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披文入情,缘波讨源——以《峨眉山月歌》为例来看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

披文入情,缘波讨源——以《峨眉山月歌》为例来看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诗歌鉴赏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品味、思想感情的把握及表达技巧的鉴赏。但是,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对诗意的理解。正如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刘勰也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源波讨缘,虽幽必显。”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诗意、准确解读是欣赏诗歌的关键一步。
  在这里我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例,来谈谈理解诗意、准确解读诗歌的三大步骤:
  一、欣赏诗歌时,首先要“三注意”:
  在阅读诗歌时,要想准确理解诗意,首先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学生在读诗时往往只注意诗歌的本身,而忽视了对题目、作者及注释的注意。但是,如果这“三注意”做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怀古》《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在《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是一个地名,“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可见,题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月”了。从以前所学习的李白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月”在李白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因此,我们说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也有例外时候,如果是比较陌生的作者,我们就可以不必特别的注意),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忧国忧民的思想,辛弃疾和陆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王维诗中所体现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是很有好处的。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在读诗时,我们就要在大脑中对李白做一个梳理: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诗的风格飘逸豪放,诗的语言极其流转自然等。这样,我们就会对这首诗的语言及风格有所了解。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然有时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对于课文中的《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边看注释边理解诗意。
  二、欣赏诗歌,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解读诗本身的内容:
  诗歌篇幅的有限和语言精练的特点使得诗句成分的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这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就会感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同时,为了使诗歌对仗更加工整,语言更加精练,诗人在写诗时往往会使用倒装和词类活用等手法。这也就造成了诗在语言上跳跃性很大,在诗意上更加难懂。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就应对诗歌进行“加工”——该“补”的“补”上,该“泡”的“泡开”。
  《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诗意是:“秋(高气爽的夜晚),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轮(明)月。”这里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在理解它的意思时,我们就应该把省略的地方补上,把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这时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诗句中的每一个词加在一起,进而把它联想成一幅画面来,再根据这画面把诗意的重新组合用自己流畅的丰富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再如,2004年湖北卷中有要求“解释诗的第三联的意思”这样的诗歌鉴赏问题。这就是直接考查诗意了。这第三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实为“海日生于(从)残夜”,“江春入旧年”实为“江春入于(到)旧年”。了解了这两句诗的结构特点,再根据我们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发挥我们的想象,就可以把这两句诗的意思“泡”开了: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了。
  依照这样的方法,《峨眉山月歌》的其它三句的诗意也就好理解了: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的江面上,并随着江水陪着“我”向下游流去。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明月朗照的夜晚,“我”乘船从青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你啊,但因离去数里,重山相隔,却不能看见你,因此心中满怀着思念就去了渝州。通过这样的解读,诗意就非常明朗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我”,前三句描写叙述,主要意象是“月”,第四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
  三、在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寻找诗歌中蕴含的情思:
  谢冕在他的《重新创作的艺术天地》中指出诗歌的特征之一是“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因此,在诗歌鉴赏时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努力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诗言志”,诗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体现。同时,在历年的高考题中,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题目也是非常多的。那么,怎么找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诗眼”,即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示的。
  在《峨眉山月歌》中,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就是直接抒情的句子。通过句中的“思”,再联系到这是李白初离蜀地之作,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就很明了。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静夜思》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004年高考卷中《春夜洛阳闻笛》的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也是这样的句子。
  第二,要感知诗歌中的意象,从诗歌的形象中寻求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是交融着思想观念与感觉的知觉映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此,要想寻求诗歌的情思,必须深入的感知诗歌中的意象。
  通过初步理解《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我们了解到诗中有个主要的意象,那就是“月”。由诗中的“月”,再联系到李白的“明月情结”以及“月”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会明白这首诗中的“月”也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因此,这是一首“由景生情”“情由景生”,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的诗作。再如,2005年全国高考卷中,就考查了《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意象有:草,水,树,花,山,鸟。这些意象的组合本来是一派春天的美景。但是,“花”是“自落”,“鸟”是“空鸣”,它们是无人欣赏的,是寂寞的。因此,作者在这里是以乐景衬哀情,用诗中的意象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即表达了内心的哀伤与寂寞。
  综上所述,只要按上述三大步骤来欣赏诗歌,不仅可以准确解读诗歌、理解诗意,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品味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炼字”以及鉴赏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因此,在平时的鉴赏诗歌的训练中我们要多加注意和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走到哪里,就将明月写到哪里,他为何对明月爱得如此痴迷?
李杜咏月诗论略
诗学随笔:唐诗三百首读记
以新诗探寻李白的精神世界
吴冠中画的这幅李白诗意图,真美!
每日背诗 | 峨眉山月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