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第76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见《伤寒论》76条)。

作者:蒋远东

在赵版《伤寒论》中这是一个单独条文,现在排序第76条讲: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太阳伤寒表不解本该发汗,本条的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显然是误汗,唯误汗,水药才不得入口。所以,本条讲此为逆。逆是逆证,是错误的意思。可见,本条的发汗发的不是太阳伤寒的汗,是病人本来就有寒而误发汗。这句话是接着第89条讲的,第89条讲: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可见,本条的发汗是在病人本来胃中就有寒的基础上发的汗,即发汗导致胃中的胃气虚了,与第74条有所不同。第74条讲: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74条是内外皆热的一个病,发汗后胃中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本条是表里俱寒的一个病,发汗后胃气上逆,水药不得入口。第74条是一个实证,五苓散主之;本条是一个虚证,宜栀子生姜豉汤。由此可见,表里俱寒和表里俱热的病是不可以发汗的。若更发汗就会导致中焦不和,脾失运化,寒者更寒,热者更热,胃气上逆而吐,脾失健运而下利,即必吐下不止。

病人本来表里俱寒,若发汗、若吐、若下后,邪热会乘虚而入与内寒交争,从而导致虚烦不得眠。这种交争明显,病情加剧就是《少阴病篇》讲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里的但欲寐实际上是下焦有寒,寒胜则但欲寐,热胜则睡不着,这就是本条讲的,病人心中懊侬,反复颠倒,不得眠睡;栀子豆豉汤主之。栀子是一味苦寒无毒的药,能凉心肾而清肺热(见《药性赋》)。豆豉能发伤寒之表(见《药性赋》)。可见,栀子豆豉汤可以把体内的虚烦之气发散出去。

栀子豆豉汤方:

栀子(擘)14枚,香豉(绵裹)4合。

擘是把栀子外面的皮去掉,光用里面的米米。米米能入里而清里热。这里的香豉实际上是没有加盐和其他任何佐料的谈豆豉。绵裹是用纱布之类的东西把豆豉包住,以便煎熬。上二味药,以水4升,先煮栀子至二升半,加豆豉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二服,得吐止后服。

少气是胃中干燥,胃津液不足引起的。因为误汗,里热外越,阳气外泄,病人感觉到气不足,即为少气。如果误汗后,其人心中懊侬,反复颠倒,睡不着觉,少气,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豆豉汤是在栀子豆豉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甘草。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14枚,香豉(绵裹)4合,甘草2两。

《伤寒论》中在用炙甘草的时候都是加了标注的,没有标注的即为生甘草;本条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能清热,炙甘草能和中(见《药性赋》)。本方的煎法与栀子豆豉汤相同。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即在栀子豆豉汤的基础上加生姜5两,煎法与栀子豆豉汤相同。由此可见,本条的水药不得入口,是胃气上逆引起的水药不得入口,故栀子豆豉汤加生姜主之。

这里用大剂量的生姜止呕实际上是取了小半夏汤止呕的意思。因为,病人无痰饮,所以这里就没有用半夏。方中都提到了“得吐止后服”,这句话不确切。因为,栀子生姜豆豉汤证本来就是一个呕逆证,如果服栀子生姜豆豉汤还呕,用栀子生姜豆豉汤就失去意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6条
经方: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
试析伤寒论第71至80条——李国栋
《类方讲伤寒》——栀子豉类方
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朴玲玲讲栀子豉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