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刘泽荣:关于“意象齐派”篆刻的思考

关于意象齐派篆刻的思考

/刘泽荣

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习篆刻艺术。初法秦汉古玺,继师明清黄牧甫、吴昌硕诸家。在三十余年的孜孜探索之中,随着自己的见识不断增长,阅历不断丰富,审美境界逐渐提高,愈加感觉到湘人齐白石篆刻艺术的魅力无穷,遂喜爱尤嘉而不能自拔,进而舍其它而独尊是师也。

齐白石虽成名于京华,却出生、成长于湖南,可以说齐派篆刻艺术是在楚湘文化这个沃土中孕育而成的。作为湘人,理应将齐派篆刻艺术在湖南发扬光大。然而,齐白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生活阅历,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创作风格,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与精神境界是当代人无法追赶、比拟、超越的。

对于齐派篆刻艺术,传承有道亦有法。当代中青年篆刻家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齐派篆刻艺术的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方面做出了长期的艰苦探索与实践,并各有新的斩获。在他们的探索实践中,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试图将齐派篆刻艺术的形体结构拆散重组,将其精华因子移植于自己体内,在汲取当代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同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智慧溶解其中,经过不断地观察、发现,不断地丰富、完善,终于培育出了一个既有齐派篆刻艺术意象,又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新的齐派风貌。于是,意象齐派这个新的篆刻创作理念与流风应运而生。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意象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何谓意象齐派篆刻艺术?概括起来说,就是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审美思想与审美形态,通过创作主体按自己的审美追求或喜好,经过回忆---联想---想象等一系列逻辑思维造活动,最终将其大脑中所构成的内部精神体意象地予以表达或呈现。试图将齐白石篆刻艺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与创作主体之思想情操,精神境界融合为一的,外界的信息在其大脑中用意象储存、筛选、加工后所构建的一种全新的篆刻艺术创作样式。通俗地说,就是在齐派篆刻艺术原型基础上,按照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进行甄别、筛选或取舍,开拓一条与其神似而形异的篆刻艺术创作新途径。

取神遗貌,是意象齐派篆刻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取舍的宗旨。取什么?遗什么?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智慧与韬略。

如在创作理念上,取齐派”“师古不离胆敢独造的创作主张;审美上取向上,取齐派豪放率真、阳刚大气的审美特质与质朴、健康、清新、奇崛、雄肆的品格境界;在印文造型上取齐派奇崛纵横、盘纡回荡、参差错落、奇正相生之诡谲;在章法布局上取齐派密不透风、空可跑马,大开大合,视觉冲击力强的形式构成;在刀法挥运上取齐派单刀直入,冲切并举,稳、狠、准,如斩钉截铁的独特而娴熟的刀法。

总之,在意象齐派篆刻艺术创作方面,取其内在精神与神韵,舍其外在构成形式装饰。给人以似与不似、象与不象之间的,一种全新的篆刻艺术形式构成与审美精神境界。意象齐派篆刻艺术是当代中国印坛的创作主流。尤其受青年篆刻家们所钟爱。

纵观近三十年的篆刻发展史,真正完全继承齐派篆刻艺术风貌者屈指可数:仅有山东陈左黄、浙江吕迈、江苏陈大羽、湖南李立、辽宁金振钺等。原因是被白石老人似我者死,学我者活之告诫所警醒。

齐白石篆刻艺术就像一株参天大树,他的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将阳光雨露遮盖殆尽;假如有一株树苗欲在这株大树下生长,它将失去阳光雨露,不久必死无疑。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上述诸君欲重蹈覆辙,结果不言而喻。他们虽然在继承齐派篆刻艺术方面功不可没,但遗憾的是,他们终生未能越齐派面貌这个雷池半步。为何其明知而故蹈覆辙?我认为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能力、创作观念等方面缺乏敏锐。

白石老人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在这短短的几十字中,白石老人对于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一是取法高远,推重秦汉印,师出有本;其二是师古不离,主张创造;其三是向往天趣,追求自然率真的境界。白石老人还在大量的诗跋、边款及手批学生印集中多次阐述这样的主张。与白石老人的绘画、书法主张同声调,老人极为轻蔑那些以摹拟为能事的印家,创造不入凡格是他的鲜明印学思想。当今印人,尤其是青年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印坛出现过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流行印风现象。其主要团队有广西现象北京小刀会等。其创作代表人物有:北京王镛、刘彦湖、朱培尔、李强、曾翔;山东燕守谷;陕西魏杰;黑龙江葛冰华;江苏马士达、广西陈国斌、上海徐正廉等等。我认为,这些流行印风团队或个人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集中反映了当代意象齐派篆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创作倾向,值得有志于篆刻艺术学习、研究者们认真的思考、总结,他们为齐派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继承、创新齐派篆刻艺术,首先要弄清楚齐派篆刻艺术的优、缺点。齐白石篆刻艺术以质朴、健康、清新、奇崛、雄肆、自然率真为审美特征,通过印文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冲刀挥运等艺术手段的巧妙组合,使印面产生出朱白相间、阴阳互补、奇正相生、姿态生动、变化莫测的审美效果,彰显出中华民族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正大阳刚的精神风貌。这是众所周知的齐派篆刻艺术这面大旗之所以独领风骚,高高飘扬的原因。

然而,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在内)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任何天才总是受时代背景与个人认知的局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缺陷或瑕疵。对于齐派篆刻艺术也不例外。相比之下,要找出齐派篆刻艺术存在的瑕疵也不是没有的。我认为齐派篆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三大不足:

一是部分印文线条单薄,尤其是大印。原因是刻刀小、轻,刀刃为斜口,且执刀方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平执法,不便于手臂发力,故刀入印石的角度大、深度浅,自然导致刻出来的线条浅,漂浮,缺乏浑厚感;

二是印文线条均呈现方折,极少有曲线和弧线参杂其中,因而印面显得板结生硬,缺乏圆润流畅的审美效果;还有一些大的斜线,将印面分割成几何图形,不仅呆板,还显得沉闷,透不过气,缺少生机;

三是印文笔画的竖笔多为悬针状,一律尖端向下,印面虽有升腾感觉,但不符合艺术形式美规律,手法单调缺乏生动性、趣味性。

知道齐派篆刻艺术的这些瑕疵后,我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做了如下改进或探索

一是,舍去齐派篆刻的印文结体特征,取代以汉将军印文体式,同时强化古玺印、封泥、瓦当、汉砖、钱币等古朴文字的印化效果,强调在印文结体上的多样性。彻底改变了齐派篆刻在形体上特征。

二是针对齐派篆刻线条单薄不浑厚的问题,是因为刻刀小,用力不够所造成原因,我将齐派篆刻的三指执刀法改用以拳握刀法。以拳握刀,改变了握刀姿势,方便了运刀用力,刀刃入石的角度、深度、运刀的力度、速度均已改变,故刻出来的线条自然显得浑厚华滋。

三是在印文结体过程中,将齐派篆刻的线条过于方折的缺陷,改加饰圆点或弧线以校之,方圆结合,动静相宜,姿态浪漫,生动有趣。

四是采用单刀、双刀并举的用刀法,将齐派篆刻线条的竖线多悬针的缺陷改为线条的粗细、长短、尖圆参差变化;运刀的逆顺、颠倒交替使用,构成形式多样而又能统一。

以上仅为我学习传承白石老人篆刻艺术的一点不成熟经验或体会,由于学识的浅薄,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些提法甚至觉得荒唐可笑,诚望方家不吝指谬。

                              公元201198日于无闲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巨匠系列之(齐白石篆刻欣赏)
齐白石篆刻艺术表现精神解析
二十世纪画家书法 | 齐白石的“蔬笋气”
应该如何去审美篆刻刀法?
刘光辉谈篆刻艺术:无高低之分惟审美不同
“纵横歪倒贵天真”——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略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