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咬字嚼印 | ​“采”与“採”“彩”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起到保存资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一部分印友减少踩坑的概率,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只是一名使用古文字并运用到篆刻上的人,并非纯粹的古文字学家,对于文字的解构未必正确,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亦希望借此机会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在传统文化面前,在古文字面前,我永远都是一名小学生。
“采”与“採”“彩”用法区别
前两天在朋友圈上,偶然看到某书法篆刻家创作的紫砂笔筒,外壁上刻是陶渊明那首著名的《採菊东篱下》,每个字都是用单刀刻出来的,线条干净利落,颇有金石味,只是其中的“採”字被刻成了“采”,算是一个很明显的错别字。
△某书法篆刻家创作的紫砂笔筒
无独有偶,在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拍中,我也发现了一幅名家画作中存在类似的错误。这幅画作是某画家晚年所作,成交价达到22万港币,画的主题也是《採菊东篱下》,题款中的“採”字也写成了“采”。“采”和“採”之所以经常被混用,主要是因为简化字改革后它们的资产被重组了,很多人搞不清楚它们的前世和今生。当然,有一部分书画篆刻家不爱读书,欠缺文史哲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某画家创作的《採菊东篱下》
说到“采”和“採”的区别,很有必要把“彩”字也拉进来说一说,他们三个字像是父子关系,“采”是父亲,辈分最大,“彩”和“採”是它的两个嫡子(正妻所生),其中“彩”字是长子,“採”字是次子,至于“埰”“綵”“寀”这些字,顶多算是庶子(小妾所生),我们就不去讨论它们了(比喻可能不当,不必太较真)。
“采”字年龄最老,出生在殷商时代,他的甲骨文字形
,是一只手摘取树叶的样子。我们的先民有採摘树叶为食的习惯,很多人都知道有些树叶是可以当菜吃的,比如榆芽、椿芽、槐芽等等,前提是一定要嫩,老树叶是没人吃的。有些人认为甲骨文字形里,树上那三个小圈是果子,不是树叶,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原因有两个:第一,果子正常是圆形的,很少会画成这种菱角形;第二,在没有种植蔬菜之前,我们的先民把嫩树叶视为“蔬菜”而不是“水果”。后起的“菜”字正是在“采”字上加一个草头,表示种在地上像草一样的蔬菜,说明这个时候古人已经掌握了种植蔬菜的技术。
△香椿头
“采”字金文
和小篆
基本承续了甲骨文的形状,只是三片嫩叶被去掉了,那时因为古人觉得写起来麻烦。无论“采”字怎么变,它的下面永远是“木”,而不是“禾”,很多印谱把“
”字释为“采”,这是大错特错的,汉印中有“东光
空丞”,这个“
”通“穗”(读suì ),和“采”字并没有亲戚关系,切不可乱用。
△东光
空丞(汉代)
“采”字本义是摘取,后来引申出开採、选取等义,如採矿、採访、採纳、採购等等。因为摘取的是新鲜的嫩叶,如果不新鲜就蔫了,没有精神,也不好吃,所以引申出了精神、气度的意思。不同树种的叶芽,颜色各不相同,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丰富多彩,所以“采”字又有颜色交织、色彩和花样的意思。
可以看到这个“采”是真不容易,一个字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幸好到了汉代以后,他的长子“彩”字出生了,替它分担了一部分工作。“彩”字小篆写作
,是典型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解为“从彡,采声”,右边的“彡”表示描绘装饰,凡是带有这个部件的字,基本都和这个意思有关,比如影、珍、彤、形、彰、须、羽等字。
说完长子说次子,“採”这个字比“彩”还要年轻一些,因为《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我们所见到的小篆“
”其实是东汉以后造出来的。“採”字是在“采”的左边加一只手,强调是用手去摘,显然是要取代摘取、开採、选取这层意思。在两个儿子的合力帮忙下,老爹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在读cǎi时,它只剩下精神、气度这方面的意思。
“采”字其实还有一个读音:cài,读这个音的时候,它特指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经传典籍中常有采邑、采地的字眼,指的就是封地,这些词现在已经不用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古籍中的“采地”
既然父子关系已经理清楚了,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或前人的应用实例。
△採雲(赵穆刻)
第一眼看到这方圆形朱文印“採雲”,我还真不敢相信是赵穆的作品,赵穆的印我看过不少,大部分都比较老实平正,而这一方却如此与众不同,意境高雅,让人回味无穷。“雲”字直接採用雲彩之状,腾腾升起,“採”字没有小篆,赵穆同志就请它的老爹
字来代替,他把“采”的上下两部分有意拉开距离,以营造出空灵虚静的感觉,加上边栏虚实有度的处理,看起来确实是颇有趣味。不过,“采”字上下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导致中部空透太大,算是这方印的一个明显瑕疵。
△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丁敬刻)
和上一方印相比,丁敬这方白文多字印就平实多了,十个字布排紧凑,纵向通道整齐,线条起止圆尖并俱。这里的“採”字也是用“采”来代替的,只是爪部中间一竖冲出边栏,看起来像是“竹”的一半,稍显遗憾。这方印是丁敬为朋友包芬刻的,包芬,字采南,号梅垞,是当时浙江的名士,陶渊明这个句子刚好藏了包芬的字,很是巧合,丁敬也在边款中交待了这个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专门说一说。
△神采为上(赵明川刻)
这是一方随形朱文印,作者是赵明川。随形章创作难度高,很多印人都畏惧它,在他们公开的润例上会明确写上“随形不应”。随形章的印面形状不太规则,对创作者的布篆和印化能力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赵明川这方印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边栏虚化后有效突出了印文主体,印面形状上大下小,刚好“神”“为”二字笔画多,“采”“上”二字笔画少,从右往左布排,各得其位。这里的“采”是精神、气度的意思,不可用“採”或“彩”来代替。
△以伪杂真採取奸利(叶鸿翰刻)
这是清代印人叶鸿翰所刻“以伪杂真採取奸利”,印文出自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意思是把假货掺杂在真货内卖出,用不正当方法获取利益(原文批判这种行为不道德),叶鸿翰为何要刻这个内容,我们不得而知。这方印中的“採”字篆文写作
,是汉代以后的人依照六书规则新造的字,不能算错。《说文解字》未收录的字很多,篆刻家为了创作方便,合理造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一定要符合古人造字的规律。
△朝辞白帝彩雲间(金禹民刻)
“朝辞白帝彩雲间”,这是金禹民刻的一方多字金文印。这方印中至少有两个字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个是“彩”字,前面说了,长子“彩”是汉以后才出生的,金文中根本不会有它的影子,所以此处用“采”会更合适一些;第二个是“雲”字,金文中雲彩的“雲”写作
,不需要加雨字头。如果只用云状代替“雲”字(如赵穆的“採雲”)也是可以的,那么上面的雨字头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三彩亭(曾绍杰刻)
这方“三彩亭”是台湾篆刻家曾绍杰所刻,他的篆刻师法黄士陵,在台湾印坛享有美誉。这方印属于流派印,还在小篆体系内,“彩”字《说文》中有,直接写作
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用
来顶替,反而显得怪异。
△文采风流(毕民望刻)
很多人看到这方“文采风流”,会误认为是邓散木所作,其实这是他的高徒毕民望的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水准,说明他的功力不浅。这方印的视觉冲击力很强,作者大胆将“采”字拉长,与“风”字形成对角呼应,同时把上下结构改成左右结构,爪部下方自然留白,“流”字右边的水旁顺势穿插,四个字团结一气,又疏密有致。边栏有意制造左轻右重的效果,以形成更强烈的虚实对比。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方印中“流”字的形体过扁,人为的痕迹太重了些。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这父子三人的职责分配,表示精神、气度之义时,用“采”,比如丰采、神采等;表示颜色交织、色彩之义时,用“彩”,如彩色、喝彩等;表示摘取、选取、购买之义时,用“採”,如採矿、採购、採纳等。因为“彩”和“採”出生晚,刻金文印时,只能用“采”来代替,而刻汉印及以下印风时,“採”字可以用“采”代替,或者用后造字“
”,而“彩”字则直接写作
,不可用“采”来代替,看来这位老爹和大部分父母一样,对二儿子都比较偏心啊。
含义
词语举例
甲骨文印大篆入印
小篆入印
边款(繁)
精神、气度、神色
丰采、神采、文采
颜色丰富或交织、艳丽美丽
色彩、彩球、彩带、彩旗飘飘
摘取、挖取、选取、购买等
採购、採样、开採、採取、採风
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用隶书创作一幅书法,内容是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其中的“采”字应该写成“采”“彩”还是“採”呢?
上一期“咬字嚼印”思考问题的答案是:“歷歷在目”。
作者简介
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金石印坊创始人,篆刻教育者,玺印篆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著有《单刀楷书边款刻法与创作》。
关注江豪旭老师个人公众号
“江豪旭篆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咬字嚼印 | “志”与“誌”用法区别
咬字嚼印 | “系”与“係”“繫”用法区别
咬字嚼印 | “歷”与“曆”用法区别
咬字嚼印 | “气”与“氣”用法区别
【闲章不闲】有一种拥有叫“过眼即我有”
篆刻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