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明月潭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展示(二)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之际,又迎来了春的喜悦和美好。这就是23号上午郭秀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郭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悲叹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情感。走进郭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痛欲绝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郭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二、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故事,设计写作伯牙还会用琴声表现哪些景物?子期又会怎样赞叹?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如果说上课老师是善教的“伯牙”,我们努力做一名善听的"子期"。


   (杨老师)

 潘老师的《七律·长征》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回味无穷。

         首先,潘老师的教态十分亲切,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融入到她的课堂,跟随她的脚步一步一步深挖课文内容。潘老师惯用课堂用语“孩子,你来说……”让每一位孩子都乐于回答问题,乐于抢答问题,整堂课让人如沐春风。

       《七律·长征》是一首毛泽东写的七言律诗,特点是七言八行,及其押韵、对仗,并有夸张手法。潘老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自由读,齐读等方法,将整首诗读的荡气回肠,富有情感。当让学生想象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困难的时候,学生有感而发,踊跃抒发自己的情感。当最后全班齐诵的时候,在坐的每位老师都有所触动。感谢革命战士们的牺牲和大无畏精神,才会为我们带来如此幸福和平的今天。

(邢老师)

丁艳芳老师教授《搭石》时,课堂和谐愉快,课堂前音乐响起,优美的旋律使孩子们迅速进入课文描写的境界。

丁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立刻放松下来,丁老师抓住“美”这条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分体现画面之美;一个“伏”字,通过让学生到讲台前做动作,更能体现年轻人对过搭石的老人的尊敬和照顾,体现了家乡人的谦让美;最后由此拓展,让学生们想象“外乡人如何过搭石”?把想法写下来,及时进行了小练笔,进一步完成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听写”。

丁老师在课堂中,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旁敲侧击,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景美,人更美的真情!

(于老师)

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的思绪已被赵老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赵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赵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赵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赵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赵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赵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张老师)

 10月23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德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的观摩听课,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廉红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伯牙绝弦》。

她沉稳老练,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的入情入境,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俞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俞伯牙因子期离去的长叹。

       1.她对文本解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讲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钟子期死亡时,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配乐补充,体会知音难觅。

   2.讲解“善”这个字时,引导学生从汉字字形特点出发,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不经意间,学生就体会到了俞伯牙知音难求的失落心境。

(任老师)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袁强强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全文以“情”为线索,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1.袁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这样提示学法,让学生先学后教,在重难点中层层突破。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比如课堂中“瞻仰”“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体会情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在袁老师的课里,她充分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如亲人般的爱。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如“三个褪色”、“应声而来”、“抑扬顿挫地呼唤”的研读,她对词语进行初步理解,再在语境中理解,明确词义,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词语理解可谓循序渐进;又出示拓展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理解提升,突破孩子认识和情感的难点。还有写话的拓展。她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写话。学生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以及写话的过程中,课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心目中逐渐高大、生动、鲜活起来,达到了形象、语言、精神的水乳交融。


(李老师)

实小之行,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听了六年级的《少年闰土》这一课,由靳婷婷老师授课。这是我第一次听靳老师的课,她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 温柔而富有感情的话语,让在座的学生和老师们如沐春风。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的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很多老师都进行过教学,但是靳婷婷老师另辟蹊径,教起来别有一番风景。 

  听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本节课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题的要求。她始终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通过图片、视频及设置情景等方式让学生们体会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潮汛看鱼、海边拾贝这四件事的乐趣,并重点带领学生体会、指导朗读前两件事,有的放矢,让闰土有趣的农村生活与作者富家子弟枯燥的四角天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一切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的不满,眼界狭窄,如同井底之蛙。

第二,靳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的评价非常具有鼓励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充满自信,这点非常值得我去学习、揣摩,并要多用于实践。第三,重视朗读训练,靳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语气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感悟,加深情感体会。 最让我佩服的这节课真正实现了从教语文走向教阅读。如对第一自然段的剖析可谓是淋漓尽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先是人物形象的剖析,接着是由静及动的描写进行如何朗读,再到这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在此下的笔墨不少,但丝毫没让人感到厌倦,就是源于教师对这一语段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有了这样的探究学生一定会习得方法,举一反三,真正学会阅读的。 

  靳老师的这节课,正真做到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和升华文本。


(高老师)

齐河的潘倩倩老师讲《长征》这堂课,令我难忘。

潘老师开始导入就告诉同学们,读书的法宝:“心到,眼到,口到”,提醒同学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同学们以前都接触过七言绝句,又把《长征》展示出来,形成对比,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七言律诗,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诗句中,通过运用间隔符号,让学生按照节奏去朗读,这样更容易读出韵味。整堂课多次重复出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围绕这一句展开理解,通过看长征时的地图,通过出示有关的山川,通过告诉学生当时的时代背景,历时一年,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击溃敌军410个团,大小500多次战斗,从开始出发时的86000人,到结束后剩下的仅仅7000人,让学生理解了当时岁月的艰难。

通过介绍四渡赤水胜利,红军战士心情的欣喜,到飞夺泸定桥时的惨烈,这样就明白了“金沙水怕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而形成的鲜明对比……敌人围追堵截,行程艰难险阻,而英勇的红军却“只等闲”,更体现出了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乐观精神。

课程结尾,向学生推荐了毛泽东主席长征途中写的其他作品,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是长征精神仍时刻激励着人们。通过听这堂课,让我不仅学习了潘老师课堂上的从容自如,也警示自己努力学习,多积累课外知识,使自己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王老师)

有幸参加这次“德州市小学语文老师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感觉受益匪浅。

特别是听平原的郭秀芹老师讲《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真正称得上是一道文化大餐,感觉不虚此行。

郭老师用很多有关知音的古语导入新课,以文字“绝”字从甲骨文演化来理解其意;以介绍钟子期和俞伯牙虽然一个是宫廷琴师,官至晋国上大夫,另一位却是打柴的樵夫,二者地位悬殊,却能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来说明若为知音,所念所思心灵相通,足矣!

郭老师的课通过范读,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让学生“看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句意,懂得了伯牙为什么在钟子期去世后“绝弦不复鼓”的原因。

整堂课,书声琅琅、富有感情,师生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让学生仿写几句文言文的句子,因为引导到位,使得学生可以妙语连珠。中间又穿插了大量的有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和诗句,丰富了课堂容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真的是引人入胜,为之赞叹,觉得郭老师不愧有名师的称号。

当然还有很多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总结几条心得:

1.上一堂课一定要准备充分,方方面面涉及到的内容要考虑到,取其精粹融入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孩子们的见识。

2.范读很重要!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帮助学生模仿和理解文本。

3.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涉及与文本有关的知识,通过配乐,通过图片的及时展示,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4.每位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能够融入课堂,走进学生中间,循循善诱,富有耐心。

5.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分工明确,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流于形式,这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和学习。


(曹老师)



犁城经典

关注是最长情的告白

关注是动力也是温暖!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小硕丰“联姻”记》崔宝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课堂实录|《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一)
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青春语文·淑亚专栏】懂得与值得 ——卢望军《伯牙鼓琴》赏析
伯牙善鼓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