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医脉法之——中医小白「脉然回首」修行记

   本  期  导  读    

Hello大家好!It’s me again,我又回来了。

没错,我就是那个已经移民海外多年、「初次与中医的亲密接触竟然是生死之交」的敏敏同学——邝小白。由于疫情的原因这两年我一直留在国内,今年终于有机会重新开始学习中医。

经过在正安半年的学习,嗯,我读中医经典《灵枢经》以及针灸的水平终于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从幼儿园小小班顺利毕业,现在准备迈入下一个阶段——向伤寒与温病进发啦!

然鹅,在学完以上一系列的课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灰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只会「治疗」,但不会诊断!

我经常听老师们说一个好的中医必须也是一名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高手才行,因为如果诊断的方向错了,越是厉害的医生误诊率就会越高,出事的几率也就越大!其中懂得如何把脉又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大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在疾病的诊断中,脉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占了70%-80%。

说到脉诊,相信很多小白都会像我一样马上自动脑补一系列的场景,如「娘娘吉祥,下官给您请个平安脉」,or「恭喜小主,脉象滑,是喜脉」,or「脉弦,涩,濡,数,洪,沉」等等一堆完全听不懂的脉象专有名词,简直是一个头三个大对不对?

幸好,今年我有机会上了范英志老师的脉法课,并且加了复训。我首次知道原来把脉也能够轻松掌握的!通过对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四部脉法的传承加上国内外多年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范老师为我们准备了一套超级实用、人人都学得会用得上的脉法系统——「大医脉法」。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记得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范师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我们诵读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这段话。接着他又问我们:「在八纲辨证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你们觉得哪个最重要?」经过N论的猜测,答案是「虚实」。

为什么辨虚实是最重要的?范老师给了一个十分时尚的现代名词「头部数据」(二八定律)作为答案。

他引用了《名医类案》的失误医案数据来解释这个概念。在「诊断、治疗、非技术性原因」这三种情况中,「诊断失误」占了80%。其中导致医疗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虚实误判」。原来虚实是造成医疗失误的头部数据!!!

我的妈呀!原来不懂虚实是会死人的!小白最担心的就是会出事,无论是用针用艾还是用药,万一给自己和家人治出毛病了怎么办呢?幸亏范老师告诉我们,只要学会了断虚实,就能够大大的降低误诊率了。


可是,如何断虚实?

范老师又给出了第二与第三个「锦囊妙计」——仲景《伤寒论》的四部脉法&《文魁脉学》的沉取定虚实。

《伤寒论》序言:「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除了双手的寸口脉之外,我们还需要用人迎(颈动脉)、趺阳(脚动脉)及太溪脉来互相佐证我们身体里真实的心肺、脾胃及肾功能的情况。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把完四部脉呢?我们平时看中医都不是只诊一下手上的脉就可以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范老师也不跟我们啰嗦,直接在课堂上找了一个我们练习把脉的同学的数据现场讲解。

案例:女,年47  
人迎脉:有力
寸口脉:双侧寸、关、尺沉取有力
趺阳脉:右脚弱
太溪脉:三只手指只摸到前面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

范师:四十七,耳目不聪。你们觉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为「肝肾不足」?

我们:是的

范师:膈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脾肾。「上实」是心肺太过,「下虚」是肝脾肾不及。这位同学两只脚的太溪脉及右脚的趺阳脉已经开始出现虚像。

如果光摸寸口脉她的关尺是不虚的,可是太溪与趺阳却都有虚的地方。

太溪是真正的能代表肾气的脉,趺阳是能真正代表脾胃的脉。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们只使用寸口的全息诊脉法而不摸真正代表肾气和脾胃的脉,你们说会不会出现误诊?

我们:肯定会啦!

范师:那你们现在能不能理解「握手不及足」的问题?她的寸口脉见弦不弱,如果到中医院找老中医,90%的概率会给她用疏肝理气的药。

可是到我这里,你们猜猜我会用什么药和调哪儿?我调脾肾。我不调胃肾,而是调脾肾(趺阳脉右为脾)。同时她的太溪脉都弱,所以肾阴、肾阳我都要管。这样用药和用针就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了。

我们:啊原来如此!用趺阳和太溪脉佐证真的很重要呢!以后一定不能取巧和偷懒。

范师:如果她有外感需要用解表的药,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正她「气、脾、肾阴肾阳」这三个虚的地方。解表的药轻一点儿,加点扶正的药就可以了。那是不是就不会误诊误治?

我们:是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要不是范老师这样「有人有真相」的教育我们,估计我是不会真心信服并且在后面完成「把脉300人小成」作业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坚决把好四部脉法」这个教条,因此也幸运地逃过了差点误诊的「一劫」。

事情是这样的:上星期给我爸爸的朋友——74岁的老中医刘大叔练习把脉。
我把到他的寸口脉貌似很不错,当时我还暗叹:年纪这么大了身体怎么还那么好!但当把他的人迎与太溪时却觉得很弱,相比起我那快80岁的老爹弱多了!我心中的警铃立刻大响:怎么会那么弱?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连忙问诊之下才知道原来刘大叔经常胸口不舒畅,心脏还有偷停的现象。每天寅时(凌晨3-5点)的时候还痰多影响睡眠。眼睛最近几天很模糊看不见东西,有重影。小便细数,胀痛,前列腺也有问题!

感谢菩萨感谢主!幸好我在施针前用了范老师的脉法系统去断虚实,避免了误诊的同时又可以更加精准的帮刘大叔调理。

幽默风趣又正气的范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老中医这边厢一边给你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边厢又时不时的会蹦出一些英文例如stroke、manmade、nature等?

范老师就是那个「老中医」哈哈!

虽然他学的是中医并且熟读经典,但由于曾在英国行医十年,范老师的教学能做到完美的中西合璧、古今结合。他的思想十分open,很接地气也很对我们大部分接受现代教育的学员的胃口。

例如他在课堂上做了一个示范,如何运用大自然的演变以及关于人性、脑科学、情绪的西方概念,去跟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人沟通《道德经》「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养生之道。

他说中医经典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去学习一些西方的知识,然后再去跟这些人沟通中医的思想让他们也能够远离疾病,其实我们是在做一件积福的事情。能够跟着如此正气又大爱的良医兼良师学习,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学习之道,贵精不贵多

个人认为,在中医学习的道路上,应贵精不贵多。别人可能会给你一个宇宙的知识,但其实只要你把最有价值的核心学会并能学以致用足以。中医,不只是术,更是道。是需要跟着对的人不断修行的。

两天的课程,我不但把范师教的「大医脉法」精髓学到了,而且还把他最最想传授给我们的为医之道「正气、正念、正道、正能量」牢牢的记住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师。」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够像范老师那样成为一个既能够继承又可以传播中医灵魂的勇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脉探「虚实」,中医入门有讲究
中医二十八脉中医“望闻问切”里的切诊,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位于
中医脉诊的寸关尺对应脏腑 转
振荡脉药忽略这一点,临床很致命!!
脉学传奇二:中医辨虚实摸寸口
“仲景阴阳脉法”探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