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序》探解

《书谱序》探解

朱小砚

   [摘要  唐孙过庭墨迹《书谱序》无论是作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范本,还是作为书法理论的研究都有很高价值。尤其在书法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艺术主张,内容涉及书法史、书法创作、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等诸多方面,但孙过庭本人《新、旧唐书》均未收录。因此有关孙过庭的名字、籍贯、生卒,及其《书谱》的内容,是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现就仅存《书谱序》墨迹本,及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祭率府孙录事文》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以有限的资料为基础,综合诸家之论,探赜索隐,解析其意,对倍有争议的孙过庭及其《书谱序》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全新观点。

主题词:孙过庭 书谱 相关问题 探解 

一、孙过庭的字与名

    名,是在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姓名分别用于自称、作介绍、为人作传、或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成人,是供朋友称呼所取,表示对本人的尊重。

   《书谱序》开篇有吴郡孙过庭撰,按唐人的称谓习惯孙过庭自己不可能以字相称,此处自称应为其名,在此有孙过庭自己的笔墨作介绍,当最为准确无疑。据此可知其名为过庭,字虔礼

    另外,自己的长辈和尊者可以直呼其名。又根据《宣和书谱》记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文皇不可能唤其字或号,一定是直唤其名。这一点也符合以上说法。再者,文皇在其名后以小子相加的称谓,明显是古人尊者对卑者的贱称。

    再者,根据窦臮《述书赋》下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的记载也作了进一步证实。

    至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景印明刻本《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云: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和张怀瓘《书断·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与以上说法有所不同,启功先生论及这一点列举了《四库提要》卷二十一,论及窦、张二书关于孙过庭名字问题云: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爵里不同,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殆伪异,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外所闻不能尽一,这里就不再加以考正。

二、孙过庭的籍贯

    孙过庭《书谱》自云:吴郡人

    窦臮《述书赋》云:富阳人。

    张怀瓘《书断》云:陈留人。

    根据《旧唐书·地理》所知,富阳汉时为富春县,晋改为富阳,隶属会稽郡,而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吴县。东汉时将吴郡划出,吴郡即今江苏吴县。会稽郡移至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县。

    因此窦臮所言富阳人与孙氏本人所说是同一地方。至于张怀瓘之言是否孙过庭在陈留寄居或其祖先为陈留人,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考评。因为孙过庭自己用笔墨所表述的非常清楚,为吴郡人。再利用其它旁证去推翻,实恐不真。

三、孙过庭出生在哪年?

    根据孙过庭《书谱序》中所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极虑专精,时逾二纪。”“志学之年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后世逐以志学之年为十五岁的代称。得知志学之年为十五岁;出自《尚书毕命》既历三纪。十二年为一纪,古代以木星为岁星,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为一纪。可计算出:十五岁加二纪二十四岁,孙氏在书写书谱时为三十九岁。再从《书谱序》最末端落款来看,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据此推断其出生之年当为648年。

    但是,以上推断为大概时间,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孙过庭只能出生于公元648年之前(648),不可能在公元648年之后。因为以上之句,仅处在《书谱序》之前端,此序书写完成多长时间,还需考证。不过出入不会太大。用常理推断,仅三千余字《书谱序》跨越时间不可能以年相计。况且书体为草书字体,单就书写来说,无非论天计算而已,加之构思文章,时间最多也就论月而计。

四、孙过庭卒于哪年?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全文记载如下: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馋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阴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怡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见尔踪,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从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来看,有孙过庭字及名,籍贯于什么地方,小时候的志向,直至四十岁受谗慝之灾后,最终非正常死于洛阳。其墓志铭,有起、有落,条理分明。短短几句将孙过庭的生卒及志向和其人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均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个章法工整,详实全面的墓志铭。

    再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七《祭率府孙录事文》中看: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仁德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已;诚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惭于贞纯,乃洗心于名理。无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呜呼哀哉!平生知已,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之百年。相视而笑,宛然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夭当年。嗣子狐藐,贫窭联翩。无父何恃,有母惸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嵇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饗!从中可以得知卒于中年。查《辞海》可知中年为四十至五十岁年龄之间的人,再从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馋慝之议这是完整的一句话,所述之事为一件事,不可断章取义。将词句连接起来分析,这已表明孙过庭当时遇灭顶之灾,四十得到皇上的召见,遭受到诽谤污蔑后而亡,这与《祭率府孙录事文》记载中年颠沛相符,据此可知孙过庭应该卒于四十岁,时为公元688年,也就是写完《书谱序》后一年去世。

五、关于孙过庭四十见君

    《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云: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可知孙过庭曾见过太宗。

    唐太宗卒于公元649年,根据以上所考证,孙过庭生于公元648年计算,唐太宗死时孙过庭仅一岁余,试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就是十五岁时才专攻学习书法,怎么能谈到见到唐太宗时,唐太宗云:过庭小字,书乱二王之说。

    孙过庭的书法怎么能达到书乱二王的地步,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按照<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四十见唐太宗的条件来计算, 孙过庭《书谱序》作于垂拱三年,为公元687年。按唐太宗死的前一年,公元648年见君,见君时为四十岁,在书写《书谱序》后卒于公元687年。那么,孙过庭死时年龄应在八十岁左右。显然与陈子昂在《祭率府孙录事文》中称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不符。

    据此,如《宣和书谱》记载可信,那么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并非太宗

    再回到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可知孙过庭四十见君确有此事。按孙过庭生于648年加四十岁,当为公元688年见君,此时执政者当为唐武则天。四十见君应当为武皇。按此推断,《宣和书谱》曰:文皇尝谓,是否记载有误?不知《宣和书谱》根据唐时什么资料所转载,转载是否有误,或是唐时除正史外,其它墓志类对字所讳,而改为字?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如果按照孙过庭所见为武皇有一些条件是符合的。据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称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史载洛阳当时为武则天长居之地,所以也同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称:四十见君(武则天)卒于洛阳所见之君和卒于地点完全符合。另外,从唐窦臮《述书赋》中可以看出来:武后君临,藻翰时钦。顺天经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这也充分说明,武后受太宗影响,当时也非常注重书法。                         

     因此四十见君当为武皇。              

六、孙过庭因何而故? 

    从上文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得知,四十见君后遭谗言,遇暴疾卒于洛阳,可以看出是遭到谗言后非正常死亡。

    回顾历史,在孙过庭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恐唐宗室大臣心中不服,盛开告密之门。各地告密者不论贵贱,都可以亲自赴京城,沿途享受五品官的待遇,到京城以后武则天亲自召见。告密经核实确有其事者,封官赐爵。告密失实者亦不问罪。因此,不少告密者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也有一些忠义之士遭谗言,蒙受不明之冤,最终导致丢官服刑的牢狱之灾,更有甚者遭到灭顶之灾。孙过庭就是在此政治背景下度过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遭馋慝之议,有着一定的社会必然性。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致使孙过庭官职不是很大的率府录事参军,属地方刺史下的佐官,正史都未记载的人,且以书法而闻名的孙过庭,遇到如此大祸呢?应该还是与书法有关。

    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出重金收集三吴遗迹,藏入内府,君臣共相赏玩。《唐朝叙书录》云;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此时内府藏品已从高祖二百九十八卷增加到一千五百多卷。贞观十三年(639年),又整理约七百卷。《古迹记》载:钟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举国上下积极进献。《贞观论》记:所购逸少书凡真行三百九十纸,装为十卷;草二千纸,为八卷。王羲之书法,天下几尽。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即命虞世南、禇遂良等人鉴定真伪良莠,然后对可靠的进行复制。武则天时期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当时收集王羲之书法之多,伪作之多,数量惊人。正是此尊王蔚然成风的时代背景,为伪托王书提供了环境。

    从孙过庭墨迹《书谱序》中隐约反映出一些原由。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反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竟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从以上《书谱序》还可以看出孙过庭曾经将自己题署古人名号,而且用绢帛装裱成卷的伪品拿给别人看。这样是否会授人以把柄呢?

    又根据《宣和书谱》卷十八记载:孙过庭字虔礼,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作《运笔论》,字逾数千,妙有作字之旨,学者宗以为法。可知:孙过庭作书的水平及风格咄咄迫近王羲之和王献之,善于临摹且达到真假不能辨认的地步,甚至连皇帝都知道此事。这正是招致孙过庭遭谗言而死的导火索。

    孙过庭处在告密风气盛行的社会中,加之有他自己承认伪托古人书法,又有文皇说:过庭小子,书乱二王的佐证,由此可推测,遭谗言而亡与孙过庭伪托古人(王羲之)书法有关。

七、孙过庭所书的墨迹是《书谱》还是《书谱序》   

    这一点启功和朱关田两位先生曾经作过考证,已明确传世的《书谱》墨迹,仅是《书谱序》,我这里仅仅作进一步的补充。

    首先从一开始墨迹就标明《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字样。正文以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为开端。讲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及书法四贤。

    墨迹《书谱序》一开始将书名、卷别和作者及其籍贯,分别作了详细介绍,正文以自古以来作为开端,根据这几方面来看,墨迹的前端是完整不缺的,这完全符合书写文章的规律。

    再看《书谱序》的末端: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从末端记载可知,孙过庭将著书的宗旨和主张以及书名分为几篇、几卷和著书的时间均表现出来。除此之外还将我们写文章常用于最后的谦词也出现在该篇的末段。从墨迹末端来看,也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的收尾。

    仔细分析墨迹的开端和末端,此文章法完整,内容清楚,有始有终,文意丰富,介绍详实,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墨迹表述得非常清楚,正文分成两卷,共六篇。

    如果认定该墨迹为《书谱》全文,不符合以上共六篇的说法。墨迹从文意上来看并没有形成六篇之段落。再者墨迹非常清楚的说明分成卷上及卷下,那么既然卷上标明清楚,卷下就应标明,但在该墨迹中并未注明卷下之处。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该墨迹应为《书谱序》。

    除此之外,宋徽宗在墨迹之题跋前明确标注为《书谱序》,可见宋代对《书谱》墨迹已经进行考证。虽然宋徽宗所题书谱序现无法考证依据什么而来,但就宋徽宗的书画造诣,以及宋代书法名家辈出的时代,和宋代距孙过庭相对今天来说时间较近,资料较真实的诸多方面来看,宋徽宗所题为书谱序应当说是有一定依据的。

八、《书谱》正谱到底是什么?

    在唐代学习书法的范本主要依靠临、榻、拓三种方法。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论临摹二法》谓:以纸在古帖书之旁,观其形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要求临书者本人要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不但在临书时要掌握字本身的间架结构外,还应对笔墨情趣以及作者的创作心态等都有所了解。也就是说,除了达到形似还要达到神似。如王羲之临钟繇《宣示》,欧阳询、冯承素临王羲之《兰亭序》。他们的临本成为珍宝。当然除他们本身就是书法家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临本达到了与原作品相似,甚至以假乱真的程度。因此孙过庭具备对王书临摹的素质,能够产生仿真效果,达到真假不辨之程度。

    前面已经论证孙过庭所书墨迹为《书谱序》,那么正文是什么? 首先从字谈起。字从词典中得知其意为依照事物类别,系统编制的表册。如《画谱》:画是描绘的意思,画谱则是鉴别图画或评论画的法书。比如《芥子园画谱》,共为三集,每集四卷。第一集分别以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谱。第二集以兰谱、竹谱、梅谱、菊谱。第三集草虫花卉谱、翎毛花卉谱及摹仿诸家花卉翎毛谱。在每谱前分别有简短的文字作为注解,后面以图画为主。是学习绘画的范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作为注解而成。

    再如:《宣和书谱》为宋徽宗时内臣奉敕所撰。所记为当时内府所藏名墨迹。首列帝王著书一卷,次为篆隶一卷,并附制诰。所录书家凡一百九十七人,作品一千三百四十四幅,上启汉、魏,下至赵宋,每家作品均冠以叙论及书家小传。

    据此推断《书谱》应当是一本以书法图录为主,文字标注为辅的学习书法的法书。这一点启功先生在其《启功丛稿》中也表明此意。图录

    确切地讲是孙过庭临摹王羲之的书法范本,文字部分是孙过庭注解的《书谱序》,是教授怎样学习书法的教材。

    再根据《书谱序》: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划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致。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有,不藉编录。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以上两句记载孙过庭在编撰《书谱》时对《笔阵图》和《笔势论》进行了否定的评价。明确表明图貌乖舛,点划湮讹,既常俗所有。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不藉编录。,而且还特别说明《笔阵图》和《笔势论》非王羲之的真迹,那么与之相反的当然是应该编录。又《书谱序》另外提到的其它六篇《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详细论述了它们的风格和意境以及书写时的情况。从《书谱序》中所提到的所八篇法书来看,有不籍编录的二篇,可以入编的六篇。这八篇均为王羲之的法帖,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及其他书家和法帖,更没有谈到编录与否,这就充分说明《书谱》正谱的图录就是王羲之的法书.

    在尊王热潮之下,为了迎合帝王所好,文人墨客将王羲之书法的研究推广、资料整理作为重点工作。怀仁和尚历经二十四年集王羲之《圣教序》即是如此。另外在唐时由于印刷术有限,由于真迹常人难以见到,只有依靠临摹才能目睹王书的风采。在此前提下,出一本以王书为范本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孙过庭之《书谱》产生的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书谱》正谱应为孙过庭临摹古人(王羲之)的图谱,是供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范本。

九、《书谱》正谱就是王羲之法帖的摹本 

    为什么说《书谱》是王羲之的法帖的摹本,当然除以上所说唐太宗推崇王书为主要原因外,另外在孙过庭《书谱序》中也多有表述。请看以下几点:

    1、《书谱序》自一开始将汉魏以来到晋末的书法四贤进行了比较以后,在《书谱序》中云:且元常专工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对钟、张书法的评价为精专有余,缺少博涉而多优,对王羲之的书法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在钟、张与王羲之三个书法中间确定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随后对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通过子敬与谢安书羲之往都,临行题壁的两则故事表述出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最终在四贤中确定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旨在突出王羲之一人。

    2、在《书谱序》文中谈到钟繇、张芝、王献之、谢安、师宣官、邯鄣淳、崔瑗、杜度、萧思恬、羊欣。但对其书法均未给予明确而积极的评价,更没有对其书作进行深层次、详细的评说。相对而言通过与他们的比较,在他们中极力突出推崇王羲之,并且对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进行了分析。就《笔阵图》、《笔势论十章》的真伪问题,写《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的心情、意境情况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再看《书谱序》:然今之所陈,多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

这句话译成白话文为(参考萧元注解):虽然我这里所要叙述的力求作到有益于后学,不过要特别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世人大多称赞它、学习它,以它为准则,确实可奉王羲之为宗匠,他的书法不但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而且符合今天的审美要求,而且深得笔墨情趣,格调高雅。所以临摹拓习王羲之书法的人逐日增加,研究学习的人一年多过一年。在他前后众多的名家书迹,大多散失零落了,单单剩下他的书法世代流传不绝,这难道不是很好的证明吗?从此段孙过庭《书谱序》句中明显能够看到,孙过庭在肯定王羲之书法的同时,更标明为什么以王羲之的书法为范本编著成《书谱》的初衷。

    再从以下几点看:

    1、唐张怀瓘《书断》云:孙氏,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

    2、宋米芾《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3、宋《宣和书谱》卷一十八云:好古博雅,攻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拨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盖其续真可知也。

    4、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记载吴说跋云:若评法书,录以钟、王为初祖;欲与王法,当以过庭为指南

    根据以上这些唐、宋、清不同时代的书法理论记载:孙过庭好博雅,攻辞,最终得名于翰墨,其书具有右军法,而且最关键的是其书法达到与王书相比真假不能辨的地步。米芾称: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加之吴说云:欲与王法,当以过庭指南。这就更加表明流传于世的《书谱》正谱是孙过庭临王羲之法书的汇集。

    在唐朝,由于太宗喜爱王书之故,因此学王书是当时书法家的一种追求,怀仁和尚历经二十四年集王书《圣教序》亦是如此。但由于印刷等有限,由孙过庭编撰此著作,为学习王书的人作为一个学习书法的范本。如同汉代班固认为《史籀篇》是周代史官教学童使用的课本,秦代丞相李斯作《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章》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亦属此类,是当时普教文字的范本。

十、《书谱》的内容有什么?

    那么,这本以王书为范本的教材里有什么内容,请看墨迹《书谱序》: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划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致。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有,不藉编录。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以上两句记载孙过庭在编撰《书谱》时对王羲之的法书《笔阵图》和《笔势论》进行了否定的评价。明确表明图貌乖舛,点划湮讹,既常俗所有。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不藉编录。

    我们反过来推断,那么图貌质朴、点划流媚、非常俗所传、文密理通、意合言雅者,是否可藉编录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点近人朱关田在《唐代书法考评》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一文均已阐明,不再进一步详述。

    根据以上分析,图貌质朴、点划流媚、文密理通、意合言雅者是什么呢?有什么可以编录呢?墨迹《书谱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喛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孙过庭谈到《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这些法书时并没有给予常俗所有的否定,而是给予斯并代俗所传的肯定,那当然理应编录。并且对这些法书给予了真行绝致者也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对这些法书的艺术风格逐一评论,甚至连书写时的心情都逐一给以了详细的评述,这就分明指出《书谱》正文就是孙过庭本人临摹王羲之的《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叙》、《告誓文》六篇法帖集成《书谱》的事实。《书谱序》中所提到的八篇王羲之的法书,均有去向,《笔阵图》和《笔势论》两篇因为殊非右军,为常俗所有,因此没有录入.“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这六篇,录入《书谱》。也符合孙过庭《书谱序》中写到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说法 。

 

参考书目:

 

《书谱》                         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启功丛稿论文卷》     功著    中华书局

《唐代书法考评》     朱关田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唐代书法史》       朱关田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书法简史》       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唐书论》           元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宣和书谱》         桂弟子译注  湖南美术出版社

《书谱解说》         冯亦吾注释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读《书谱》的启示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唐 | 书谱 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详情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落笔就是极品!壹庸《书谱》用笔作品局部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