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梅黄姓中的黄庭坚后裔

▲李正阳题
 

黄姓源自赢姓和古黄国,到夏朝,大禹封伯益的儿子大廉于黄(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今之黄冈,为当时黄国境。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族人散居四方,以国为氏,姓黄。

黄姓尊少昊为远祖,伯益为鼻祖,大廉为得姓祖。我宗支堂号益廉堂即源于此,意在不忘姓源根本伯益和大廉二祖。秦汉时期黄姓大批迁移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础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宋元明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繁衍最甚。

《中华姓氏》记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今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可见,早在战国至秦汉时,黄梅即有黄姓迁入,因年代久远无证可考。也许黄梅等五个带黄字头的县名,都与黄国大批遗民迁入聚居有关。


据《黄梅县姓氏志》记载:
在黄梅境内现有433个姓氏中,按人口数排名,前六名的是吴、王、张、陈、李、黄,黄姓排第六位。今黄梅黄姓遍居黄梅全县各地,境内以黄字头命名的行政村有八个:黄桥村、黄竹林村、黄榜村、黄河村、黄锡村、黄泥塘村、黄哲符村、黄荆庵村。

以黄字头命名的自然墩有七十五个:

大河镇的黄桥村黄桥,黄湾,黄中墩;快岭村黄牌楼,花园山村黄栗树,戢畈村黄盐铺;车路村黄竹林,黄应兰;福选村朱黄墩,王河村黄天五,洪岭村黄立桥,香炉山村黄竹林,大庙村黄家坳。

濯港镇的黄竹林村,芭茅村黄二房,李垅大队东黄湾,黄家仓;吴咀村黄堪,五沙波村黄家墩,刘圩村黄家墩,陶河村黄破楼,黄北门楼,赫林咀;中湾村黄世六,黄新六,蒋咀村黄大墩,黄泥墩;王四村黄天五,胡六桥村黄沙垅。

苦竹乡的牛牧村黄柏树,刘下屋村黄耖凼,红花寨村黄垅,下垸村黄大屋,老祖寺村黄三房。杉木乡的黄榜,黄河,黄新屋,黄大屋,柯岭村黄家,邓老屋村黄垅。黄梅镇的石老屋村黄家,赤土坡村岳黄,向窑村黄家,易岭村黄家。

五祖镇的花山村黄家屋,黄上屋,西垸村黄家,蔡田村黄猫岭,黄石珍,洪楼村黄家。柳林乡的杨山村黄家。独山镇的东仓村黄冲,石畈村黄土坎,黄荆庵村,宋畈村黄大房,云垸村黄土坎,下新钱林村黄染铺。

停前镇的停前村黄牯岭,海螺山村黄土坝。小池镇的素垏村黄家墩,新河桥村黄家墩,五里桥村黄沟,黄上墩,黄下墩,廖圩村坝脚黄。蔡山镇的刘湖村东边黄,黄塝墩,黄锡村,陈家墩村黄何项。新开镇的邹家桥村黄家墩,单家州村黄李墩,汪家州村黄泥湖。分路镇的五条路村黄家墩,聂弄村黄家垸。孔垅镇的黄菜园。


《黄梅县姓氏志》载:
境内黄姓于宋代自江西洪州分宁双井迁入,宋末元初和明永乐年间,又有两支迁梅,共三支。即黄彦三支系、黄庆八支系、黄正启支系。我是自分宁双井迁来黄梅的黄彦三支系后裔,该分宁双井即今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是诗书双杰黄庭坚的故里。近三十年来,我多次到修水双井寻根问祖。

双井村位于修水县城西的杭山南麓,由修河环绕村前,贴着杭山脚下流淌而过,河身绕成一个“月牙形”大弯,被当地人称作“明月湾”,因明月湾中有二泉涌出而得名“双井”。双井村人文历史底蕴丰厚,历代名人辈出,曾养育出四十八位进士,其中5名官至尚书。曾诞生了诗书双绝,享誉古今的一代文豪黄庭坚。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凤毛麟角的,故享有“华夏进士第一村”的美誉。宋代以降,分宁黄氏更加勃兴,随着家族子孙的纷纷外迁,影响更加深远。分宁双井,让数百黄氏分支朝朝回首,让百万玘公后裔世世心仪。无数风流人物慕名而来,探寻这个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家族精神。


双井村还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有山谷陵园、高峰书院、进士墓群、双井、仙人垂钓台、上天梯等20余处文化遗址遗迹,其中山谷陵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
还有明月湾、笔架山等自然风光。黄庭坚故里景区被评为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景点和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


双井黄氏由来,据双井《黄氏宗谱》载:
陆终之子南陆受姓于黄。今河南潢川城西十二里有古黄国遗址。八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汉江夏。《后汉书》:“黄香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江夏黄童,天下无双。”黄香第十代孙黄苾徙婺州,为金华黄氏始祖。

至南唐升元己亥年(939)黄苾公第十七代孙黄玘公随子黄赡之任始迁分宁(今修水、铜鼓)。黄玘公后裔黄元吉有13个孙子,其中10个孙子,在46年间进士及第,被誉为十龙。十龙及第,标志着双井黄氏的鼎盛的到来!其意义非常重大,对双井黄氏的品牌塑造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庭坚故里修水黄氏总谱《双井世家》,列专章介绍湖北黄梅县益亷堂黄氏的宗支说明、始迁祖、堂号、宗支特色、本支名人、简明上溯、自双井六世豆二十五世的世系仪范,及外迁概要等。
载明黄梅县益亷堂黄氏,是黄庭坚嫡传后裔。

《黄梅县姓氏志》记载:黄姓主要三大迁梅支系中黄彦三支系: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黄彦三(黄庭坚第三个孙子)游学新蔡(今黄梅县),卜居小溪山(今苦竹乡黄家畈)。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其子迁山、迁泗自小溪山迁项桥镇(今杉木乡柘林铺、黄河、黄塝),后支分十大户。即浦高、极高,上达、保达、祈达(称东三户),榜一、荣二、榜四(称西三户),兴禄、新禄等。其后裔主要分居在杉木乡黄河村、黄塝村、濯港镇黄竹林村、大河镇黄桥村和白湖黄破楼,黄北门楼,黄世六,黄新六一带,约20000余人。

我在《黄梅黄氏宗谱》卷首,留有八句卷首语,以作彦公后裔认宗歌:

山谷后裔传四方,彦公梅邑自开疆。
益廉堂号纪根本,金玉谱牒载故乡。
忠孝传家功德显,诗书继世翰墨香。
祖宗神鉴今如在,千秋万代永隆昌。

远祖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号山谷、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无数风流人物慕名而来,探寻这个历史悠久、世代芳馨的大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家族精神。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靠的就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断适应,不断奋起,不断改变现状而求得发展。在几千年的生存繁衍发展中,历代先贤和子孙逐步形成了精忠爱国、孝道传家、儒学立身、开拓进取的黄姓精神。现略述如下:


其一孝道传家。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四千余年文化历史的黄姓,则是公认的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之一。东汉宰相江夏黄氏大始祖黄香(公元78-131年),自幼就能孝敬父母,九岁时,慈母去世,他伤心欲绝,以至身心憔悴。

其后,他对父亲更极尽孝心,夏日则扇枕、驱蚊,严寒则以身温衾,好让父亲入眠。他孝敬父母的事迹名闻遐迩。当时江夏太守刘护,对黄香大加称赞,并召他为门下弟子,勉励黄香发奋读书,为父母争光。终于官拜左丞、尚书令(宰相)等显赫职位,使家门荣耀。时人誉为“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在《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列为一孝。《三字经》中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姓的“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黄香之子黄琼,首定“孝悌”为黄氏家教。在黄氏家训、族谱中都突出“孝”的地位。将“孝”作为家训、族规的重要内容。修水黄氏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最主要的是靠家风传承。修水《双井黄氏家规》,被其后裔称为“黄金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黄庭坚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

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黄庭坚却用自身的行为证明久病床前有孝子。母亲生病一年多,他日夜侍奉在母亲身边,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建了一间屋,取名“永思堂”,书写门匾和楹联,并居于其中,日夜守候在墓旁,哀伤恸哭。有诗曰: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这首诗说的是黄庭坚奉母尽诚的事。他的孝心不仅感动了黄氏族人,也感动了乡邻,大家都说他“孝感天下”。黄庭坚孝敬母亲的事情,后被收入《二十四孝》,名为“涤亲溺器”,其词曰:“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黄家后人,时时以祖上“涤亲溺器”的行为来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在黄氏家族已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丰富的内容。
黄氏谱《家训》中说:第一层次的孝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奉养父母,而孝的升华就是要立身行道,为父母争光,其用达于天下国家之仁。如黄庭坚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时候,他以平易为治。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为官主张,深受百姓爱戴。上任不久,他就亲笔书写了《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警策自己。

“孝悌无双”是黄姓“江夏流芳”的核心,是具体的优良传统。历史的黄姓所以忠孝辈出,仍因非常重视对族人的孝道教育和培养,把孝当作黄姓的传家之宝,代代相承。当代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把“孝悌”当作重要内容来推崇。

其二儒学立身。黄氏所强调的儒学立身,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后代,通过读书,达到入世、入仕,建功立业的目的。史书表明,黄氏名贤,大多都是通过儒学立身的。江西分宁的黄元吉共有十三个孙子,就有十人中进士。他的三儿子黄仲雅生有五个儿子,五兄弟参加京考,全部高中进士。在中华大地上创下了“五子五进士”的奇迹。

当你走进双井村,就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对一村四十八进士的了解。
进士园位于杭山脚下,高峰书院东侧,园区为古典式建筑群,土木建筑由双井堂、群贤阁、集英殿三部分组成,或用展版描绘双井形胜、修江形胜、黄氏家规,展示进士群体的成长背景;或用巨幅浮雕加展版再现双井黄氏进士群体及其事迹,气势恢宏;用雕塑再现殿试场景,又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状元游街的壮观场面。

露天建筑有游廊、亭阁、荷塘、雕塑、碑刻等,分别展示劝学、求学、科举之路的漫长与仕途的艰辛,清净幽雅的环境,无不引发人们的感慨。

还有一个儒学立身的典型,说的是江西丰城黄得李,他的六个儿子全是读书入仕。其长子黄彦辅高中状元,四子彦平榜眼,五子彦正探花,兄弟三人同科夺得状元、榜眼、探花三顶桂冠,实是亘古未有。宋徽宗赵佶曾亲自接见黄彦辅、彦平、彦正三人同胞兄弟,并御赐一首:
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
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
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
胜似状元并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黄氏的儒学家风,培养了许多进士、状元,也熏陶出许许多多的大儒。其三开拓进取。当初,黄氏祖先从一个善于玉器制作著称的中原黄姓——潢川黄国。黄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至春秋时(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

其子孙后裔以国为姓,黄国遗民靠着他们的开拓精神,一部分留在黄国故地,大部分则背井离乡,被迫向南楚国腹地内迁,在新的环境中作为普通族姓,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演变发展成为秦汉时期著名的“江夏黄氏”。到秦汉时期,以黄香为代表的江夏黄氏首先崛起,由此形成了天下黄姓的总郡望。江夏黄氏在魏晋时期有一次大迁徙,一支向东迁至浙江金华,另一支先北迁河南固始,再迁至福建邵武,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两大派系。

当今天下黄姓,十至七八为这两个分支的后裔,形成了“天下黄氏出江夏” “万派朝宗江夏黄” 的局面。在社会大变迁中,许多族群都被淘汰了,唯有黄氏族群坚持不断适应,不断发展,教诲子孙:“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这与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思想相比,何其高超。不断外迁拓展,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起来。有全国黄氏分迁诗:
世族盛京伯益传,官分江南山东源。
山西陝西皆派衍,河南浙江姓氏迁。
江湖四海福建地,广东广西云贵川。
两京十三省府县,惟有文节双井贤。

有分宁双井分迁诗:

世族全华共本根,宦居修水庆源长。
联芳科甲居双井,分序新吴散武昌。
厚山联桂成头地,布甲高坪世代芳。
福建越州流派远,上江迢濑贯临江。
龙兴弋阳武林共,庐林南粤及新昌。
抚州吉安平江族,丰城万载荆南乡。
浙江马昌曾有记,四川途远亦难忘。

在中华民族开拓东南的浪潮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原黄姓成员率先向东南未开发的江南海滨地区移民,对我国闽、粤沿海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赣的过程中,自身又不断壮大,成为今日黄姓最集中的地区。黄姓和其他氏族兄弟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华客家文化。


公元951年正月初二日,福建邵武黄峭山,在丁财两旺、富贵荣华的条件下,高瞻远瞩,以他惊人的胆识和伟大的气魄,主动组织“十八子闯江南”。这一全家送子出征,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更是黄姓传统开拓精神最典型、最完整的体现。再看送子出征的“上马诗”(也有说“别子诗”)更是千古绝唱: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多么的慷慨激昂,多么的雄伟豪壮。字字句句激励儿孙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辟新的天地,勇夺新的胜利。从邵武出发,徙居大江南北,奔向海角边疆;定居港、澳、台,遍布中华大地;跨越境外他乡,开发大南洋旅居欧美,遍布全球。在黄姓四千余年发展史中,地位最尊,财丁最旺,英才最多,分布最广。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黄姓家谱排辈的情况
黄姓迁徙史
修水双井黄氏四十八进士盛象探究
【黄氏名人】进士全市之冠的黄姓
博抚村:海南黄氏迁琼始祖黄篪故里
文武两状元,广东黄姓名人辈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