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书法线条表现力的开发

书法线条表现力的开发

                                       —— 从米芾的“刷字”谈起

一.“刷字”说及其含义

米芾相关的说是:“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书刷字”[1];“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2];“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1];“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1];“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3]。这些说法的意思相近。后人称之为“八面出锋”,更加形象化一些[4]

先来看前人对这些的阐释:

米芾用笔快速、劲健和笔有四面,是形成其刷字用笔的三个支撑点[5]

“四面”,实际上指笔毫的全部锥面。不绞转是无法用上四面的[6]

刷字是指他在写字时因技法十分熟练,用笔迅疾而劲健,力随势下,势随兴至,

笔锋下去,处处逢源,气、韵、力皆自然天成[7]

奋笔直书,不受约束[8]

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疾书中做到用笔沉着,锋全势备,擅长传势,字形跌宕多姿。八面出锋,表示线条的丰富性,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俯仰、斜正,体态万方[9]

“只有一笔”指中锋行笔,“独有四面”,即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都一齐上。

他的“刷字”,不仅笔杆直立,不偏不倚的,而是偃仰、斜正,四面出锋,飞动灵活,能正用、侧用、顺用、逆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10]

以上这些论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米芾的运笔观点,都是可取的。但比较零散。八面出锋中的八,就像“八面玲珑”、“八面威风”中的八一样,乃言其多也。一一列举与猜测是哪八面,并无太大的意义。核心问题是:米芾主张扩大运笔的自由度,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对于抒情达意,才能有更强的表现力。书法线条的表现力,依存与她的形态的多样性。线条形态的多样性,来源于书写者运笔自由度的扩大。因此,扩大运笔的自由度,以增加线条形态的多样性,提高她的表现力,就成为推动书法艺术发展重要环节。这首先从书法史中可以得到证明。

二.从书体演变看线条形态的多样化

汉字的书写,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受实用性的驱动,从字体演变,线条形态,到书写工具的变化,都是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的。隶书、简化汉字、硬笔书写等的出现,是明显的例证。但从艺术性的方面看,线条形态的多样性和表现力,却是逐步增加的。

甲骨文和大篆的笔画,大多呈柳叶形(偶尔呈弧形)。其粗细、运笔的起、止、运、收及其外部轮廓变化,都很有规律。笔画的弯折处,都分为两笔。运笔方式主要是曲线平动和摆动。

小篆的线条都是宽度不变的等线体。它们由一些直线与弧线组成。运笔基本上都是中锋行笔。

隶书由篆书的“俗体”发展而来。在结构上大为简化,突破了象形性,确立了符号性的文字。但在线条上,出现了波浪形的横划。藏头雁尾,藏锋起笔,波磔形收笔。出现侧锋运笔,线条趋向复杂。笔与笔之间更加连贯[11]

由隶书到真书(楷书),文字的结构大大简化,而笔画却变得复杂、丰富多样。隶书的横、竖再加上波、磔,最多不过四五种笔画。而楷书,则侧(点)、努(竖)、勒(横)、 趯(钩)、策(挑)、磔(捺)、掠(撇)、啄(短撇)等八法具备[10]。后来被总结为“永字八法”。实际上,还有一个基本的、重要笔法:折。而且这九种笔法的每一种,在艺术实践中又发展出不同的形态,变化无穷。例如,点有斜点、竖点、回锋撇点、左右点、上下点等。竖有悬针、垂露、左回锋竖、右回锋竖、上尖竖、下尖竖等。横有逆锋横、顺锋横、左尖横等。钩有横钩、竖钩、横曲钩、竖曲钩、横折钩、竖折钩、变形折钩、斜钩、横折右弯钩等。挑有逆锋挑、顺锋挑、等。捺有平捺、斜捺、尖头捺、反捺等。撇有逆锋撇、顺锋撇、兰叶撇、回锋撇等[12]。真书结构的框架,为笔画形态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线条形态走向多样化,使众多的真书流派,得以产生。这在以前的几种书体中,是没有的。

行书在真书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结构上去繁务简,以利于实用。另一方面,其线条笔画的多样性,又进一步发展,比真书更加丰富多彩。单说比真书新增加的就有:点有左点、横点、左右连点、上下连点等。竖有左搭锋竖、右搭锋竖、上尖竖、下尖竖、左回锋竖、右回锋竖、左钩竖、右钩竖等。横有上搭锋横、下搭锋横、上钩横、下钩横等。钩有三节折钩、蟹爪钩等。捺有回锋捺、垂尾捺、斜点反捺、下钩反捺、尖尾反捺、粗头反捺、粗尾反捺、上钩反捺、多曲反捺等。撇有左回锋撇、右回锋撇、左勾撇、尖头撇等[13]。从真书到行草书,笔法形态的进一步多样化,主要是在增加书写运动的连贯性方面出现的。因而使书法艺术中的“气”,在行草书里更为一大特色。书写的速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基本笔画种类的增加,笔画形态的多样化,使书法线条的表现力逐步提高,这在行草书里,达到高潮。

三. 书法艺术本性的要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当中,书法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画、书法、篆刻、京剧、音乐、舞蹈、诗词等,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写意。通过抽象的、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感。

传统的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所写的文字的内容,应当是与所表达的情感浑然一体,并为之服务的。但书法艺术的内容,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形式包括线条、结构、布白等,但主要是有组织的线条。所以说书法是通过线条表情达意的艺术。

书法表情达意的手段既然是线条,那么,线条的造型能力,它对情感的表现力,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人们的情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此,线条对情感的表现力,便依赖于它的形态的多样性。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扩展书法线条形态的多样性,提高其对情感的表现力,从而推动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线条表现力与运笔自由度

线条对情感的表现力的提高,依存于它的形态多样性的增加。而线条形态多样性的增加,只有通过运笔自由度的不断扩大,才能实现。因为不同的运笔方式,才能写出不同形态的线条。例如,你若要求“笔笔中锋”,那手中笔杆只能在保持与纸面垂直条件下,作平行移动。这里借助物理学的方法,对运笔自由度做一详细说明[14]

笔毫是在笔杆带动下运动的。所以运笔的自由度,实际是指笔杆运动的自由度。笔杆可以看作是一个刚体。从理论力学中知道,它有6个自由度。包括:它的质心(重心)在沿空间三个互相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和它绕着通过质心的互相垂直的三根轴线的转动角度。笔杆的任何运动,都可以用这6个量表示。前三个表示的,称作平移。后三个是转动。现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书写运动。

平动:笔轴(直的笔尖与笔杆横截面圆心的连线)与纸面的交点称为笔迹。运动中每一时刻笔迹的位置,可以通过纸面上的一个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px,和纵坐标pyping dong)表示。这两个随时间而变的量,变化范围最大。线条的位置、长短、抑扬、向背等等,乃至字体的结构,主要由它们决定。对任何书体,它们都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书写运动。

提按:笔杆在纸面的垂直线方向上的高度,它随时间的变化,就是提按,用t (ti an)表示。它决定线条粗细的变化。肥馊、骨肉等之奥妙,由此而生。尽管个别著名书家,不重视提按,全以结构经营。但对于真、行、草书,提按是仅此于平动的极重要的书写运动,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倾斜与摆动:在笔迹运动的曲线上一点,笔杆向前进方向倾斜的角度(垂直纸面为0,前倾为正、后倾为负)称为倾角q (qing jiao)。笔杆向两侧(曲线的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称为侧角c (ce jing)。说倾斜,是指笔杆绕笔尖一点转动的意思。如果手握笔的地方不动,笔杆沿上述两个方向的倾角有变化,就是摆动。倾斜与摆动,同样都是转角的变化。

中锋行笔作为运笔的主要方法,绝大多数线条离不开它,这是肯定的。但“笔笔中锋”也不行。艺术贵在变化。“中锋、侧锋都有特殊的美感” [15]。“中锋取劲,侧锋取妍” [16]。中锋“与侧锋的线条交替成一种节奏形态”[17],则能使线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侧锋行笔,可以由两种方法实现:一种是,起笔时侧锋入纸(或转折时侧锋),不调缝,顺势写出,形成侧锋。另一种是,笔杆朝侧向略微倾斜,书写中,由于笔纸之间的磨擦力而形成侧锋。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藏锋起笔的目的,在于调锋,尽快进入中锋行笔。转折处包括挫锋在内的调锋动作。都离不开笔杆的摆动。
写中楷左右不是很大的字,以运腕为主。比如写一长横。典型的运腕,手腕在空间的位置,是被锁定不动的,通过腕关节的活动驱动笔毫自左向右运动。这岂不是笔管摆动?只不过不少人把这也说成是平移罢了。

由此三方面可见,倾斜与摆动,虽不及平移和提按重要,但它们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视的。

转管:笔管绕笔轴的转动角度z(zhuan jiao)。可以由两种方法实现。一种是,手腕的转动。适用于不大的转角。另一种是用手指捻动笔管,适用于较大的转角。
转折处若用圆笔,通过转管在转后能尽快地进入中锋行笔。对于较大的字,书写弧形的线条,由于笔纸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笔毫中心常偏于弧线内侧,通过沿与弧线行进相同方向的转管,能够保证中锋行笔。在较大的行草字书写中,当盘旋行笔时,摩擦力常使笔毫拧成“麻花状”的开花笔。通过与盘旋相同方向的捻管,可以避免线条的岔出。

古代书论之中所说的“推拖捻曳”四字法[18],“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19],以及当代论者所说的“捻管则气圆” [20],“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这种转笔可称作绞转”[6],“旋转走毫” [11]等,都说明转管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运动,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

平动(px,py)、提按(t)、倾斜摆动的倾角与侧角(q,c)、转管(z),6个随时间变化的量,是笔杆的6个自由度。笔杆的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由它们组合而成。对于描述笔杆的所有的复杂运动,它们是缺一不可的。文[6]中说:“所有笔法都能分解为这样三种基本的运动:绞转、提按、平动。换句话说,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他对绞转的定义,与本文的转管相当。上面这句话意味着,该文作者认为:被视为刚体的笔杆,只有4个自由度。这既违背理论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在常识的层面上,也不可理解。不知到书法艺术实践中存在的倾斜与摆动,如何由这4个量合成。

说书写运动实际上有上述6个自由度,这是就整个书法史、所有书家的实践而言的。至于个别流派、个别书家,又当别论。他在认识上、实践上,都可以采用一部分自由度,比如平动、提按。以其特殊风格,满可以取得很大成就。但面对所有的人,就不能作这种限制。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最先应当掌握好平动与提按,练就中锋行笔的过硬功夫。但当他到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就必须不受限制地扩大运笔的自由度。否则即是作茧自缚。

这类问题,对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可能已是基本常识。但对书法教育却有其现实意义。存在及允许6个自由度,用句大白话说,就是运笔可完全随意,不受限制。其底线是,你写出的线条的艺术性,能得到书法界的认可。如同刷墙,怎么刷,不管,自由度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效果好就行。米芾“刷字”说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五.结论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线条对于情感的表现力,是随着它们的形态的多样化而不断提高的。而线条形态的多样化,有赖于运笔自由度的不断扩大。因此,在书法艺术的教育和实践中,需要提倡运笔自由度在符合美的原则条件下的无拘束的扩大。以利于不断开发书法线条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2
.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884年。
3
. 米芾,自叙帖,米芾行书二帖,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4
. 蓝铁等,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5
. 刘涛,米书札记二则,书法,1986年第2期。
6
. 邱振中,笔法的演变,书法艺术与鉴赏,亚太出版社,1995年。
7
. 任平翼,行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8
. 沈鹏,米芾的书法艺术,米芾,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
9
. 佚名,历代书法漫谈,网上。
10
.卞云和等,书法艺术史话,光明日报出版社,1887年。
11
.抱一斋主,浅述古代书法的遮蔽,网上。2004年。
12
.卢建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黻五体对照楷书自学字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
.卢建华,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四体对照行书自学字帖,上海人民美术出出版社,1995年。
14
.张继栋,运笔力学,书法赏评,2001年第1期。
15
.沈鹏,自我的发现和肯定,书法创作与评审,重庆出版社,1996年。
16
.蓝铁等,中国书法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7
.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18
.林蕴,拨镫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19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同上书。
20
.萧娴,庖丁论书,书法,1987年第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技:练好钢笔字如何巧妙用笔
自编书法速成秘籍:书法入门就这几招
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笔法要领(书法赏析网原创)
笔法,一次给您讲清楚!(图文并茂)
八个基本运笔图解,教你写好硬笔书法
看懂褚遂良的'神'一般的用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