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学习行测,都有错题集,因为行测每个题目错在哪里,都可以精准复盘。
但是申论就未必了,因为申论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学习如果不复盘,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申论的复盘相比行测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复盘申论,是一门技术活,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自己能认可的参考答案,如果你确实找不到,那么建议去找大机构的答案,而不要轻信网上一些个人发布的答案。
对于个人发布的答案,我也见过一些,许多答案连及格分都不到,这些还都是所谓的高赞答案,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
我们复盘建议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看逻辑,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根据材料的逻辑推导出来的,答案的每个层次,应该对应材料的层次。
二是看具体的词句,申论答案的每句话,每个词语,都要有明确的依据,这个依据一定是客观的,而不是凭借主观推理推测出来的。
三是看答案是否完美符合题目要求。
近期开了一节公开课,课堂上也批改了一些作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听一下,我在这里选择一份作业为例,通过批改来说明下如何运用上述三条原则复盘。
作业选择的是2023年国考副省级的第一题,我直接在作业里做批注,因为设计材料较多,我只批改两条。
“给定资料1”中,青年画家以玉陵湖大桥作画并题名为《巧》。请你谈谈玉陵湖大桥“巧”在哪些地方?(10分)
作业批改:
1.设计式样巧。重建采用内倾10°的提篮式样,新桥融入湖光山色,景观优雅灵动。
涉及材料如下:
我们从省会G市驾车出发,行驶40分钟左右到达玉陵湖大桥。只见一座提篮式样的大桥,横跨美丽的玉陵湖,又似一道斑斓的彩虹嵌入绿水青山中,浑然天成。
材料显然是并列结构,提篮式样和彩虹属于并列逻辑,并列的部分地位同等,要么都是答案,要都不是答案,而答案只写了提篮式样,因此这里属于逻辑分析不到位。
答案后半句涉及材料如下:
在设计之初,考虑到玉陵湖大桥连接Q省多个著名旅游景区,如何使新桥融入这些湖光山色之中,是他们反复考量的内容。最终他们选择了内倾10°的提篮拱桥作为重建方案,这样能够使新建桥梁在景观上优雅灵动,突出桥梁自身的力量美与跨越感,同时也能让桥梁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辉映。
这句话用了一个设问句,设问表强调,这里的设问句显然是强调设计方案的巧妙之处,所以我们提炼设问句的重点:融入湖光山色。后面写的是这样设计的效果,题目问的是巧在哪里,那么效果就是体现巧的关键,效果部分也是采用并列结构,我们直接取主干即可:景观上优雅灵动,突出力量美与跨越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因此,作业显然也是因为对并列逻辑掌握不到位,凭借主观感觉摘抄材料,导致答案不完整。
我们写答案,每句话、每个词语,一定要有依据,不能凭借主观理解去摘抄。
2.改建方式巧。在原桥基础上拆除重建,边拆边改建,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涉及材料:
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拆除旧桥呢?秦创没有为难我们,很快公布了答案:他们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先拆后建,而是采取了边建边拆的改建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建设思路。
注意材料关联词,而是表转折,这句话同时也是设问句,两种语法结构,共同突出一个要点,就是:边建边拆的改建方式。而作业写成了“在原桥基础上拆除重建,边拆边改建”,显然和材料不符合,我们抄材料一定要精准,如果原材料已经表述的很精准了,那就不要随意改变材料表述。
继续看材料:
这些技术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旧桥拆除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显然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种改建方式的效果,关键词是“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提炼出来,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作业少了生态两个字。这也是不予许的,生态环境和环境并不是一回事。这个题目都答案格式,应该是方法+效果,来体现“巧”。
最后简单点评下作业的这两条,第一条主要体现在逻辑问题上,第二条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句摘抄不准确上。
对应的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三个原则中的前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