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绿野仙踪》的道教文化蕴涵

《绿野仙踪》的道教文化蕴涵

宋霞霞
内容提要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特色鲜明、成就较高的作品。全书以冷于冰求仙访道的历程为框架,比较全面地描写了修道成仙的具体过程,使全书具有比较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修道成仙的修炼方术; 二、修道成仙的伦理要求; 三、修道成仙的宗教考验。
关键词 绿野仙踪; 道教; 修仙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写于清代乾隆年间,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特色鲜明、成就较高的作品。在小说面世时评者即将它和《水浒传》、《金瓶梅》并列,称为“大山水大奇书”。

  《绿野仙踪》的主人公冷于冰本是一个正统的读书人,和同时代的士人一样,他也把读书中举当成奋斗的目标,然而,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一次次刺激了他,使他最终毅然抛弃了科举,走上了访道求仙的道路。冷于冰的道路,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典型性。

  儒家文化倾向于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要求人要善其身、济天下,作为社会的个体,要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来,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于是“学而优则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人生信条。冷于冰也不例外,他将求取功名﹑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科场失利使他受到莫大的打击。官场的黑暗以及趋炎附势﹑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使他对现实社会失望。即使他不与严嵩发生口角,官场的黑暗也与他耿介的性格格格不入: “假若彼时不与严嵩口角,依仗权势中个状元,做个大官,他既贵,我便能贱,我设或弄出事来,求如今日安乐,断断不能了。” [1]23 从此他将诗书封起,誓不再读。

  科场失利使冷于冰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这是他走上求仙访道之路的一个的原因,但还不是必然原因。老师王献述和其朋友的突然死亡使冷于冰体会到了人生的幻灭与悲怆,使他认识到了妻儿只是水花镜月,金钱、田产也只是电光泡影,总活到百岁,也摆脱不了一个“死”字,这使他最终做出了修道求仙的决定。

  道教相对于儒家、佛家而言,有着强烈的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对于“死亡问题”,特别是如何超越死亡,道教的态度就是“神仙不死”学说。道教“相信死是绝对的恶,一个真正的完人应当能避免死亡” [2]241 。这种对“生”的渴求,使道教区别于包括佛教在内的所有宗教,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民族特色的宗教。李丰楙先生曾指出: “道教会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本土宗教,关键即在于面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时,表现出一贯的民族风格。” [3]92

  “神仙”是道教追求的理想人格,神仙具有逍遥的品格,“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之所以能达到这样一种悠然自得的逍遥境界,是因为神仙始终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他不断修身养性,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同时,道教还认为神仙是济世利人的模范,入世济世是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

  神仙的这些特点恰好可以排解冷于冰的苦闷。一是可以济世,即通过自己的法术,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惩治贪官恶吏。二是可以长生不死。因此,冷于冰最终弃家别园,走上了修道求仙之路。

  冷于冰的修道求仙过程,从几个侧面展现了道教的教义和内容,可以说是对道教思想和道教活动的文学表现。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修道成仙的修炼方术

  王明先生指出: “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4]因此,作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修道成仙的方术乃道教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绿野仙踪》中冷于冰的修道根基得益于外丹的服用。冷于冰历经挫折之后,立志访道求仙,他遍访名山,在全国各地游历了五六年,终于在杭州见到了神仙火龙真人。他的诚心打动了火龙真人,于是真人赐予他易骨丹: “四九之日,即可移骨换髓,体健身轻,抵三十六年出纳功夫。” [1]接着火龙真人又传授给了冷于冰炼丹之法以及炼丹修命的道理。

  火龙真人还强调要重视内丹,他说: “金丹一道,仙家实有之。无如世俗烧炼之士,不务本原,每假黄白术坑人害己。天下安有内丹不成,而能外丹飞升者? 故修炼内丹,必须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全是心上功夫; 坐中炼气,吞津咽液,皆末务也。”在这里,火龙真人指出了仙家确实有金丹一说,但是外丹是条件,内丹才是修道成仙之根本,并指出这都是心上的功夫,即心性要志诚纯一。

  不管是仙人点化修道之人,还是修道之人度人,小说在提到修炼的方法时往往会提到“性命”之学。如第十回中火龙真人教谕道: “吾道至大,总不外 ‘性命’二字。佛家致虚守寂,只修性而不修命。吾道立竿见影,性命兼修,神即是性,气即是命。”第七十二回中二妖锦屏、翠黛问冷于冰何谓性命之学,冷于冰道: “本乎天者谓之命,率乎己者谓之性。然 ‘性命’二字,儒、释、道三教,儒教以尽性立命为宗,释教以养性听命为宗,道教以炼性寿命为宗。其要只在以神为性,以气为命……此吾道所以要性命兼修也。”道教更多地坚守了世俗人生欲望满足的阵地,用其无上力量使人遂欲甚至纵欲,进而意识到尘世欲求实现和享受的虚幻性和短暂性,从而看破红尘,去尘除欲,追求永恒的仙道。就人生现实欲望而言,道教认为真正阻碍人实现永恒存在的恰恰就是所谓对名利、财色的执迷不悟。《绿野仙踪》中将 “酒”、“色”、“财”、“气”作为世间之人最大的欲望,应当说是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因此,如何使仙根不深之人和迷恋尘世之人悟破世人追求欲望满足的荒唐、可笑、虚妄、短暂甚至丑陋,就成为小说最大的主题。

  二、修道成仙的伦理要求

  道教对学道者有严格的伦理道德要求,早在道教初兴时就已经产生的《太平经》已经提出“善自命长,恶自命短” [4]525 。葛洪则进一步指出: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5]53 因此要想得到神仙的引渡,就必须有感动神仙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主要表现为修道者仁民爱物、积善行义的道德胸怀和高尚行为。《绿野仙踪》中冷于冰最终受职仙班,不仅仅是靠修炼内在的“静中功夫”,即呼吸吐纳、采药炼丹,更重要的是“动中功夫”,即乐善好施、济世度人。“内功”和“外功”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修仙所不可缺的途径,这在小说的第九十回也有体现。火龙真人在授予冷于冰的法旨中写道: “冷于冰自修道以来,积善果大小十一万二千余件,天献策籍久已注名,惜内功不足,飞升尚需年日。可率同弟子猿不邪,赴福建九功山静修。”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教承担着拯救社会灾难的职责。表面上看,道教是一种追求清心寡欲的 “清静无为之教”,它不应该去关注社会事务,但实际上清静无为是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所致,并非道教宗教思想中最本质的特征,神仙救世思想才是道教的终极思想。《绿野仙踪》中冷于冰积极解救社会灾难,在第二十六回中,对于草菅人命、恶毒险诈的陈世蕃等人,冷于冰运用法术请来仙女痛打之。在七十八回中,林岱、愈大猷等率军剿倭寇突遇飓风,灾难被冷于冰制伏化解; 平凉一带百姓遭遇饥荒,冷于冰施散银物救济。

  冷于冰在“绿野”之中除了解救社会灾难、斩妖除魔、造福于广大百姓之外,还度人成仙。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仅仅讲求“自度”是远远不够的。小说中冷于冰分别度脱了连城璧、金不换、温如玉、猿不邪、锦屏、翠黛六位弟子。对于被度的对象,道教也有严格的要求,具体到小说中,表现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道心虔诚,能抛得下各种人世欲望皆可被度。如连城璧原为绿林大盗,但多有义举,在经历劫狱、兄死、入狱、逃家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决心入道。金不换虽是小户人家子弟,却有胆气,知敬贤,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决定随冷于冰入道。温如玉颇有仙骨,生在富贵人家,家道中落,被人骗尽财产,却抛不下富贵爱欲,冷于冰让他梦游华胥国,尽享人间富贵,最终兵败被杀,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小说中温如玉是最难度脱之人,对于“色欲”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所以对于他冷于冰颇费一番周折。锦屏、翠黛是天狐之后,经冷于冰点化修炼成仙。猿不邪虽为猴属,道心却极其虔诚,最终名列金仙。

  三、修道成仙的宗教考验

  理想境界的获得,必须要经历千辛万苦。对于道教信徒而言,成仙这一宗教理想的实现,也要经历艰辛。经受住苛刻的宗教考验,是对修道之人的一个基本要求。道教经典《真诰》卷五记载,青乌公入华阴山修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十二试之,有三不过,后服金汋而升太极。太极道君以为试三不过,但仙人而已,不得为真人”。宗教考验对于道教信仰者来说是一种“考验定力与勇气的方式” [6]228 。《绿野仙踪》中有许多关于宗教考验的情节。如第十回中,冷于冰游历了五六年,历经挫折,却没遇着半个神仙,于是来到西湖,在西湖碰到一个叫花子,冷于冰将食物分给了他,对他毕恭毕敬,还听从他的话将极其破烂恶心的大蛤蟆吃到嘴中。冷于冰的志诚打动了火龙真人,历经五六年的风餐露宿和磨砺苦难后,冷于冰终于通过了考验,在火龙真人的指导下,一心向道。又如第二十七回,金不换决定跟随冷于冰求仙访道,冷于冰为了考验金不换入道的诚心,设重重险境。金不换遇到大蟒蛇将性命置之度外,遇到美艳妇人百般柔声细语的勾搭,也不为所动。他通过了考验,冷于冰才着连城璧传与金不换呼吸导引之法。

  关于冷于冰对六位弟子的考验,描写最为详尽的要数九十三回至九十七回。世俗的种种诱惑,是修道之人需要抵制的,关键时刻不能把持自身便会丹崩炉坏。冷于冰让六位弟子各守一丹炉,用幻境考验的方式来试探弟子的操持。金不换在河中见到一根大柱子,便神魂颠倒,动贪念致使丹炉崩塌; 连城璧盗取金银财物,又钟情于两个孙儿,流入爱欲; 温如玉和翠黛则未过色欲一关,致使前功尽弃。这四位弟子因各种欲望的牵绊,皆没有通过冷于冰的考验,因此修道成仙之路必然更为漫长与坎坷。小说通过仙人之口道出了修仙之路的艰难。小说第一百回中火龙真人问通道和化行真人门下无一弟子的原因,通道真人道: “数百年来,也曾陆续看中十数个,于‘酒’、‘气’二字尚能把持,只到‘财’、‘色’二字上,不用两试三试,只一试便是不可要之人,从何渡起! ”小说也阐发了一个道理,即有志于修道的人只要道心坚定,经得住艰苦修道生活的考验,能舍弃 “酒”、“色”、“财”、“气”,最终定能得道成仙。半途而废、沉沦尘世的人,即使能获得尘世的荣华富贵,那也是暂时、虚幻的镜花水月,与神仙之乐相比,其生命价值是无意义的。

  总之,李百川以道家的修真求道来构筑理想社会,与其说是昭示未来,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封建末世现实社会的抛弃。他确是出于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才钟情并寄希望于修真求道,才热衷于以它建构合理社会的。李百川作为一位由“酒阵诗坛之乐” 到“生计日夔”、“迭遭变故”、“风尘南北,日与朱门作马牛”、“蓬行异域”的穷困潦倒的文人,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盛世”中的“哀音”,用言明代史事的手法来表现清代的社会现状,让作品主人公冷于冰穿梭于人间的“绿野”和仙界的“仙踪”之间,把“出世” 作为框架,来表现“入世”的根底,用道术这一“道器”来实现拯世济物这一“入世”的目的。作者实际上是构建了一套理想文化来拯救现实中衰落的儒家文化,通过道教救世,来拯救士人的灵魂,安顿自我的精神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绿野仙踪》对《西游记》的“改造”
绿野仙踪[清朝李百川著小说]
古艳珍本过眼录 (三十九)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
陈全林 连载| 《悟道录》313. 修道人的洁癖
《绿野仙踪》胜过四大名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