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笔墨论

中国书法笔墨论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毛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工具,如果没有毛笔,对书法艺术来说那将是不可思议的。毛笔的功能又必须通过墨来体现,只有用墨方能留下毛笔所运行的痕迹。墨迹的留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载体,于是,纸成了承载书法墨痕字迹的重要实物之一。特别是现当代,书法艺术作品大都书写在宣纸上,宣纸便成为当今呈现书法艺术作品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物质载体。一幅书法作品的形成,也正是书写者合理使用、正确处理笔、墨、纸三者之间关系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人们通常用“写”一个字来表述。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并对“写”的这一过程继续进行推衍,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书法作品的形成,实际上是人对笔、墨、纸三者之间的有机调配、自由驾驭的最终结果。人们通常对“文房四宝”的知识较为重视并介绍较多,多到几乎成为专门学问去研究的程度,其实物已成为文物收藏者所珍藏和研究的对象。“文房四宝”自身地位的提高,其中无不因为它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工具及其载体的缘故。正是书法艺术的价值,反衬并提高了“文房四宝”的文物地位,而“文房四宝”之间及其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却有着主次、轻重的区别。当然,作为书法艺术的学习者或创作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一些“文房四宝”及其辅助工具的知识,无疑是有益处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应从笔墨与书法创作的理性认识人手,正确理解“文房四宝”之间及其与人的关系,这有利于自觉运用和把握好笔、墨及其纸的性能和特征,在实践中主动地体会和感受,有利于书法创作的全面实现。

 

中国书法艺术与笔墨

 

    书法实际上是一门笔墨艺术。在古代书论中,常以“翰墨”代表书法艺术及其作品。“翰”本指坚硬的羽毛,古代用来写字,故引伸为毛笔。“翰里”即笔墨,笔墨即书法艺术。这种替代性的表述,在古代书论中不乏其例.孙过庭在《书谱》中仅一段五十字左右的文字内,连用“翰墨”代表书法艺术.“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意思是,我从十五岁起,就注意有关书法的事了。“扬雄谓诗斌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其意为:扬雄认为,作诗写斌,均属小技,大丈夫不应当作,何况沉溺于笔砚之间,把精力消耗在书法上面呢?扬雄小视书法,古而有之,但以“翰墨”代替书法则确有记载。“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意思是,写楷书不能兼通草书,就不是好的书法。张怀难在其“书论”中运用这种替代方法进行表述的地方就更多了,这里只列出几例以证之:“夫翰墨之妙,多以身后腾声”。大凡书法之妙,大多在死后传扬名声;“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凡书法及文章至妙者,都有深意以见其志趣,一看就清楚。“然此论虽不能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谓张皇墨妙之门”。然而,即使不能揭示出最根本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窥见书法精妙的门径了。“论人才能,先文而后里。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论人的才能,先要看他的文章而后看其书法。羲之、献之等十九人,都兼而有之。“观其措笔缀墨,用心专精,守正循检,矩折规旋。”看他下笔书写的情形,专心致志,格守正道,遵照规矩,笔势转折,都合法则。“非草非真,发挥柔翰”.非草非真,发挥毛笔的功用。“若乃较析毫芒,纤微和惠,素翰冰鲜,简墨电掣”。至于察辨笔锋,细小的笔画都和顺美妙,绢素上书迹洁净鲜明,简犊中字迹像电光急闪而过。“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这以后能作书的,加之以玄奥微妙的书写技巧,所以书法之道就产生了。“文章久虽游心,翰墨近甚留意。”我钻研文章已经很久了,对书法却是最近才开始留意。在以上数句话语中,出现了墨、翰、笔、柔翰、墨翰等不同的表述,但其意全通笔墨,即表述的是书法、书法作品、书写即书法创作等意思。
    由此看来,在古代文人的眼里,就笔墨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认识得非常清楚。书法是有特定意义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字迹墨痕,这种字迹墨痕则是笔墨有机结合、合理运作的产物。没有笔里之间的和谐与相依,就无法产生有规律、有价值的字迹墨痕。因此,有笔就有墨,有里就有书法。反之,无笔无墨,书法将从何出之?可以说,笔墨与书法同生共存,二者共同创造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辉煌。难怪余秋雨先生在写书法人时,选用了《笔提祭》作文章的标题。可见在笔墨与书法的认识上,今人通于古人。
    关于笔、墨的生成时代及发展状况,已有大量的资料予以阐释。但有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需要在此作一强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凡有重大文化现象萌生、发展和发生变革时,笔和墨这一文化现象,就表现得异常活跃,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彩肉艺术,就深深地格下了毛笔描绘的文化痕迹;甲骨文字的出现,开创了书法与笔墨有机结合的先河事春秋战国的文字,西汉古墓中的简簇帛书,证实了书法文化与笔、垦同步发展的史实,唐代以下笔、基的制作之精致与书法艺术的肠飞相互映照。从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习研究书法艺术,应当从历代的经典作品人手,关照时代气息和风格要求以及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经典作品时,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同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习和体味形成作品时的笔墨特征.对笔墨特征的分析,只能从对作品笔画的形成角度和方向以及结构形态的细徽观察出发,凭借书论中关于笔里的有关论述。这样就有助于体会和感悟笔里使用中的徽小变化给书法艺术所带来的本质性的影响,从而消解历代有些书论家、书法家在使用笔里上的玄妙之论和迷信之说。书法创作经验只能是在他本人书写的时代、书体或书作上取得成功,换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字体风格就不一定适用。如唐代使用的毛笔,锋短毫硬;而清代以降,使用的毛笔则以长锋软毫为主。让初学书法者用长锋软毫临习唐宋行楷,是难以实现形神并茂的客观效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被这群大师给毁了
【书法】近现代艺术名家苏冰剑
看陈灵均的花鸟画,听田原之交响曲
「国庆专刊」2021年当代优秀艺术名家——萧育明
《艺展中国》左笔翰墨书奇功--徐保新书法作品展
当代最具价值与收藏潜力艺术家——高本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