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人合一谓之养气,弱养--直养道法即法门。

(隐喻;天人合一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的身体与心灵供养之道法的法门,此篇文章是帮助小伙伴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化与道家养生及医家黄帝内经与素问的基础入门之法,敬于有缘人。)

中国古典文化里,非常讲究精,气,神的概念。精是承接于父代的生物属性,而气是自身生命体系运转的延伸和留存,神是人体生命里心智和智慧的体现。古人认为自体的心智是需要依靠生命里精,气,神的条理和运行来维护的,比如老子所说的道论,庄子讲得柔和的养气。是感知天道演化的至理。而且符合运用于人的身体。它是柔性的养身益气,它得益于天地演化的规律,亦符合人体运行之法则,即可用于知天下万物,又可以教化民众延续礼乐文明。

还有一种是直性的养气,它注重自身的修行,兼得于替天下行道。这就是孔子与孟子讲的浩然之气。这是一种修于内在秉直的阳刚志气。孟子说;40后不动气。和孔子讲得40而不惑一个道理,是说人内在的心智里边需要有种自我培植与养护的浩然之气。我们听孟子是怎么解释浩然之气的。《他说敢问夫子,呜呼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请问老师,夫子就是老师了。老师你擅长什么?我有两个擅长,一个是我知言,我能够听得懂人家讲话时隐喻的那一层思想含意是什么。第二个,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这个弟子就对孟子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是一个很善于言语的人,口才辩才均无碍。可在讲到浩然之气,却说。难言也。这个浩然之气要怎么养很难讲,那就有点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这会碰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不容易讲清楚。这个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就是养的方法要正确,否则就养不起来,是以直养而无害。他说的至大至刚就是他很阳刚。

中国的养气有一种是柔性的养气,一种是刚性的养气。老子善于柔性的养气;弱者道之用。养气与道相同皆为顺道而行,可以知天下。而孟子善于直性的养气,可以行天下就是要靠这种气。因此他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ei)也。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配义,一个是道,是什么道,就是自然。天道法则。人的身体包括2部分,一个是心灵,一个是身体。身体养不好会出问题,比如吃饭,睡觉可以养生。如果你不懂饮食之道。就会让肠胃不舒服。同样的道理,睡觉,睡不好也会精神不济。因此有形的身体要养。那无形的心灵也要养好。所以需要直养才能无害于心灵,所以配义与道,道就是自然法则。要依自然法则来养。

第二还要配以人文方面的法则,义。它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表达。古人讲义这个字都是摆在下面。孟子强调义理,就是义就是理的表达。比如说仁义就是仁,做至恰到好处就显示出义。那么道,如果恰到好处就显示出道的义理。公正如果做到恰到好处叫正义。那么侠如果恰到好处叫狭义,所以义者,就是具体行为的,恰到好处所呈现的义理。所以说义的前置条件是,必须要一个合于自然法则,一个是合于人文法则。这两个都有了,他才能说配义与道,无是(馁nei)也,要不然就会气馁,就会馁。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什么叫做集义所生?所以我们叫做集义养气。义就是有意义的符合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的事情,所以说集义所生,累积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生养出气。进而蓄积这个气才会起到供养人的心灵。不是偶尔做,而是这个气要不断的供养,几十年来不断的累积,才能够蓄积起一个很大的能量。慢慢你就知道人的身体原来就是一个大自然,养到一定的最好阶段就有种顶天立地的感觉。这就是他说的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并非只是偶尔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有没有慊,慊(怯)就是做完正确的事情以后,心里很安,很平和,觉得很愉悦的这种感觉。如果稍微心里面有点忐忑不安。或者觉得良心不愉悦,只有自己心里边知道。自己会感觉到,这就是他说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那就会气馁。当你有些许不惬意的时候,外人看到你很仁义,但是你内心知道养得对不对。自己觉得有忐忑不安了,因此他说,行有不慊于心者。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常常跟告子辩论,那告子为什么未尝知义呢?要知道告子掌握养气的方法比孟子要早。孟子说,我40岁就心归安宁了,那告子显然比我更早习得心归安宁之术。可是告子讲的心归安宁之术是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他说如果我在外面做事情。我讲的话不得一言,人家都不听。都认为我讲的话不对,不服气就是说,而我不反省我自己的心,不得言,务求于心,不去反求诸己。然后呢,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如果我自己不得于心,勿求于心,我不去随便发脾气,我心里面不高兴,我不随便发脾气。

孟子说的这两句话里面有一句话不对。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不对的。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可以。也就是说,别人反对我。别人不赞同我,我心里面不舒服,可是我这个人不舒服,不随便发脾气。不去抱怨,这个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我讲的话,别人都不听。但是我又。不反省自己的心,这样是不对的。他说如果你在外面跟人家讲的话。人家不同意。那你回来不反省自己到底讲得对还是不对?不求于心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果不得于心,不求于气,是可以。如果别人都反对你,你心里不舒服,可是不随便生闷气,那这个是对的,那这就是养气养的对,无论是对错?自己的良知可以感觉到。

养气有四个要注意的要领。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他说,一个人养气养的,对不对呢?用四个方法来验证。第一个检验就是必有事焉。什么叫必有事焉呢?它是说凡事必讲因和缘,也就是事出有因,因为我们刚刚讲了,为何气要行,只为行必果,这是行天下。可是人生何其复杂,你究竟拿什么让自己产生自信呢?这就是古人说的,术业有专攻。比如你对音乐有自信,为什么?因为音乐可以使你集义养气。如果我对绘画有自信,这也可以是极义养气来。如果我文章天下人都佩服。这个也是极义养气来的,所谓养气只是目的,术业才是养气的法门。术业就是你的浩然之气是来自于音乐上,还是文学上,还是哲学上,还是做人生。一定有科目或者专业,这就是必有事焉的意思。

第二个。而物证。别以为讲音乐的事情只有你最懂,别以为讲绘画的事情只有你最正确,因为法门是有很多的。所以并不表示我这一套方法。对所有人都实用。也不能说,因为我术业很好,很有心得,所以别人的方法都是不对,不要以为我的方法是唯一的。第三个,心勿忘。就是说凡事不可勉强,要持之以恒,要顺势而为。却不可以助长,这个很难。心勿忘就是不可以忘记他。可是又不能够助长他,这就是勿助长也,就是你想去助长他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忘掉他。你看这就是养气的要理。养气的四个,第一个是什么?第一个是目的与方法。第二个,不要认为你的方法是唯一的。别人也可能走不同的路,这不一定是错误的。第三个就是心勿忘。可是心勿忘的人常常会犯一个错,就是会助长。这就是拔苗助长的典故,还有就是第四个要领,勿助长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思錄》宋·朱熹
曾国藩文章摘录
困知记卷下 凡七十五章
马一浮先生解《横渠四句教》
15个字,了解中华思想
请用十五个字形容中国思想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