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太极拳动静解 - 王志远

太极拳动静解

                - - - 王志远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静。静以生阴,动以生阳,阴阳合德,动静均衡,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都是一种病态,动静合一,才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动静结合的修炼养生之法,早在秦汉时期已初步奠定,但其理论则是在明清才始确立。李挺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方开指出:“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又说:“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指明了动静之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王宗岳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说法又更进一步,说明太极拳非止是动静,而是动静产生之机,太极拳岂止是阴阳,而是阴阳发生之母。它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五字诀》说: “一日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这里一举手前的静势就是无为,正因为它是无为,所以又无所不为。这犹如挽起强弓硬弩引而不发,足具张力,出气势,是最有威摄力的。因为静之为静,静亦动也;动之为动,动亦静也。动静互根,动静互运,无法限制它的各个方向的变化可能性。它可以根据进击者攻守的具体情况,向任何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方向而动。这个举手后的动机,就是无所不为,故周身皆太极也。出手后分阴阳,即分出方向,这时在某一方向上有为,恰恰对应着其他所有方向上无为。要想在其他方向上有为,必须把原方向上的有为变无为。即先停下来,而后改变方向,才能在其他一个方向上有为。这种动静之间矛盾不断变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太极拳运动。太极拳原本由无为而起,其法自有为而修。即由静而起,生动而炼,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此为太极拳修炼之不二法门,即道也。

  “稽太极修为之动与静,本是因果显象而生分别之相对概念”。动之与静,原本一体,“慎动主静之用,主静慎动之体”一体两用。阳动以浑,阴静以成,静极自动,动极致静,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浑成,故无所谓动静。动静相应,动静相须,动静交互,动静均衡,动静合一,动静浑然,则太极之象成矣。

  太极拳运动中静与动两个方面,静为势为本,在相对的静止状态中,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动之复归”,即所谓动中静是谓真静;而动则为态为用,在相对运动的状态中,动是静止的萌化,即所谓静中动是谓真动。静动势态是不可分割的,静动体用是合一的,静中以求得动之机变之态,动中以求得静之随应之势。动中处静,静中寓动,相连不断循环不息。正如《太极拳释义》曰:“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太极者,其枢纽机关而已。太极拳当行功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曰:“太极拳内功至深至广,然观其各功理归一道,无非由浅人深之分解,一动一静之分解而已。”我们既要认识到动静转化的必然性,又要主动地掌握和利用这种转化的规律。静动势态是互为因果的。我们常说:“动中处静”就是说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就是“动中静以守本”。又说:“静中求动”则静是因,动是果,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即是“静中动而至用”。我们既须知晓“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须把握“静一心而镇全局”。太极拳的动静观,即运动观就是互为因果的辩证法。有的拳家仅仅把动看作因,认为:“动只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如将静作为练拳的要点,是将目的错认作手段,倒置了因果关系。”这样的认识和看法,就不免失之片面了。

  太极拳是使自身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修炼方法。这种方法的主旨在于:宁定松静自然。

  “大道全凭静中得”。故太极拳术倡导“敬以直内”。敬者,心静也,思慎也,恭敬肃穆也;慎静而专心致志,守我之静,御人之动之谓也;直者,自然、顺舒、中和也;内者,依身之精气神也,外者,器界之体也。认为不沦心理上的冷静和焦躁,身形上的安逸与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自目,其内外必然相通,并存在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其诀窍在于:“意存动之先”,“先在心而后在身”,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才能“动也灵妙,莫可推测;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才能逐渐臻及随意而动,随心而静和心手两忘,纯任自然,返朴归真的超自然神明境界。即所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作真“。其实,不只是太极拳强调“静”,其它拳械也莫不如此。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时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以说是武艺的共同法则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古老的太极拳术,早已把“静”字诀放在首位,提倡脑居静为贵,主张心纬意正,注意心理意志的培养和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太极拳术本身的博大的太极精神。

  太极拳不根于虚静者,即是旁门左道。

    《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返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真仙直指》曰:“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心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心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七部要语》曰:“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蔼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重阳子曰:“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虚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

    唯能虚静,而可致精神的自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太极拳之修为,以虚静为本,自必要求身心内外宁静虚无,静定久之自然功劲中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合变化,无不自如也。

  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一个人在掌握竞技技术后,临阵忘法的事情是常见的。竞技不够沉着镇静,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也就变形,技术走样,这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这固然与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所以,太极拳将“静”字诀放在首位,特别注重一个“静”字。俗说:“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太极拳古拙凝炼、醇厚渊源的风貌。息心静气,乃得浑厚是也。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前,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这无疑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太极拳把心理意志训练作为拳艺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赋于它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它的高明之处。平素多强调“有人若无人”的训练,则在竞技时自然“艺高人胆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拳艺水平。反之,平素艺商,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尝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为此太极拳就特别讲究心境宁静,心如止水。心无墨碍,心境宁静则自然能使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改变气质逐渐化解为柔和,则使肢体松沉,柔体如春风,则感觉自然灵敏、心内外统一的静。试想心乱而体犹能静,这在走架过程中尚且无法做到,那就不必说技击实践中的以静御动了。  

    至于拳谱中提到“心静”的地方,实在是极多的。

    如《张三丰行功坐功长生秘诀,学太极需敛神聚气论》曰:“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得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体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如清·李亦畲所辑《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所收之武禹襄《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归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又如杨氏家藏抄本《三十七周身大用论》曰:“一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李亦畲《五字诀》则开门见山地说:“一日心静。”并解释道:“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心不静,身自散乱,自立尚且不稳,又如何能打好太极拳呢。

  总之,心静与神舒体静,是身心内外的真正统一体,至于个人能作到什么程度,惟在个人自为耳!李公雅轩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道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董公英杰《太极拳释义》一书中亦指出:“平时用功,练十三势时,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之间,意为向导气随行。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能收敛入骨,即是外劲非内劲矣。练太极拳须能收敛入骨,此真正太极也。”试想心乱而体犹能静,这在走架过程中尚且无法做到,那就不必说技击实践中的以静御动了。

  可见先辈已把心静支配下的动静统一,提高到是否真正太极的高度。斯真言也。

  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拳功架,虽以静为本,以静为体,然其立足点却在于动,以动为用。心体虚静不昧,其用鉴照不遗。使太极拳修练者在松、静;稳、匀、缓、合、连,不用后天拙力的太极拳动式中,逐渐感知动式中的静力,复从静力之中而觉知内劲,再由劲路而得悟内运之气脉。从而由外动有为而阶及内动无为之神明境界。无论是心静抑或体静,都是为了更好的动。王宗岳《十三势歌》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触者,触发也,静触而动发,斯为静中寓动也。定静似静而非静,其中气势腾挪,时刻准备着转为由外而内、由假而真的更高级的动,动极而静,由动归静,是谓动中之静为真静也。古人云:“修灵根而动其心者武道也”,就是要求太极拳修练者在身心人静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适当的意念活动。“拳术之道尚精神”它和佛的禅功,道的道功,儒的气功,所追求的寂灭,四大皆空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太极拳把动静、虚实、阴阳合德。也即它们的统一体称之为无极。而对无极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虚无思想。这就同高等数学的“零矢量”一样,它绝不是无。正因为这个零矢量是所有矢量的发端,它才能有资格和所有的非零矢量相对立。所以,零矢量是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太极拳把动静、虚实、阴阳的对立统一体称之为“无极”也正是这个道理。因为这种矛盾的双方既是互相斗争制约,又是相互依存而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理解太极拳的总纲。“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于矛盾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们用这一辩证法来理解太极拳的动静、开合、虚实、刚柔、阴阳等等,一切迎刃而解。这一理论也完全适合于广义的其他内家拳。因此,我们绝对不可把佛、道、儒中静修的那一套特殊内容勉强衔接到太极拳等形动动功上去,否则就大错特错了。

  吴式太极拳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在《正宗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曰:“衡量静的标准,在于呼吸平稳深长,动作轻灵贯串,身舒意展自然。呼吸平稳深长,就能气沉丹田,是身静;动作轻灵贯串是心静;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静。这三个静,以意静为最高阶段。”而李公雅轩则认为“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而拳家盂乃昌认为,行功须求心静,功深愈静,听觉凝闭声不复入耳矣。此时非不灵敏,而为极静极专,彼敌之微动风声,即为我所感。而陈鑫说:“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无所听与耳听八方都统一在心静之下。这一“静”之标准是值得太极修练者认真领会记取的。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斯也,太极拳功深日久,浑噩一身,太极即周身,周身即太极。行拳走架,身虽动而其静之体不变,心虽静而其动之用莫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亦无心,意亦无意,说有就有,说无便无,浑然噩然,物我相合,物我两忘。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通体动静,物来顺应,体用无方。太极修练者“若能悟得动静相须之道,自必事半功倍,早得功境觉受”。望太极修练者明鉴,于动静之中寻求太极之。

  太极拳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以静为体,以动为用,以静为旨,以静为贵。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功夫既深,心地明澈,泰然自适,不特杂念无由而生,即自己之躯壳亦可置之度外,而臻于物我俱忘之境。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又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知太极拳道之修炼者,不到至清至静之地,而天心不复,拳遭难成。只有至虚极,守静笃。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是因为虚极则静,静极则应,常静常应之谓灵,能虚灵则能追摄先天,大道成矣。根据赵安洲老师的看法,太极拳的静有平静、安静、宁静、定静、真静、虚静、灵静之内涵,反映了太极修炼者调身、调心入静的层次和境界,当人静到极佳的境界,客观上达到了以静节能,以静制动,静以生慧的目的,为延长寿命,健体防病,强身御敌,修正人心,发掘潜能创造了条件。如果人们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些,一切从“静”之根本着眼,则太极拳道近也。

  太极拳若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体不能松柔圆活,则神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中和匀沉;气息不能中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所以,太极拳虽为动架,而务须主静,行拳走架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如此,方能“静如山岳”而“动若江河”,大气磅礡,气象万千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太极拳的动静之机
太极,我真的想与你谈一世恋爱!
太极拳是大道,非小术!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学太极文化 悟养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