无药害、无残留等优势,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草莓栽培可选用依天得微生物杀菌剂,叶面喷施800~1500倍液,每14天防治1次。

7化学防治。主要是提早发现,提早处理。可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防治,或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100万孢子/g7000~8000倍液,或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孢子/g800~1200倍液叶面喷施,7天左右防治1次,整个生育期可使用3次。

提升药效的方法:①施药时加入有机硅等沾着剂,以增加药液在叶片和果实上的存留时间,有利于充分发挥药效;②杀菌剂主要是弱酸性的,而北京地区灌溉用水大部分是碱性的,因此在配药时最好使用调酸剂来中和水中的碱性,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白粉病由于其发生频繁高,药剂施用多、种类广,因此在防治的同时要减轻或避免药剂残留,具体措施如下:①为提升防治效果,白粉病多采用综合防治;②化学防治时最好选择低毒的生物源农药,以提升草莓的安全性;③施用化学药剂时,需严格按照标注的安全间隔期执行,切忌随意缩短施药时间;果实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以确保药剂代谢,控制农药残留在安全范围内。

第三个发病高峰是2月下旬~3月初,此时进入草莓换茬期。发病原因主要是一茬果养分消耗过大,换茬期植株长势弱,抗性下降。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肥水管理。及时补充肥料,一般换茬期需选择速效性肥料,以快速补充植株养分的缺失。每667m2可追施肥料1.5kg,选择氮磷钾比例为20:20:20+TE的水溶肥。水分管理,原则上每隔5~10天浇水、施肥。注意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

2合理控制棚温,避免徒长。白天棚温控制在20~28℃,注意倒春寒期间夜温不能低于5℃。

3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残果及残余果柄,避免过多营养消耗,同时增加的种苗透气、透光性。及时采摘成熟果,合理疏花疏果,防止早衰。

4加强通风,增强草莓自花授粉,避免产生畸形果。

第四个发病高峰是3月中旬~5,此时草莓进入团棵期。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光照强,棚内温度较高,适宜白粉病的发生;草莓植株蒸腾作用旺盛,棚内湿度过大;水分代谢快,棚内易出现干旱和高湿交替,促进病害发生及侵染;植株长势过旺,导致田间郁闭,影响通风透光。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叶及老叶,增加通风透光,避免田间郁闭,减少养分消耗,增强植株抗性;同时降低病原菌种群数量,有利于病害控制及防治。

2拉大风口,加强通风散湿;合理水分管理,避免干旱及高湿交替,导致病害大规模发生。

3高温闷棚。高温闷棚是一项有效的生态型农业防治技术,使用该技术时,一定要控制好温度,若闷棚温度不够则达不到杀菌效果,若温度过高、控温不当会导致草莓烧苗而造成经济损失。具体措施如下:①早上提前浇水,以免草莓种苗在高温闷棚期间失水萎蔫;②浇水后温室通风10min,之后开始密闭棚室升温,当温度上升到38℃时,调节风口保持温度在35~38℃,注意温度不能超过40℃。若温度高于40℃时,防治白粉病效果理想但对草莓危害较大,超过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一般高温时间控制在2h左右,之后逐渐降温,恢复正常管理。

高温闷棚注意事项:①闷棚2h就要停止高温,不要为了防治白粉病延长高温时间,否则容易对草莓产生很大的伤害;②白粉病要通过3~4天间歇性高温的方式来防治;③高温闷棚前摘除草莓成熟果实,以免高温导致果实变软,严重时导致烂果。

作者:金艳杰,路河,周明源,王娅亚(北京市昌平区农业环境监测站)

本公众号欢迎分享,凡转载文章,除了为作者署名外,还请在文章最前或者最后注明:本文转载自:温室园艺农业工程技术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降温 高湿,温棚草莓白粉病高发,该如何有效预防?
草莓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及无害化防治技术!减轻病虫危害
草莓管理(完全版)
瓜类白粉病频发,做好预防是关键
草莓高清病害图谱(防控)①灰霉病、蛇眼病、叶枯病、白粉病、青枯病、疫霉果腐病 、终极腐霉烂果病
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效果最好?防治白粉病选择哪个厂家的特效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