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党校培训,现在的党校管理实在太严格了,上课要上交手机,晚上也要上课,以至于没有时间发文。
培训期间,一位学生问我:是不是面试分差基本拉不开太大,我感觉我答的还可以,我后面的说他磕磕绊绊不咋会但是只比我少一分。
这个问题其实说明了对面试的本质还缺乏清晰的认知,想当然的以为表达流畅就能考高分。
我一直反复强调,面试重在内容,表达为次。
从考官的角度来看,面试官并不是一群酒囊饭袋,而是单位里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也许让他们答题,可能还不如考生,但是评判一位考生是否有水平,还是很容易的,他们不会简单的根据流畅程度来给分,而是会认真分析每位考生的逻辑能力、答题内容,综合评分。
另外,考官评分也是依据参考答案的,面试答题不像一些考生以为的那样,可以随意发挥,而是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类似于古代科举的八股文,其实原先的科举考试还是相当开放的,只是朱元璋觉得觉得原来的策论考试太开放,容易“言人所忌”,就是指你答题太随意,想法太不着边际,说不定哪句话就无意中触犯了朝廷或者皇帝了,所以科举考试的形式就改成了八股文。
因此,看似开放的面试题,实际上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了,这就对答题内容的精确度,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曾说:辞达而已矣。他认为口才不只在于能言善辩,而是言辞要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思想,说在点儿上的话才是有价值的,滔滔不绝的废话则毫无意义。
这和面试的要求不谋而合。
因此,流畅度这事,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真的没那么重要,流畅度其实是一个底线要求,哪怕磕磕巴巴,只要没有突破正常人的忍耐力,能让听众清晰的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也就差不多可以了,对分数影响不会很大。
想必有许多考生都有类似的体会,自己答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培训时,老师同学都说好,奈何考试时,叫好不叫座,分数不够理想,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面试复习,务必要把重点放在内容上,从审题、逻辑、内容上狠下功夫,在这个过程中,流畅度顺其自然就行了。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说话不流畅,除了天赋限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脑子里没货,当你去谈自己擅长的领域时,往往不会磕巴,就是因为你足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