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生笔记整理(二十三)

‘三部六病’学说系医学瑰宝,将为后人学习祖国医学、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指明一条前进之路。学习之后可对祖国医学的理、法、方药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辨证有法可依,施治有方可循。刘绍武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是仲景学术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再现。实践中运用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犹如登高远眺。这一学说的思想方法,是衡量名家学说的一把尺子,可以帮助医者辨清轻重真伪,开拓了祖国医学的希望和未来。

————————————————————————————————————————— 

一、什么是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内经》和有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
    《三部六病》学说由此得名。
二、整体的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骨髓、肌肉、气血、神经等等不同的组织构成。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协调一致,体现着人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的新陈代谢。
    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上看,人有暴露于自然界的外
层,有包裹在里的内层,有介于内外之间的实质层。这三个部分构成三个系统,分担着整体的功能。三部的综合构成整体。

三、“三部”的划分。

《三部六病》学说把整体划分为三个部分,或称三大系统,即表部、中部、里部。三部的划分来源于《伤寒论》,但较《伤寒论》有了更明确的概念和范围。
     表部:指机体与大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的部分,包括体表与呼吸系统。主要功能是司呼吸而进行气体交换,司汗腺开合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卫外而防止病邪侵害,传信息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 
    里部:指机体与饮食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的部分,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摄入食物并进行消化、吸收、排泄,供给整个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具有防御病邪入侵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的作用。 
    中部(半表半里部):指除表、里两部所指机体的剩余部分,以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为主。主要功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机体从表、里两部所摄取的养分,运送各组织的代谢产物,经特定的脏腑排出体外,还防止表里两部外邪的入侵和消除已经进入血液的有害物质;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使一切脏器的功能活动协调。中部以气血为中心,通过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是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中介和纽带。

四、“六病”的确立。

按三部划分的标准,在表、中、里三部中,每部所患疾病会出现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三部就会有六种不同性质的表现,称为“六病”。

 

.

阳性

阴性

表部

太阳病

厥阴病

中部

少阳病

少阴病

里部

阳明病

太阴病

疾病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都不能超出阳性和阴性反应两类情况。寒、热、虚、实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四种现象,热、实属阳性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亢进等等;虚、寒属阴性反应,表现为体温降低、血压下降、心跳减慢、代谢减退等等。

五、 “六病”的“证”。
 “证”是中医论治的依据,是疾病存在的方式和运动发展的状态,以及
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是机体具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改变
的表现形式。    
   “证”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六病的“证”包括纲领证、核心证、单证、类证。
    纲领证是六病的主证,是划分疾病属性的主要标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
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太阳病 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少阳病 胸中热烦,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阳明病 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厥阴病 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
少阴病 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
太阴病 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

 

核心证是纲领证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或体征,是决定六病病位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对疾病做出定位和定性的辨证结果,其内容如下:

太阳病
头项强痛
少阳病
胸中热烦
阳明病
胃家实
厥阴病
手足逆冷
少阴病
心动悸
太阴病
腹满

 

  单证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的热证、实证和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的虚症、寒证,它们是一切疾病的基础证。
阳性
阴性
表部
表部热证
表部实证
表部虚证
表部寒证
中部
中部热证
中部实证
中部虚证
中部寒证
里部
里部热证
里部实证
里部虚证
里部寒证

  类证是指除纲领证外,六病的其它证。

六、“六病”的交渗与复合。

在临床中,单一性的病证是少见的,而更多的是复合性病证,它们由单证的交渗与复合形成。《三部六病》学说将其分为并病、合病、合证、兼证、整体病、局部病。    
    1、并病:指某一部得病后,表现寒、热、虚、实均有的错综复杂的证侯反应。这种情况下,寒热共存,虚实共见,只能定位而不能定性。包括表部并病、中部并病、里部并病三种。     
    2、合病:指六病中,不同部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出现。 
    3、合证:指同一部位阴阳属性不同的单证或不同部位两个以上单证同时出现。    
    4、兼证:指六病中的某个病与同部上的不同属性的单证同时出现或与不同部位上的单证同时出现。  
    5、整体病:病证不能在某一部位定位,而成为三部皆病的病证。包括整体阳证、整体阴证、整体体证。  
    6、局部病:在整体的三部中,把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同样具有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但在临床中有时不能在整体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以局部的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

七、“六病”的转化。

六病的转化,又称六病的传变,是机体与病邪相斗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反应。有由阳向阴的转化、由阴向阳的转化、由某阳转主它阳、由某阴转它阴,有单纯性转化,也有复合性转化。

八、六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对于临床辨证,反应在三部上的六病,有其重点的部位,每病  
 
核心证的部位,就是该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1、表部
   1) 太阳病重点辨证部位:
     “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核心证,头部是太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厥阴病重点辨证部位:
    “手足逆冷”是厥阴病的核心证,手足是厥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中部(半表半里)
  1 )少阳病重点辨证部位:
    “胸中热烦”为少阳病的核心证,胸中为少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少阴病重点辨证部位:
“心动悸”为少阴病的核心证,心脏为少阴病和重点辨证部位。
3、里部
  1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核心证,下腹为阳明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腹满”为太阴病的核心证,上腹为太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九、“六病”的治疗原则
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阴制阳,以阳制阴,即热病寒之,寒病热之、虚病补之,实病泻之的中医传统治疗原则。但具体到每一病,具体的原则又不相同。 
    1、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太阳病为表部的阳性病,“汗”法是其通用的治疗原则,辛凉解表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2、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少阳病是中部的阳性病,“清”法是其治疗原则,它包括清热、解毒、
滋阴、利尿等方面。 
   3、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为里部热、实性疾病,“下”法和“吐”法是其治疗原则。利用泻下药或催吐药,攻逐体内积滞物,从而恢复里部的正常功能。 
    4、太阴病的治疗原则:
    太阴病为里部阴性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补”和“温”是其治疗原则。太阴之补是提高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太阴之温是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状态,使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5、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为中部阴性病,心功能不足是其主要表现,“补”和“温”也是其治疗原则,与太阴病的“温”“补”不同,提高心脏功能是其主要方面。 
    6、厥阴病的治疗原则:
    厥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表现,“温”“补”是其治疗原则。以温通血脉、回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 
    7、合病、合证、兼证的治疗原则:
    合病的治疗原则是各病治疗原则相合。
    合证的治疗原则是合药。
     兼证的治疗原则是治主要病的同时,用兼证之药。 
    8、整体病与局部病的治疗原则:
    整体病阳证用清热饮,整体阴证用急救汤,整体并病用四脉汤。
   局部病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为治疗原则。
十、“六病”的主方
  六病的主方以解决其主要矛盾的药物名称作为方剂名称,如下表:

 

病名
主方名
方剂组成
太阳病 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少阳病 黄芩柴胡汤 黄芩、柴胡、石膏、知母、竹叶、甘草
阳明病 大黄芒硝汤 大黄、芒硝、白芍、枳实、厚朴
太阴病 苍术干姜汤 苍术、干姜、茯苓、甘草
少阴病 人参附子汤 人参、附子、茯苓、麦冬、五味子
厥阴病 当归桂枝汤 当归、桂枝、细辛、通草、赤芍、甘草、生姜、大枣

 

 

关于刘绍武与“三部六病”学说的原因,关于刘绍武与“三部六病”学说的相关知识。   

    刘绍武生于1906年,山西襄垣县人,是全国第一批500位师带徒老中医之一,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他出身贫寒,到13岁才开始上学;他自小天资聪颖,嗜书成癖,熟读经、史、子、集。在年少时曾感染疫痢,因久治不愈,深感医道艰深及庸医之误人,从此立志从医,自学苦读。在18岁时即为农民登门义务诊治,几年后创办了山西的友仁医社。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研习中西医学后的一大创新。通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实践,刘绍武认为《伤寒论》应该是源于《周易》而不是《内经》;《内经》所指十二经与汤方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在命名和理论体系上也完全不同。刘绍武既肯定《伤寒论》是汤方辨证的鼻祖,又发现了《伤寒论》存在的错误、缺点,涉及到对中医临床作用的理论研究方面,他更是慎而又慎。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他开始对《伤寒论》重新整理,并提出了整理的八字方针,即:立纲、归类、正误、补缺。随后,他用毕生的精力对《伤寒论》中凡有纲不系目处,必重新立点;对原文有错的,必一一予以重新纠正。在此基础上,他于30多年前就以论文、论著的方式提出并创立了独特的中医三部六病新学说。该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参阅《内经》和有关著述,运用病证归类方法,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里部,简称“三部”。各部存在的病证,按其阴阳的不同病性划分,共有六类症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说由此得名。在这一学说中,刘老创立了与“三部六病”相适应的理法方药体系,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既对疾病进行了高度概括,又对疾病进行了具体分析,形成了一种执简驭繁的辨证论治方法。

   2004年12月2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三部六病”学说,将继续对《伤寒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养生之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本人的养生笔记,是乱学一通,到处开花,无一结果。

不过,兵法讲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记得这句话源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这里,孙子明确地强调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高明的将帅应依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称得上用兵如神。我很不好意思,这明显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只不过,我之所以如此,乃是叫花子不进院——门外汉!门外汉也是有源头的,《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师举东坡宿东林偈……曰: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哈哈,只能如此!

然养生乃博大精深之学问,深入无法浅出,犹如走入迷宫,那就时时刻刻选择退出来重新敲门吧。但凡成语皆有出处,博大精深源自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博大精深有个明显的悖论,就是广博和高深是一对矛盾。学问、爱好广博必然不会样样精深(精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精力能力智慧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出色,方方面面都强。

认真盘点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会发现外表很博大,但不是方方面面都精深,只是有些方面很强很精深,其他方面都是忽悠和糊弄。
  大道至简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这八个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与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径庭。老子之意,是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是要日有减损的,一直减损到无为,这时就无不为了。为道日损是哲学上的命题,根本不是说道受到损害。

在我看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两句,并不是因与果的关系,并不是“为学日益”导致“为道日损”,而是并出而对立的关系,是说为学者与为道者途径相反。如将“学”作最宽泛的解释,则吴林伯《老子新解》所说相当清楚:“‘学’与‘道’反。‘为学’以求智慧,将‘日’增‘益’,则多而不精,以流于伪;‘为道’以求真知,将‘日’减‘损’,则少而精。”

在我看来这两句话并不是像普通人理解的那样是相反的两个概念,它说的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呢?比如说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太极,即人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只要你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那么你就自具一个太极。你就是一个太极,而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太极它本来就是这个宇宙。但是你在后天世界当中被各种各样的习俗、习惯、知识所妨碍,而造成了你这个空间的封闭性,因此也可以说作为你这个具体的人来说,你的太极它是一个球形的,有一个有边界性的存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你的人体生物场是具有一个球形结构,你生物场的这种结构也决定了你的思维、性格、对事物的认知等等这样一些特征。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个圆的话,圆内的就是你所认识到的规律,圆外的是你没有认识到的规律。如果我们把这个圆作一个360度的旋转,那么它就是一个球,因此如果站在球的层面上来说,人站在中间也是这样一种概念。因此“为学日增”的意思是说你做学问、学识的过程要求你不断的去认知规律。因为一般你之所学是你对先人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知识去学习,然后你拿过来通过你自我的消化吸收,去体证到这个规律的描述是否符合于事实规律,符合于事物本身这样一个过程,因此说“为学日增”。其实是要求你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去体证体用这些知识,证明它符合于规律本身,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使你的太极球不断的扩大,而无限的接近于太极本身其大无外这样一个概念。因此说“为学日增”其实也是你证道的一个途径。

而“为道日减”的减是减什么呢?它其实和“为学日增”是同一的,即你既然能够体证到这些规律,体证到这些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运化,那么你就应该放下你的执着心,放下你原来的一些是非观念,这样你身外之所障也就越来越少,你自身之太极与大道也就更加融合,也即不断的使你内在空间扩大的同时它的外在空间也就相对的减少了,从而使你具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接近大道其大无外的这样一个概念。

这是从字面和逻辑上解释“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实际学习中,我发现也是这样一个过程,犹如掉入太极循环!

惟有不断地增加知识,之至无法增加,道则减少至无法减少才是真正得道!

养生如此,人生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 养生笔记
三部六病讲义 --啸百川的博客
刘绍武三部六病学说“证”的概念
范天田:三部六病简介
一文读懂《伤寒论》轻松做个中医人
仲景学说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化,便是方证相对。故研究仲景学说,必须研究《伤寒论》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